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互聯網大廠紛紛下場開始卷短劇,就連華為小米都要來分一杯羹。
很多著名的影視演員也開始下沉短劇。
短劇賽道,終于迎來了全民狂歡時代。
潘長江最近干了件大事,68歲的他演了部短劇,叫《進擊的潘叔》,短短25天播放量就沖破了3億大關。
劇中他扮演健身房保潔員潘四喜,一身正氣拆穿私教賣課套路,還和《甄嬛傳》里的“端妃娘娘”李宜娟上演了一段豪門闊太戀上保潔大叔的黃昏戀。
這部美團冠名的短劇,融合了中老年創業、反套路爽點等元素,引發大批銀發族追看,評論區一片“我媽看完說要拿退休金開茶館”的熱鬧景象。
潘長江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劉曉慶年初主演的短劇《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開播1小時就有2.5萬人在線追更,評分飆到9.4分。
朱時茂與舍得酒業合作推出《詩酒風云之誰是真正的大師》,舒暢、倪虹潔等老牌演員也紛紛入局。
曾經被視為年輕人專屬的短劇市場,如今正被一群老戲骨和銀發觀眾攪得風生水起。
打開手機,你可能會被這個數字驚到,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經沖到504.4億元,比全年電影總票房還高。
而托起這個市場的,正是中老年群體。
數據不會說謊。
45至64歲的用戶對微短劇的付費活躍程度遠超平均線,在重度用戶中占到43.2%。
河馬劇場、星芽免費短劇等平臺在中老年群體中的活躍度是普通用戶的兩倍以上。
這些數據背后,是無數個深夜拿著手機追劇的銀發族,他們用充值投票,撐起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爆款作品的數據非常搶眼。
2024年,《閃婚老伴是豪門》在抖音播放量超過5.6億次,話題量突破30億,觀眾充值總額達到3000萬元。
制作方早已摸清門道。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中老年觀眾不愛看小年輕談情說愛,他們想要的是自己生活的投射。”
于是,劇中常見這樣的情節:被家人輕視的中年婦女突然逆襲成企業高管,退休老工人憑借絕技被高薪返聘,單身多年的阿姨遇見知心老伴……
每個橋段都直擊銀發族內心深處的渴望。
當劉曉慶出現在短劇中時,很多人驚訝不已,這位拿過六次影后的老戲骨,竟然“下凡”演起了小程序短劇。
在《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中,她飾演一位針灸大師,劇中融入了中醫文化元素。
面對質疑,劉曉慶坦言:“如果劇本好,為什么不演?”
她還透露自己是被劇中“中醫傳承”的主題打動。
老戲骨入局,帶來的不僅是流量。
劉曉慶在拍攝現場堅持全劇同期錄音,要求演員提前背好所有臺詞,這在五天拍完57集的快節奏制作中堪稱“奢侈”。
這種專業態度正在改變行業生態,以往“短劇不需要演技”的說法被徹底打破。
明星效應帶來的流量更是驚人。
“劉曉慶出演短劇”相關話題在抖音、微博的曝光量累計超過5億,相當于省下了200萬元的廣告投放費用。
倪虹潔主演的《夫妻的春節》全網播放量近6億,吸引了不少傳統長劇觀眾第一次接觸短劇。
這種跨界融合,讓短劇突破了原有的受眾圈層。
潘長江的《進擊的潘叔》更是玩出了新花樣。
劇中他飾演的保潔大叔與豪門闊太的戀情引發熱議,而“60歲拿20萬養老錢創業”的情節觸動了很多同齡人的心。
更妙的是,該劇全程在山東東營取景,“跟著潘叔打卡鄉村健身房”意外帶火了當地旅游,展現了“短劇+文旅”的跨界潛力。
銀發短劇的變現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陣營。
付費模式是當前的主流玩法。觀眾可以免費看前幾集,到關鍵情節時就要掏錢解鎖,單集2元左右,全劇打包價通常39.9元。
以《閃婚老伴是豪門》為例,3000萬的充值額中約80%用于廣告投放和渠道費用,出品方分成約5%-7%,仍能實現200萬元左右的凈收益。
不過行業遵循“二八定律”,只有20%的項目能盈利,爆款需要精準的廣告投放和足夠吸引人的劇情。
免費模式則靠廣告賺錢,品牌冠名、劇情植入是常見手法。
潘長江的《進擊的潘叔》由美團獨家冠名,劇中頻繁出現“美團下單團購券”的情節,有直接的產品展示,也有“老文青為搶五折券上演醫學奇跡”的幽默橋段。
這種軟性植入,比生硬的廣告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隨著市場火熱,問題也隨之浮現。
潘長江的《進擊的潘叔》雖然播放量驚人,口碑卻兩極分化。
有網友直言:“潘叔現在跟賣貨大爺沒區別,什么火就往什么里鉆”。
相比之下,71歲的陳佩斯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
他花了四年時間打磨話劇改編電影《戲臺》,光劇本就改了數十遍,目前已收獲3.41億票房。
短劇大量扎堆,也造成了題材同質化。
大量“銀發霸總”“神醫逆襲”扎堆上線,觀眾已經呈現審美疲勞。
潘長江在《進擊的潘叔》中有句臺詞:“五六十歲正是闖的年紀!”
這句話無意間道破了銀發經濟的真諦,當代老年人早已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擁有旺盛生命力和消費能力的新群體。
超過3億的銀發族持續釋放線上娛樂需求,《夕陽之戀》《退休返聘之一鳴驚人》等作品不斷刷新播放記錄,這個曾經被忽視的市場正展現出驚人的“錢景”。
據預測,2025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將突破505億元,而銀發群體無疑是其中最具潛力的增長極。
不過,熱鬧背后需要冷思考。
68歲的潘長江在短劇中熱血創業,71歲的陳佩斯堅守藝術品質,他們不同的選擇不僅關乎個人藝術生命,也映射出影視行業的兩種可能:
是追求短期流量,還是深耕長期價值?
市場和口碑,會給出最終答案。
就像陳佩斯說的那樣,“這個戲臺,是自己選的。”
參考資料
1. 36氪:《9.4分口碑,超3億話題,“銀發+國粹”題材是中老年短劇市場新藍海?》
2. 搜狐:《潘長江首部短劇播放破3億,中老年內容到底有多賺錢?》
3. 中華網:《紅松小課破局老年孤獨,“AI+興趣學習”重塑銀發生活價值》
4. AccessPath:《從Z世代到銀發族:為何微短劇這么火?》
5. 中華網:《潘長江首部短劇播放量達3億 老戲骨轉型創紀錄》
6. 網易:《潘長江攤牌不裝了,上億人圍觀被陳佩斯撕下“體面”》
7. 搜狐:《2025年微短劇階段性發展報告》
8. PR商業:《潘長江的”雙面人生”:從春晚頂流到直播爭議,老藝術家的商業轉型之痛》
(小可 老A)
聲明:個人原創,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