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魚叔刷到一條消息:
蔡康永宣布退休。
在近期一則臺媒采訪中,記者追問蔡康永,是否會在節目20周年之際重啟《康熙來了》。
他回復,既不會重啟,也不會再主持節目。
「重看《康熙來了》畫面,我覺得自己現在無法主持這類節目,當年我和熙娣、來賓在節目上玩得自由自在,但現在節目都要求內容正確,亂開玩笑的節目是無法生存,且要維持平衡,對我們兩人來說太累了……不想做,我已經做夠了」
一個月前,蔡康永在另一檔節目《毛雪汪》里也提到。
目前專注寫小說,之后不再嘗試節目。
如此看來,退休之意確實不假。
在很多觀眾眼里,蔡康永的退休意味著一個百無禁忌的綜藝時代的走遠。
但有趣的是,挽留聲并不多。
倒是不少人夸其「明智」,認清了如今的輿論形式早已不適合「開玩笑」。
甚至,如今再搜蔡康永相關信息,竟然也已是「塌房」狀態。
這位兩岸「名嘴」,公認「最會說話的人」之一,不知何時罵聲一片。
到底何以至此,咱們一起來扒一扒——
在魚叔的印象里,蔡康永確實以「說話」見長。
2014年,蔡康永加盟網綜《奇葩說》,事業從臺灣轉戰內地。
節目號稱「內地首個說話達人秀」,涉及許多爭議性的辯題。
催婚是愛還是變態
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你更不能接受哪個
份子錢該不該被消滅
你選擇大城市一張床還是小城市一間房
彼時網綜初起,各辯手發言直接開足火力百無禁忌。
與之相比,蔡康永畫風獨特。
每每娓娓道來,立足現實又另辟蹊徑。
大多溫柔,時而一刀,體面而嫻熟地把握著綜藝尺度與觀點表達間的平衡。
這種嫻熟的表達來源于視野的前衛。
早在2002年,蔡康永就已試水同類型觀點碰撞綜藝《兩代電力公司》。
節目請來長輩與學生兩代人,就各種辛辣話題展開討論。
從個人情感到社會話題,任挑一集放在如今都禁忌感十足。
觀點之外,蔡康永作為主持人、訪談者,一樣視角敏銳。
采訪時提問角度奇狹,問題總能直抵人心。
《真情指數》中,蔡康永采訪到成龍「淚灑現場十五分鐘」已成傳說。
舒淇做客《康熙來了》,緋聞熱點問題不斷。
蔡康永突然一句「舒淇你當演員當得快樂嗎」意外讓女神淚崩,拍攝中止。
去年,蔡康永采訪婚后的林志玲也一度出圈。
林志玲哭到不能自已,嗔怪蔡康永「你真的很會問」。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采訪「微觀辨水」的奇人王昱珩。
問題個個靈巧,不落俗套又不失溫度。
像是說到,天才的副作用讓王昱珩少年時期飽嘗校園暴力時。
蔡康永沒有選擇在創傷問題上縱深,而是問:
「所以如果讓你開一個學校,你會開的完全不一樣」
「如果我開一個學校,我想我一定努力的讓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
啟迪性的提問引領出建設性的回答,又帶著人文關懷。
基于以上種種,加之一本《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熱銷。
蔡康永很長一段時間里除了「名嘴」,還是大眾印象中溫暖睿智的「心靈導師」,言論時常在各平臺翻紅。
正如李誕所說,他有家世學識卻甘于藏鋒,待人如春風。
「沙發人格」
但十年過去,口碑竟然今非昔比。
此時回頭看,蔡康永竟然一直在走「下坡路」。
《奇葩說》之外,其余作品水花不大。
《飯局的誘惑》《男子甜點俱樂部》《恕我直言》等常駐語言類綜藝里。
熟悉的嘉賓面孔來回串場,話題探討降級到無聊。
與小S再合作的《真相吧!花花萬物》,被稱作內地版《康熙來了》。
眾人翹首以盼,結果第一季評分4.3,嚴重水土不服。
綜藝之外,蔡康永自導自編電影《吃吃的愛》。
爛到觀眾滿頭問號,創作者一度陷入「才華危機」。
作品的另一邊,個人口碑也在漸漸崩盤。
先是攪入大小S相關罵戰中,蔡康永因「站隊」問題被質疑。
前后時間段里又清空了微博,外界聯想不斷。
與此同時,他以前在節目里的態度、言論也被審判后進行立場批判。
家世背景被挖,成了作品署名靠關系、家底積累靠吸血底層人的「傲慢公子哥」。
照這樣下去,62歲退休確實是明智之舉。
內娛發展十年,一代名嘴倒掉,確實不禁讓人細想原因。
是真的沽名釣譽,才華被謬贊了嗎?
