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交錯的石板巷,錯落有致的老院落,還有喜氣洋洋的大花轎……近期,隨著電視劇《生萬物》的熱播,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的紅嫂家鄉旅游區成了熱門打卡點,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來重溫經典場景,“還原”劇情,過足“戲癮”。
“這部以魯南農村變遷為背景的大戲90%的鏡頭都取景于這里,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實景。這里不是人造影棚,而是保存完好的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常山莊村,這也讓更多游客有機會深入探尋這片土地上鄉村的別樣風情與無限活力。”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董事長李熙鵬說。
如今,“跟著影視去旅行”成為旅游新風尚,吸引了大批年輕客群。他們通過照片或者視頻,在取景地比對影視畫面打卡,帶動小眾景點“出圈”,助推旅游產品“出新”,掀起文旅消費熱潮。
影視取景地成為旅游目的地
“前不久,看電視劇《生萬物》的時候,既‘種草’了景區,也感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淳樸熱情。沒想到來了景區還有免門票這樣的驚喜優惠。”近日,準大一新生劉夢憑大學錄取通知書免門票進入紅嫂家鄉旅游區,解鎖了一趟奇妙的“穿越”之旅。
為全面響應多元旅游需求,沂南縣文旅局推出了以“生萬物·沂脈相傳”為代表的一系列主題精品線路,包括“影視IP+本土文化”雙主題一日游、紅色經典一日游及二至三日深度游等多條線路。
沂南不僅在景區設置了清晰的打卡路線和指示牌以方便游覽,還推出“紅色入學禮”準大學生專屬免票福利,讓更多青年學生在古村石巷中尋找劇情的印記的同時,能夠深入感受紅嫂家鄉的紅色文化。據估算,今年暑期,沂南重點景區游客接待量將突破200萬人次。
“熱播影視劇通過故事敘事、人物形象、場景構建和時代感的再現,給影視劇的原型故事發生地或取景地,深度地植入一種故事化、場景化和情感化的敘事,比單純的文旅宣傳廣告更具情感喚醒力和感召力。”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旅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孫小榮說,“游客帶著一種‘重新發現’的驚喜和被影視劇渲染的情感,去原型地或取景地進行‘驗證式體驗’,并假扮自己成為‘劇中人’,從而實現一種身份的轉換并獲得‘置身劇中’的親歷感。”
影視取景地成為旅游目的地,這股由影視帶動的文旅熱潮,如今蔓延到整個齊魯大地。
前幾年,由《流浪地球》《封神》等大制作影視作品帶火的青島東方影都已經成為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橋頭堡;今年初,魯西北小城樂陵因《唐探1900》《國色芳華》等影視劇的熱映而為人熟知,樂陵影視城也通過“線上觀影、線下體驗”的互動模式,把影視流量轉化為樂陵的文旅“留量”。
“五一”假期,樂陵影視城以“一秒入戲走進片場”為主題,推出獨特的“影視拍攝演藝化、文旅體驗劇情化”劇游新玩法,設計植入了沉浸式劇游、偵探養成計劃、特技表演、行為藝術、燈光秀、煙花秀、船秀表演等百場豐富多彩的游園活動。暑期,樂陵影視城精心策劃推出“戲精一夏·電音潑水節”系列活動,各類活動的開展使影視拍攝熱門場景正轉化為消費場景,讓更多人在光影流轉中感受城市的魅力。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2024年,電視劇《南來北往》帶火了它的取景拍攝地——濰坊市坊子區的坊茨小鎮。如今,坊茨小鎮成了濰坊的文旅“新地標”,暑假期間這里人來人往,逛集市、品美食、買文創、享童趣,游客們感受著濃濃的市井煙火氣。
為滿足游客“追劇”的需求,坊子區積極聯動《南來北往》拍攝方與道具組,對劇中核心場景進行了一比一復刻還原,重點打造火車站、供銷社、國營第一商店、人民照相館、站前小賣部等多處實景拍攝打卡地,充分激活消費潛能。今年以來,帶動旅游人數達173萬人次,同比增長14.8%。
客流來了,優質的服務不可或缺。坊子區成立坊茨小鎮文化旅游服務專班,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在旅游高峰期開展全區聯動服務,涵蓋交通疏導、停車指引、導覽咨詢、商販秩序規范等,確保景區秩序井然,為游客營造安心、舒心的環境。
“那時候店里筆墨紙硯、會計賬本、新式玩具樣樣都有,大人孩子都喜歡來這里逛……”年逾七十的老居民趙金之曾家住坊茨小鎮,后來又成了小鎮的一名義務講解員,他站在協成利綢布莊小樓旁,講起了這座曾經小鎮最高大建筑背后的故事,旁邊十幾名游客立馬圍了上來。
“影視IP的爆火為拍攝地文旅發展提供了絕佳契機,但如何讓‘流量紅利’產生‘長尾效應’,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善用‘借勢營銷’,推動影視基地從單一拍攝功能向‘文旅商’綜合體轉型升級。”中國旅游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旅游報社原社長高舜禮認為。
電視劇《南來北往》不僅帶火了坊茨小鎮的旅游,更帶熱了當地的影視產業。2024年,坊子區與影視公司合作啟動建設坊茨小鎮影視基地項目,為來坊子拍攝的影視劇組提供專業服務。截至目前,已有近200部中劇、網絡短劇在坊茨小鎮完成取景拍攝。
“紅色是沂南的精神根脈,而影視產業為文旅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我們將持續推動影視基地向集拍攝、旅游、教育、體驗消費于一體的‘文旅商’綜合體轉型升級,讓游客有更多可看、可思、可體驗的項目,從而實現由‘網紅’到‘長紅’。”沂南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金靜說。(光明日報記者馮帆宋喜群)
