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放浪不羈,剛接觸時甚至還有點討人嫌的“小混混”,蛻變成能翻云覆雨的上海商界翹楚。
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有一個非標準答案是,18年。
從05年的仙俠劇《仙劍奇俠傳》里逍遙自在的李逍遙,到15年的權謀劇《瑯琊榜》中運籌帷幄的梅長蘇。
再搖身一變,當上23年的年代劇《繁花》里舉手投足間,便可攪弄上海商業風云的寶總。
演員胡歌,用18年的時間,脫掉自己古偶劇大男主的外袍,成為各種年代劇的精英常駐客。
他并不是近20年里,內娛第一個主動走出角色舒適區的人。
但無可置疑的是,他絕對屬于最成功的那批人。
胡歌在演出角色上的轉變,其行為,簡單歸結,無疑便是那四個字——演員轉型。
同時也是網友們最津津樂道,最富爭議性的一個話題。
即演員到底是該待在自己的角色舒適區,還是嘗試去演符合年齡氣質的角色。
早些年,大眾對演員轉型的普遍理解是,一名演員轉行去做導演或老板。
比如周星馳、吳京、徐崢等,都是從專注演戲的演員,轉做起了幕后導演。
以拍攝影視劇,經營公司為主,演戲成了副業。
而像任泉、李亞鵬、周杰等人,則在多年前干脆直接放棄演戲,退圈專心做起了老板。
*電視劇《少年包青天》公孫策 任泉飾
但現在,一提到演員轉型。
大家想到的,都是演員從原有的表演風格或角色舒適區走出去,改演其他類型作品,或與以往熒幕形象存在一定差別的角色。
比如以前主打偶像劇、喜劇等非正劇,現在則主演正劇、悲劇等相對更嚴肅的題材。
演員朱一龍,他早年演過多種題材影視劇中的配角,直到《鎮魂》爆火,才與流量掛鉤。
隨后在《知否》《我的真朋友》中,出演的角色也大都比較貼合本人的外型、氣質。
而朱一龍近些年作品,則多是《叛逆者》《人生大事》《河邊的錯誤》等稍顯嚴肅的題材。
角色形象更硬漢,甚至有的看起來還不修邊幅。
順利晉升為為數不多流量與專業并存的男演員。
曾經憑借《愛情公寓》關谷神奇一角出名的王傳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擱大眾眼中都是搞笑、喜劇的代名詞。
很難有人能將他與“悲”這個字掛鉤。
他因喜劇出名,卻也因喜劇導致戲路受限。
彼時,徹底的轉型對王傳君來說,是一件火燒眉毛,迫在眉睫的事。
所幸,他在2017年,遇到了慧眼識珠的伯樂。
憑借出演導演文牧野主導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無助絕望的癌癥病人呂受益一角。
王傳君成功實現了角色轉型。
2023年,他又憑借反詐電影《孤注一擲》里,心狠手辣的笑面虎陸秉坤,再度刷新觀眾們對他的認知。
每次提到“關谷神奇”,就不免讓人想起他的“最佳CP”——“小姨媽”唐悠悠。
鄧家佳在80、90后的觀眾眼中,幾乎已經成了“小姨媽”這個稱呼的代言人。
和王傳君一樣,在《愛情公寓》熱播的那些年,喜劇樂子人的標簽幾乎是焊在了鄧家佳身上。
彼時,你很難想象到她能演好那些苦情悲劇、霸氣颯爽,或是白切黑的高智商犯罪者角色。
但鄧家佳還真就做到了。
2013年,她憑借犯罪懸疑電影《全民目擊》中的林萌萌一角,成為國內80后首位金雞百花雙料女配。
此后又通過《無證之罪》的朱慧如,《大明風華》的胡善祥,《揚名立萬》里的蘇夢蝶,再到今年《黑土無言》里的王萍。
反復刷新了觀眾對【鄧家佳】的認知和評價。
都2024年了,還有誰沒欣賞過電影《揚名立萬》里的這幕美女落淚。
以上幾位被提名的演員,算是中青年演員里角色轉型最突出的幾位。
除此之外,
像是從“傻根”許三多形象脫離出來的王寶強,偶像、懸疑兩手抓的檀健次,角色重心從偶像劇轉向“大山的女兒”和職場大女主的楊蓉、趙麗穎等。
這些同樣實現了角色轉型的演員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收獲了觀眾的認可。
小伙伴們可以在評論區,提名、討論那些你心目中轉型成功的演員們。
演員轉型,并非易事。
雖然轉型成功的案例不算少,但失敗的人實則占比更多。
