最近,抖音突然開始流行慕容云海告白挑戰。
不少網友聽著十五年前的臺詞,在評論區回憶青春。
懷念起了那個叱咤艾利斯頓,酷炫狂霸拽的慕容云海。
然而飾演慕容云海的張翰,卻在十五年后因為一個又一個撲街霸總角色,成了內娛男演員中的“第一油物”。
但慕容云海另外兩個好兄弟,卻在演員道路上混的一個比一個好。
飾演葉爍的魏晨,已經憑借《八佰》《三大隊》躋身電影行列。
飾演端木磊的俞灝明,也憑借《那年花好月正圓》和《他是誰》中的反派角色,被認證成實力演員。
這哥仨的現狀對比,反映出內娛演員普遍存在的問題“演員轉型的成功與失敗”。
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首先明確一下“演員轉型”的定義。
有部分觀點認為演過不同題材的劇,塑造過不同人設的角色,就不能算定型,更何談轉型。
但其實“轉型”轉的并不是角色類型,而是演員在路人觀眾心中的熒幕形象。
比如提到白百何,首先想到的是“小妞”形象。
《失戀33天》中的黃小仙,讓白百何一戰成名。
《滾蛋吧!腫瘤君》再次鞏固了白百何在“小妞電影”中的地位。
接下來的《分手合約》以及《被偷走的那五年》徹底讓她成為“小妞”形象的代表。
之后白百何也演過《門鎖》這種與以往風格完全不同的題材。
但她在觀眾心里的形象早已定型,一兩個其他角色很難打破觀眾的印象。
細看白百何的作品,其實她靠這個形象接過很多戲。
類型化對她來說,甚至算得上一個優點。
既然如此,那演員為什么還要轉型?
首要原因是拓寬戲路,提高競爭力。
演員之于觀眾,就像商品之于市場。
成為類型化的代表固然能在單一賽道上獲得較高關注,但也縮小了受眾范圍。
市場是不斷變化的,當某一類型作品逐漸式微,演員被市場選擇的機會也會隨之變小。
武打演員的現狀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武俠片和功夫片興盛的時代,就連二三流武打演員,一年都能上好幾部戲。
現在別說二三線了,就連張晉、謝苗這類本身實力過硬的演員,也只能在網大里面做主角。
所以,只有成功塑造不同類型的角色,演員才有更多選擇權。
而對于前期專注偶像劇的流量演員來說,不轉型幾乎就是在自尋死路。
這里所說的偶像劇也包括披著現實主義的皮,演著偶像劇情節的劇集。
當然,這么說并沒有任何看不起偶像劇演員的意思。
只是偶像劇區別于其他劇種,對演員的年齡和形象要求,更加嚴苛。
一部《長相思》火起來,直接就給飯圈換了一批“老公”。
可見內娛演員補貨速度之快。
更可怕的是,如果不轉型,可能一輩子都要在偶像劇里度過。
之后可選擇的戲路也會越來越窄。
年輕時還能仗著顏值演男女主。
再不濟也能混個男二女二。
再大一點就只能演男女主的爸媽。
再再大一點就只能演男女主的爺奶。
而一旦演上了爸媽,那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如果到了該演爸媽的年紀,還堅持演少年少女,那純屬就是為難觀眾也為難自己。
劉曉慶和蔣雯麗被全網群嘲的“丫頭文學”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
靠偶像劇大火,但后期轉型成功的演員也不少,比如陳曉。
當年陳曉憑《陸貞傳奇》火速出圈。
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為什么長著一張偶像劇男主的臉,卻不趁年輕多拍幾部。
如今證明,他當年的選擇是對的。
即便演過很多偶像劇,觀眾也并沒有類型化他的熒幕形象。
去年他在《塵封十三載》的表現,又讓觀眾和市場看到了更多可能。
所以很多演員急于在三十多歲轉換賽道。
畢竟內娛哪個演員不想像張譯、秦昊、王景春、范偉一樣,再大年紀也能演主角呢?