縱橫交錯的石板巷,錯落有致的老院落,還有喜氣洋洋的大花轎……近期,隨著電視劇《生萬物》的熱播,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的紅嫂家鄉旅游區成了熱門打卡點,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來重溫經典場景,“還原”劇情,過足“戲癮”。
“這部以魯南農村變遷為背景的大戲90%的鏡頭都取景于這里,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實景。這里不是人造影棚,而是保存完好的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常山莊村,這也讓更多游客有機會深入探尋這片土地上鄉村的別樣風情與無限活力。”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董事長李熙鵬說。
如今,“跟著影視去旅行”成為旅游新風尚,吸引了大批年輕客群。他們通過照片或者視頻,在取景地比對影視畫面打卡,帶動小眾景點“出圈”,助推旅游產品“出新”,掀起文旅消費熱潮。
影視取景地成為旅游目的地
“前不久,看電視劇《生萬物》的時候,既‘種草’了景區,也感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淳樸熱情。沒想到來了景區還有免門票這樣的驚喜優惠。”近日,準大一新生劉夢憑大學錄取通知書免門票進入紅嫂家鄉旅游區,解鎖了一趟奇妙的“穿越”之旅。
為全面響應多元旅游需求,沂南縣文旅局推出了以“生萬物·沂脈相傳”為代表的一系列主題精品線路,包括“影視IP+本土文化”雙主題一日游、紅色經典一日游及二至三日深度游等多條線路。
沂南不僅在景區設置了清晰的打卡路線和指示牌以方便游覽,還推出“紅色入學禮”準大學生專屬免票福利,讓更多青年學生在古村石巷中尋找劇情的印記的同時,能夠深入感受紅嫂家鄉的紅色文化。據估算,今年暑期,沂南重點景區游客接待量將突破200萬人次。
“熱播影視劇通過故事敘事、人物形象、場景構建和時代感的再現,給影視劇的原型故事發生地或取景地,深度地植入一種故事化、場景化和情感化的敘事,比單純的文旅宣傳廣告更具情感喚醒力和感召力。”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旅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孫小榮說,“游客帶著一種‘重新發現’的驚喜和被影視劇渲染的情感,去原型地或取景地進行‘驗證式體驗’,并假扮自己成為‘劇中人’,從而實現一種身份的轉換并獲得‘置身劇中’的親歷感。”
影視取景地成為旅游目的地,這股由影視帶動的文旅熱潮,如今蔓延到整個齊魯大地。
前幾年,由《流浪地球》《封神》等大制作影視作品帶火的青島東方影都已經成為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橋頭堡;今年初,魯西北小城樂陵因《唐探1900》《國色芳華》等影視劇的熱映而為人熟知,樂陵影視城也通過“線上觀影、線下體驗”的互動模式,把影視流量轉化為樂陵的文旅“留量”。
“五一”假期,樂陵影視城以“一秒入戲走進片場”為主題,推出獨特的“影視拍攝演藝化、文旅體驗劇情化”劇游新玩法,設計植入了沉浸式劇游、偵探養成計劃、特技表演、行為藝術、燈光秀、煙花秀、船秀表演等百場豐富多彩的游園活動。暑期,樂陵影視城精心策劃推出“戲精一夏·電音潑水節”系列活動,各類活動的開展使影視拍攝熱門場景正轉化為消費場景,讓更多人在光影流轉中感受城市的魅力。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2024年,電視劇《南來北往》帶火了它的取景拍攝地——濰坊市坊子區的坊茨小鎮。如今,坊茨小鎮成了濰坊的文旅“新地標”,暑假期間這里人來人往,逛集市、品美食、買文創、享童趣,游客們感受著濃濃的市井煙火氣。
為滿足游客“追劇”的需求,坊子區積極聯動《南來北往》拍攝方與道具組,對劇中核心場景進行了一比一復刻還原,重點打造火車站、供銷社、國營第一商店、人民照相館、站前小賣部等多處實景拍攝打卡地,充分激活消費潛能。今年以來,帶動旅游人數達173萬人次,同比增長14.8%。
客流來了,優質的服務不可或缺。坊子區成立坊茨小鎮文化旅游服務專班,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在旅游高峰期開展全區聯動服務,涵蓋交通疏導、停車指引、導覽咨詢、商販秩序規范等,確保景區秩序井然,為游客營造安心、舒心的環境。
“那時候店里筆墨紙硯、會計賬本、新式玩具樣樣都有,大人孩子都喜歡來這里逛……”年逾七十的老居民趙金之曾家住坊茨小鎮,后來又成了小鎮的一名義務講解員,他站在協成利綢布莊小樓旁,講起了這座曾經小鎮最高大建筑背后的故事,旁邊十幾名游客立馬圍了上來。
“影視IP的爆火為拍攝地文旅發展提供了絕佳契機,但如何讓‘流量紅利’產生‘長尾效應’,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善用‘借勢營銷’,推動影視基地從單一拍攝功能向‘文旅商’綜合體轉型升級。”中國旅游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旅游報社原社長高舜禮認為。
電視劇《南來北往》不僅帶火了坊茨小鎮的旅游,更帶熱了當地的影視產業。2024年,坊子區與影視公司合作啟動建設坊茨小鎮影視基地項目,為來坊子拍攝的影視劇組提供專業服務。截至目前,已有近200部中劇、網絡短劇在坊茨小鎮完成取景拍攝。
“紅色是沂南的精神根脈,而影視產業為文旅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我們將持續推動影視基地向集拍攝、旅游、教育、體驗消費于一體的‘文旅商’綜合體轉型升級,讓游客有更多可看、可思、可體驗的項目,從而實現由‘網紅’到‘長紅’。”沂南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金靜說。(光明日報記者馮帆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