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品牌在華陷入文化傲慢困境,主要是因為其自身存在文化認知偏差、市場定位錯誤以及受西方中心主義影響等,同時也低估了中國消費者的文化覺醒和市場力量。
西方長期通過醫學話語、文學創作和大眾傳媒,系統性地將東亞人建構為“智力低下”“道德敗壞”的他者。如19世紀英國醫生將亞洲人眼型與唐氏綜合征關聯,傅滿洲、陳查理等刻板形象的“塑造”等。這種文化霸權使得西方品牌在潛意識里將東方視為被定義的客體,此次斯沃琪廣告中“瞇瞇眼”造型,就是對這一殖民話語的當代復刻。
部分西方品牌將中國市場視為“賺錢的工具”,卻不是“需要平等對待的伙伴”。它們看中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卻輕視中國消費者的話語權,在服務、售后、產品質量上實行“雙重標準”。如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受理的高端消費品投訴中,42%涉及“中外售后不對等”,38%涉及“定價歧視”。
一些西方品牌將爭議視為低成本曝光手段,認為“黑紅也是紅”,中國的核心消費群體不會就此放棄購買,反倒可能讓潛在消費者關注到品牌。例如斯沃琪在2025年上半年利潤暴跌88%的背景下,仍推出可能引發爭議的廣告,試圖通過爭議話題吸引關注,卻低估了中國消費者的文化覺醒。
近代以來形成的西方中心主義敘事,將東方文化視為“落后”“邊緣”的存在,部分西方品牌決策者默認中國消費者會為了“高端”標簽容忍文化不尊重,在文化表達上“敷衍”甚至“冒犯”。
西方品牌沒有意識到如今的中國消費者擁有真正的力量,且文化主權意識已經覺醒,不再是外來文化的被動接受者。中國消費者會“用腳投票”,對不尊重中國文化的品牌進行堅決抵制,如杜嘉班納在辱華事件后一蹶不振,H&M因新疆棉謊言市值蒸發數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