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說許倬云精神高大如山 頑強精神感動無數網友!8月5日凌晨,王力宏在社交平臺發布長文悼念七舅公、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文中深情回憶:“他自幼體弱多病,卻用知識為自己筑起盔甲。雖然身形瘦小,精神卻高大如山。”這條充滿溫情與敬意的悼念引發熱議,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榜,閱讀量突破2.8億次,網友紛紛留言:“原來頂級學霸的家族里,藏著這么多動人故事。”
193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的許倬云,一出生就因先天肌肉萎縮被判“死刑”。醫生斷言他活不過三歲,但這個只能靠雙手“走路”的孩子最終成為震動學界的史學大家。他用綁在手上的木棍翻書,在母親的背上完成啟蒙教育,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系,后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這種頑強精神貫穿一生。晚年癱瘓在床僅剩食指能動時,他仍堅持用特制支架寫作,2024年獲得唐獎漢學獎后,將12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許孫獎學金”,專門資助全球漢學博士生。正如他在《十三邀》中所言:“身體不能動,就讓思想遠行。”
王力宏在文中透露,父親童年最溫暖的記憶是七舅每晚編織的即興故事。這些充滿人生哲理的連載故事不僅塑造了父親的心智,也通過家族傳承影響了王力宏的成長。這種精神紐帶在許家尤為特殊——許倬云的大姐是王力宏的奶奶許留芬,清華才女出身的她曾參與“一二·九”運動,家族中更有海軍少將許鳳藻、法學家李模等傳奇人物。許倬云對晚輩的影響遠超血緣。他在匹茲堡大學任教時,每周與王小波促膝長談,指導這位日后的文學巨匠如何用簡練文字表達深刻思想;面對李敖的訴訟,他直言“聰明有余卻無章法”,展現學者風骨。
許倬云的一生濃縮了中國近代史的跌宕。抗戰時期隨家人逃亡重慶,親眼目睹川軍整師陣亡的慘烈;晚年在美國癱瘓在床,仍堅持用微博發聲,最后一條動態停留在7月24日對臺兒莊戰役的追思。他在《十三邀》中哽咽著說“但悲不見九州同”,這句陸游的詩句道盡了這位愛國者最深的遺憾。這種家國情懷貫穿其學術生涯。他的《萬古江河》打破傳統史學框架,用全球視野重新詮釋中華文明;《說中國》更以“文化共同體”概念為民族認同提供全新視角。正如新華日報評價:“他的著作是文明的火種,照亮了無數人尋找文化根脈的道路。”
王力宏家族堪稱“學霸天團”:父親王大中是臺大醫學博士,哥哥王力德是耶魯大學神經外科專家,弟弟王力凱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這種基因傳承在許倬云身上尤為明顯——他的四個兄弟分別成為外交官、工程師、教育家,姐妹中既有清華才女也有法學專家。許倬云曾在講座上調侃:“王力宏是我外孫,唱的歌挺膚淺”,但轉身就向眾人炫耀:“我們許家出了個唱《龍的傳人》的李建復”。這種既幽默又驕傲的態度,折射出這個學術世家特有的包容與豁達。
8月4日晚,許倬云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他留下的遺囑中,除了將遺體捐贈醫學研究,還特別要求將骨灰撒入太平洋,“讓我隨著洋流回到家鄉”。這個生于無錫、長于重慶、客居美國的學者,最終用這種詩意的方式實現了“落葉歸根”的夙愿。王力宏在文中特別提到,舅公書房里掛著“執炬前行”的書法,這四個字正是許倬云一生的寫照。從戰亂孤兒到史學泰斗,從病床到學術巔峰,他用95年的生命詮釋了:真正的強大,源于永不妥協的精神力量。正如網友在悼念留言中寫的:“您用殘缺的身體,為我們撐起了完整的精神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