倒不至于。
各類綜藝雖褒貶不一,但蔡康永的語言功力仍然有目共睹。
既然如此,又為啥來到內娛就一路下坡被罵呢?
一方面,確實是娛樂環境不同。
就像《康熙來了》內地版,即便照搬了主持人與環節設定,仍舊沒內味兒。
說到底,是綜藝環境的不同決定了尺度、話題、風格的差異。
內娛版做不了創新,也丟失了原作的力度。
舉個具體的例子,嘉賓。
原版節目主要看點之一就是各種特色來賓,哪怕是素人也都意外有梗。
本質上是敢放開說真話,開得起玩笑,主持人才能「乘勝追擊」。
但到了內娛,網紅素人沒梗硬尬,明星藝人處處禁忌,反應力和娛樂精神都不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名嘴壓根張不了嘴。
其次,內娛似乎留不住也容不下「名嘴」。
僅僅是主持人這個身份,專業性一直在下降。
到了觀點表達上,本來會說的就沒幾個,也越來越沒有開口的機會。
事實上,蔡康永內娛十年的側面,是內娛語言類節目的消亡史。
《奇葩說》第一季爆火后,后幾季節目評分逐漸走低。
原定今年播出的第八季,遲遲未見消息。
其他同期爆火的語言類節目,也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中。
就像節目中的幾位導師,和他們的《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金星秀》《曉說》……
其他的語言類綜藝也大多面臨改版。
縮減表達內容的比重,換之以游戲、宣傳等內容。
再會說的「名嘴」,也沒了用武之地。
不能說,也沒得說。
所以有人退休、有人再退一步、有人轉去直播帶貨、有人干脆「消失」在大眾視野。
誠然,這一切都與當下的輿論環境息息相關。
話題討論普遍呈兩極化,繭房中只有戾氣沒有和氣。
尤其涉及觀點輸出,更易引發攻伐。
「說話」在如今變得危險。
就像熱搜評論中說的那樣,普通網友發表一句評論尚且被追著罵,何況是吸引更多目光的公眾人物。
于是,確保「內容正確」成為「名嘴」與語言類節目的生存之道。
但正如蔡康永開頭所說,既要節目好笑又不能開玩笑,既要內容繽紛又要絕對正確,平衡極難。
于是,不少節目越罵越假,越假越罵,惡性循環。
或是像《奇葩說》那樣,經歷 下架風波、賽制改換、以及各種花邊問題,最終聲量不再。
生存之道上壓根無法生存,自然逐漸消隱。
而這樣的輿論環境又顯示出,大家似乎已經不愿再傾聽,也不再需要什么名嘴導師。
曾幾何時,會說話的人很容易便擁有無數聽眾。
有家世學識積累的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被關注討論。
就像《眾聲》里林志玲提到,蔡康永說話之路的起點是最好的時代。
臺灣大眾媒體發展初期,輿論領域還算寂靜, 一點有價值的聲音都會被注意到。
那時一切新興,公眾態度也算包容。
對于內娛而言,也是相似。
但隨著社交媒介更迭,信息爆炸。
「人人都能成名五分鐘」讓古早中心化的名人效應漸漸過時。
無數窗口都在分享經驗互稱「老師」,原來那些會說的心靈導師也就泯然眾人。
甚至有時還會反過來因姿態過高、脫離大眾、觀念過時而被罵。
就像蔡康永在《奇葩說》的發言被指傲慢,楊瀾也因在脫口秀中擺出「教育」姿態口碑翻車。
不愿再聽,是觀眾拒絕陳舊觀點、拒絕被教育的姿態,也是無力消化的表現。
說白了,就是名嘴再會說到底架不住沒人想聽,沒人愛聽,也聽不進去。
畢竟,單是處理現實問題就已耗費太多心力。
不少人覺得,再睿智的觀點在如今似乎只能拿來麻痹精神痛苦而非解決本質問題。
加上觀眾與藝人之間的關系也已經改變。
內娛時不時暴露出的「草臺班子」屬性讓普通人內卷時更為憤怒。
個人的生存危機在內娛天價日薪的對比下更顯絕望。
當一方本身連存在都刺眼,溝通與傾聽自然無法發生。
有的只有挖墳毀神,肆無忌憚地懷疑解構著當下的一切。
如此看來,蔡康永的退休幾乎稱得上是聰明人的順勢而為。
也確實印證著語言類綜藝的尷尬處境。
但,這個時代真的不需要會說話、有觀 點的「名嘴」了嗎?
魚叔倒是覺得,正好相反。
李誕直播間在某平臺火熱 、線下語言類表演觀眾爆滿、退回聽覺時代的音頻播客、甚至是更專業化的書籍的翻紅熱銷……
有價值的聲音始終被需要,只是在當代轉換成了更大眾化的形態。
眾聲喧嘩時,洞見最為匱乏。
時代更迭處,退 場也是新的開場。
全文完。
助理編輯: 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