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普斯。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菲爾普斯的社交賬號(INS)上大多是自己閑云野鶴般的生活,但一段長達五頁的聲明,把這位游泳歷史上GOAT級別的存在,拉回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北京時間8月14日,40歲的菲爾普斯在INS上發布長文,炮轟美國泳協:“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57%的游泳獎牌都歸美國隊;八年后的巴黎,美國游泳隊只拿了44%的獎牌。我捫心自問,這個項目發生了什么變化,答案很清晰:這不是運動員的問題,這是美國游泳協會領導層的問題。”
菲爾普斯言之鑿鑿、痛陳利弊,頗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意味,以至于他開始猶豫,“不確定是否要讓自己四歲的兒子參與游泳”,更是直言美國泳協最高層需要進行“系統性改革”。
那么,菲爾普斯眼中的美國游泳怎么了?
瑞安·羅切特在社媒上發布照片。
炮轟美國泳協,不止菲爾普斯
事實上,美國游泳從巴黎奧運會就處于漩渦之中,特別是不少選手完賽后的“紫薯臉”都蒙上了興奮劑的疑云。新加坡世錦賽上,美國游泳隊因為在泰國備戰期間食物中毒,由世界泳聯批準了醫療豁免,允許運動員使用特定藥物參賽,但仍然不乏爭議。
不過,菲爾普斯這篇炮轟美國泳協的長文,針對的是美國游泳統治力的下滑。
8月1日,當新加坡游泳世錦賽步入尾聲,曾經的游泳明星羅切特在INS上發布了一張墓碑照,上面寫著:“美國游泳,1980-2025。”
隨后菲爾普斯轉發了這條帖子,并寫道:“這是美國游泳所需要的警鐘嗎?讓我們走著瞧。”
一天后,傳奇游泳運動員羅迪·蓋恩斯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同樣痛批美國泳協,并認為隊內彌漫著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態。
彼時的美國游泳隊狀態回暖,在世錦賽倒數第二天連奪三金,反超澳大利亞搶回獎牌榜頭名的位置。
一如中國乒乓在每個單項上都是奪冠第一大熱門,美國游泳也有屬于自己的驕傲。以奧運會為例,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美國隊均奪得16枚金牌,比第二名高出10枚以上。
因此當三位泳壇名宿連番炮轟,美國泳協也難以招架。美國泳協的代理CEO鮑勃·文森特甚至在菲爾普斯的帖子下留言,感謝名宿們的批評,并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尊重并重視羅迪、邁克爾、瑞安以及所有美國游泳前輩的意見。我們理解這些評論出于對美國游泳的熱情與真心期望。”
立正挨打的姿態擺足之后,鮑勃·文森特真正的重點來了:“我們對評論的時機感到遺憾與失望。美國游泳隊在新加坡經歷了嚴重的疾病困擾,而這些評論給本已艱難的運動員和教練增加了更多的公眾壓力。”
文森特的言下之意:我們已經很亂了,就別在這個時候添亂了。
但顯然,三位名宿的怒火針對的不僅是一屆世錦賽,而是美國游泳的統治力自里約奧運之后開始下滑的現狀,尤其奧運金牌最為明顯——里約奧運會游泳金牌領先第二名兩位數的美國隊,到了東京奧運會只拿到11枚游泳金牌,僅比澳大利亞多2枚。巴黎奧運會,美國隊直到最后一天的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賽奪魁,才堪堪以8枚金牌力壓澳大利亞(7枚),保住了游泳項目金牌榜首的位置。
8枚金牌也創造了美國游泳隊自1988年漢城奧運會以來的最差戰績。
蓋恩斯更是直言不諱:“我們距離‘統治力’這個詞還差得遠,我們不能把頭埋進沙子,假裝這只是偶然現象。”
美國泳協代理CEO鮑勃·文森特。
群龍無首
包括菲爾普斯在內的名宿群情激奮,并非沒有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藏在鮑勃·文森特那段聲明中:“美國游泳隊在新加坡經歷了嚴重的疾病困擾。”
據《體育畫報》報道,在抵達新加坡游泳世錦賽前,在泰國集訓的美國隊集體感染了“急性腸胃炎”。四個月前剛剛上任的國家隊總監格雷格·米漢表示,隊內85%的隊員生病,其中“相當一部分”隊員“遭受了重創”——隊員普遍體重下降,很多人體重下降了5%,至少8名有望奪牌的運動員退出了新加坡游泳世錦賽。