并且剛出道的演員前期提咖位還可以靠數據和流量。
但到了后期,想提咖位還要靠路人盤和獎項。
然而眾所周知,影視行業的鄙視鏈不僅局限在話劇、電影、電視之間。
就連電影的類型和電視劇的劇種之間也存在鄙視鏈。
雖然偶像劇的存在是影視文化多樣化的證明,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可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在各大獎項中都比偶像劇受重視,這也的確是事實。
原因無他,偶像劇的深度和厚度,和現實題材劇集是有一定差距的。
演員老在偶像劇里打轉兒,很難進入下一個提咖階段。
因此,內娛演員轉型的首選之路就是參演站在偶像劇上層的作品類型。
比如懸疑、諜戰、歷史、主旋律及其他現實主義題材作品。
在具體操作上,有人選擇穩扎穩打,逐步推進。
先在同類作品中,成功塑造一個和之前出圈程度差不多,但不同類型的角色。
再開始在不同類型的作品中,挑戰更加復雜的角色。
最后嘗試現實主義題材或主旋律作品。
魏晨雖然沒怎么演過主角,也不是科班演員出身。
但他作為演員的進階歷程,其實挺符合這個路徑的。
他以演員身份大火的作品是《一起來看流星雨》。
之后在《匆匆那年》中以喬燃這個角色再次出圈。
隨后開始攻入主旋律作品《八佰》《金剛川》。
直到今年參演《三大隊》,實現從偶像演員到演員的轉化。
不過,走這種路徑前提是每個階段都需要匹配對應的資源。
沒有合適的角色,再怎么規劃也白搭。
上面這種轉型路徑算是比較常規的。
還有一種路徑是先在目前固有的類型之外,找到更適合的戲路,再在角色中突破。
眼下通過這個路徑取得一定成果的演員就是唐嫣。
她靠《繁花》中的汪小姐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角色類型。
甚至實現了口碑逆襲,路人盤也擴大了不少。
但之所以說她取得了一定成果,是因為轉型能否成功看的并不是一部作品。
因為很多角色的成功不只是演員個人的成績。
更離不開角色本身的適配度和導演的調教。
演員有沒有轉型成功,看的是后續能否持續輸出被觀眾認可的另一種熒幕形象。
內娛公認朱一龍是近幾年轉型比較成功的演員。
《鎮魂》出圈,是朱一龍演藝生涯走入新階段的開始。
但以他的年齡走流量小生的路線顯然是自尋死路。
因此他在《鎮魂》之后接的幾部劇類型各異,但都不是偶像劇。
其中包括正午陽光出品,張開宙導演的宅斗劇《知否》;
盜墓題材的《重啟之極海聽雷》;
以及央視和新麗投資出品的諜戰劇《叛逆者》。
從挑選合作團隊以及后續的接戲類型上,就能看出朱一龍在轉型之路上早有打算。
隨后就在韓延的引薦下,出演了《人生大事》。
并憑借此片拿下金雞獎最佳男主。
這部作品可以看作他第一階段的成果。
后續《消失的她》與《河邊的錯誤》持續輸出的角色,同樣得到了觀眾認可。
也正是因為后面這兩部作品,讓他的轉型之路成功得毫無爭議。
除了上面兩種比較迂回的路徑之外,還可以一步到位。
直接通過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實現轉型。
大部分演員要走這條路,會首選參演正午陽光和新麗出品的劇集。
資源比較多的,一般會直接跨到院線電影。
不過事實證明,不是演了就能成功。
演員能不能轉型成功,取決于一個根本因素:演技。
如果沒有演技,就算演《戰狼》也不可能轉型。
在這件事上,張翰最有發言權。
2009年,張翰在《一起來看流星雨》中演霸總的兒子。
2022年,張翰在《東八區的先生》中演霸總。
中間2017年的《戰狼2》并沒有給他的演員生涯帶來任何改變。
而沒了年輕人靈氣,還演霸總就只剩下油膩。
本以為一部《東八區》至少能讓張翰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
沒想到,他僅僅轉了題材,卻沒轉演技。
他在年代劇《珠江人家》里再次拿出了油出天際的霸總演技,給觀眾添了一波吐槽素材。
其他流量演員演完正劇,依舊原地踏步的例子在內娛比比皆是,咱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朱一龍能轉型成功,其實還是靠提升演技。
雖然《消失的她》質量有爭議,但朱一龍的演技沒有。
他的三部電影作品,塑造的是三個不同的形象。
面惡心善的痞子殯葬師莫三妹;
心狠手辣的渣男何非;
在瘋癲和清醒之間來回搖擺的刑警馬哲。
細看每一個角色都不是臉譜化人物,沒有演技支撐,很難立起來。
因《鎮魂》出圈的另一位演員白宇,能成功轉型憑的也是演技。
《沉默的真相》剛開播時,觀眾普遍認為白宇演技和廖凡、寧理相比,還欠些火候。
雖然沒拖后腿,但一些橋段能明顯看出表演痕跡。
劇情進展到后期,江陽這個角色逐漸復雜。
可沒想到演員演技卻肉眼可見的進步。
直到今天再次重溫這部劇,依舊會被江陽丟錢包那段戲搞到淚崩。
其實很多路人盤很大,演啥觀眾都愛看的好演員,也會有轉型焦慮。
畢竟老演同一種形象的戲,觀眾也會產生審美疲勞。
只不過他們有演技打底,轉型只需要一個契機。
就像大家認可范德彪,也同樣認可王響一樣。
總之,演員轉型不是什么壞事,沒必要避而不談。
但不管往哪個方向轉,提升演技才是成功的關鍵。
最后,還有哪些大家認為轉型比較成功的演員,可以在評論區提名!
今天就說到這里!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