更不乏相當大一部分明星拒絕轉型,選擇維持現狀。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
影響演員轉型的因素,以及部分演員無法轉型的原因。
影響演員轉型的原因很多,內因如尋求自我突破,外因如外形變化、行業環境導向、大眾審美、市場供需等。
大部分主動轉型的演員,多是出于自身追求,其次才是外因影響。
諸多演員,就像上文提及的幾人一樣,在觀眾眼里,他們都曾有一個相對刻板的角色印象。
例如演偶像劇的人可能演不了正劇,喜劇樂子人演不好悲劇,小圓臉演不了大女主······
對渴望突破自我,對表演有更高的藝術追求的演員來說。
這些刻板印象,就像枷鎖將他們牢牢困在原地,阻礙了他們深挖藝術和自身潛能。
*電影《第二十條》李茂娟 馬麗飾
為了能擺脫過往同類型角色造就的刻板印象,這些演員會主動去接觸、嘗試其他領域的題材類型。
為了能被劇組選中,獲得和優秀的老戲骨們學習深造的機會,有人不惜讓出內娛最看重的番位,主動降低自己的片酬。
更有甚者愿意零片酬,倒貼錢出演。
不同于胡歌、潘粵明這類主動從古偶賽道退出,轉戰懸疑、年代劇的演員,有些演員的轉型純屬被迫。
例如倪虹潔。
她在80、90后,乃至00后的記憶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形象當屬《武林外傳》里,那個總是喊著“放著,我來!”的祝無雙。
除此之外,她再沒演過其他具備高知名度的角色。
倪虹潔自己也曾在《演員請就位》這檔演技類節目里哭訴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一情況。
后續資源不夠給力,沒有流量加持的她,只有被劇組挑選的份。
近十年,她幾乎成了漂亮媽媽專業戶。
不幸的是,在內娛影視圈,類似倪虹潔這種,無流量熱度的中年演員被迫轉型的現象,已經成了常態。
而同樣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演員,有流量和資源扶持的,卻根本不愁沒有劇本挑。
甚至在自身年紀氣質,都已過了演偶像劇的最佳范疇時,仍選擇去追求和營造所謂的少女感、少年感。
屬于是爽了自己,痛到路人,
演員轉型這件事,歸根結底,還是大眾審美、流量熱度、資本導向和市場需求等外部因素起著主導作用。
往前數二十年,內娛尚處于百花齊放、神仙打架的階段。
大眾對演員的喜惡,并不單純建立在他們的外貌上。
即便是天王小花、頂流巨星,只要演技不好,角色演劈了都是會遭到觀眾指責的。
但現在的內娛,卻是粉絲、流量、資本捂嘴當道。
尤其是新生代演員里,那些從愛豆轉行演戲的明星,每年一拉履歷表,幾乎全是偶像劇。
而某些過去一度占據了偶像劇近乎半壁江山的中年演員,也有不少是“不忘初心”的。
出道十余載,歸來仍是古偶人。
明明可以在其他類型的影視作品里大放光彩,可他們偏偏就是固執于自己過去的成就。
無視觀眾們的呼喊和噓聲,選擇待在過往的角色舒適區內。
對這類明星而言,粉絲的需求和資本導向,才是自己是否要考慮轉型的最大的影響因素。
至于路人的觀感和喜惡,除了粉絲“反黑”和發律師函警告時,明星本人幾乎毫不在意。
但大眾審美、資本喜好,以及市場風向永遠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再加上流量這種東西,本身就具有流動性。
也許今日你還是頂流,明天可能就已經被新人取代,從一線掉到十八線。
尤其是那些被資本硬砸錢捧出來的明星。
轉型,幾乎已經成了每個想要長久從事演員工作的明星,不得不面對的重大抉擇。
不在合適的階段去轉型,為自己的演藝事業開拓更多可能性,就只能面臨花期過后,凋謝退場的命運。
對于那些演技和口碑都還算不錯的演員,作為觀眾,我很期待他們能夠實現轉型,解鎖更多新角色。
但那些演技不行,不肯潛心學習,始終無法提高自己作為演員的技能和素質的演貝,我只能說:
實在不行,咱也別轉型了,直接轉行吧。
今天咱們就先聊到這里。
小伙伴們對演員轉型這一話題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咱們明天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