“你可以把失利歸咎于疾病,也可以歸咎于隊員缺乏經驗,甚至可以把一切歸咎于后勤保障,但去泰國集訓本就毫無意義。”接受ESPN采訪時,蓋恩斯還是把問題指向“人禍”。
在他看來,本屆世錦賽打破世界紀錄的法國人馬爾尚和加拿大人麥金托什,都把集訓放在了美國本土,而美國隊卻要費盡波折前往泰國,純屬笨蛋行為:因為泰國的七八月份是雨季,而美國隊集訓偏偏還是室外場地。
讓泳壇名宿們更窩火的是,這次集訓是美國泳協管理層幾年前就規劃好的,即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案極為糟糕,但沒人站出來糾正。
原因也很簡單,按照蓋恩斯的說法便是:群龍無首。
自從2024年8月以來,美國泳協一直處于動蕩之中。彼時,美國泳協首席執行官蒂姆·欣奇被解雇,原因包括教練組織的抗議,協會會員人數減少,以及協會對低級別比賽支持力度降低。
蒂姆·欣奇離任后,長期擔任美國游泳隊首席運營官的莎娜·弗格森擔任代理CEO。2025年2月,前特拉華大學體育主管克麗茜·拉瓦克被任命為CEO,但九天之后,她就因遭到奧林匹克運動安全中心的投訴草草離任。
緊接著,莎娜·弗格森又一次被趕鴨子上架,但她也并沒有待多久,僅僅一個月后,她選擇加入洛杉磯奧組委,美國泳協只能臨時拉來董事會前主席鮑勃·文森特前來救場。
“你能想象有哪家公司一年都沒有首席執行官嗎?”蓋恩斯的形容既無奈又心酸。
一連串的人事變動,自然影響了備戰情況。
自巴黎奧運會后,美國游泳隊有五個月時間沒有主管教練,直到2025年4月,才敲定格雷格·米漢擔任該職務。米漢匆忙接手,就連蓋恩斯都為其鳴不平:“我認為他是個好選擇,只是他剛好走進了一個‘雷區’。”
美國女隊實力強大。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一系列元素堆疊在一起,讓菲爾普斯再也看不下去。于是除了怒批美國泳協不作為之外,菲爾普斯決定親自下場。
他向美國泳協董事會提出了三點建議:1、委托進行一次全面獨立的360度審查,涵蓋美國游泳協會董事會及其整個組織,并確保整個過程完全透明。2. 簡化運動員服務流程,開發一種以運動員為中心的支持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比賽。3. 專注于加強基層游泳運動的發展,扭轉因疫情導致的會員數量下降趨勢,并探索新的方法促進游泳運動的持續增長。
“我愿意為這些建議的初步實施提供幫助,并希望美國游泳協會能夠接受我的提議。”菲爾普斯在那篇長達五頁的文章中寫道,“我的大門始終敞開,期待與大家共同努力。”
菲爾普斯這番話,頗有姚明當選中國籃協主席的意思。只是相比中國籃球,美國游泳的底蘊實在是過于深厚。
新加坡世錦賽,美國游泳隊“翻車”的領域集中在男子項目,蝶、蛙、仰三個泳姿中,美國游泳男隊在50米和100米項目上顆粒無收,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名將的缺席。
仰泳運動員瑞恩·墨菲、蝶自雙修的凱勒布·德雷塞爾和蛙泳運動員尼克·芬克都缺席了本屆世錦賽,而他們出席了近期美國隊接力75%的比賽,雖然三位名將都已為人父,比賽熱情不如以往,但只要重返賽場,都不容小覷。
盧卡·烏蘭多。
除此之外,本屆世錦賽美國隊涌現出了不少潛力新星。
男子方面,22歲的杰克·亞歷克西贏得兩枚獎牌,并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的美國國家紀錄;22歲的盧克·霍布森將巴黎奧運會男子200米自由泳銅牌升級為世錦賽銀牌;23歲的盧卡·烏蘭多斬獲男子200蝶金牌,收獲個人首枚世界大賽獎牌。
女子方面,18歲的克萊爾·溫斯坦在200自上收獲銅牌,24歲的凱瑟琳·伯科夫贏得50米仰泳金牌,格雷琴·沃爾什、托里·赫斯克、凱特·道格拉斯、里根·史密斯等人依然穩居各自主項的金牌競爭行列。
換句話說,雖然名宿們言辭激烈,但美國游泳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就像世錦賽開始前,蓋恩斯曾展望的那樣:“女子項目的未來三年形勢非常好,男子項目在洛杉磯也會表現出色。等到洛杉磯奧運會時,那些現在大多數人沒聽過名字的年輕選手,你會在接下來的三年里聽到很多關于他們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