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云社的發展歷程中,海外巡演一直是濃墨重彩的篇章。作為德云社的靈魂人物,郭德綱在談及這些經歷時,眼中總是閃爍著別樣的光芒,滔滔不絕地分享著那些令人捧腹又飽含意義的故事。
“相聲出國,那可大有可為!”郭德綱感慨地說。回憶起2010年德云社首次海外巡演,目的地是澳大利亞,首站墨爾本的演出就給郭德綱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市政廳的劇場,容納千余人的場地座無虛席,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年輕的留學生。演出結束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不少人眼中閃爍著淚花。“他們說每天聽著我的聲音睡覺,如今我來到他們面前,就像家里人來了一樣,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郭德綱動容地描述著當時的場景,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相聲在海外華人心中的分量。
此后,德云社的足跡遍布美國、加拿大、歐洲各國、日本、東南亞等地。每到一處,都像是一場華人的盛會。郭德綱笑著回憶:“經常在某個城市演出,當地華人幾乎傾巢而出。有演出方說,當晚現場來了大概7000華人,幾乎把當地的華人一網打盡。”這種盛況讓郭德綱深刻意識到,相聲在海外華人社群中有著強大的凝聚力。
在巡演過程中,郭德綱也遇到了不少趣事。在德國演出時,他一上臺就用蹩腳的德語問好:“Meine Damen und Herren(女士們先生們),我是‘郭’(故意停頓),德綱!” 這個諧音梗瞬間點燃全場,于謙在一旁捧哏補刀:“您這德語比我的燙頭技術還燙嘴!” 臺下德國觀眾雖然對語言一知半解,但被他們夸張的肢體語言和幽默的表情逗得前仰后合。郭德綱還將傳統段子《扒馬褂》改編成《脫萊卡褲》(德國傳統服飾),假裝抱怨:“你們德國馬褂扣子也忒多,解半小時還沒見著襯衣!” 于謙則神回復:“那可不,嚴謹到扣子都得用游標卡尺量!” 這些跨文化的 “現掛” 和改編,讓現場笑聲不斷,掌聲雷動。演出結束后,一群德國觀眾甚至用中文喊著 “返場”,還有人高舉 “求德云社開德語培訓班” 的燈牌,讓郭德綱感慨:“原以為語言是壁壘,沒想到笑聲是通用 WiFi 密碼!”
而在英國的演出同樣充滿趣味。在倫敦,郭德綱調侃起英國女王一家,說自己去了白金漢宮,還買了門票,見了他們家老大,“他們家老太太前年走的,我忙沒來,這次來倫敦演出,表達一下心意。”這番話引得倫敦觀眾大笑不止。到了格拉斯哥,本以為郭德綱會講講當地見聞,沒想到他又調侃起英國女王一家,雖然方式相似,但觀眾依舊聽得津津有味,現場氣氛熱烈非凡。郭德綱還在舞臺上回應了一些小黑粉關于國外商演沒人看的質疑,自信地表示德云社此次海外商演名利雙收,用實力堵住了質疑者的嘴。
在南非的“破冰之旅”同樣意義非凡。自南非與中國建交27年來,這片土地上從未舉辦過一場商演,郭德綱帶領德云社打破了這個局面。演出時,現場座無虛席,超過三千名觀眾前來助威。演出結束后的返場簽名環節,粉絲們熱情高漲,場面十分壯觀。郭德綱在舞臺上感慨萬千,此次演出不僅為南非的華人華僑帶來了歡樂,也讓當地的南非人有機會領略中國相聲的魅力。演出過程中,觀眾與郭德綱、于謙互動頻繁,有觀眾表示聽他們的相聲感覺中文水平都提高了,郭德綱則幽默回應:“那我們再聽一下你的發音。”現場笑聲此起彼伏。
談及海外巡演與國內演出的不同,郭德綱直言:“出國演出比國內還好演。在國內,觀眾今天沒看到這場,下周、下個月還有機會。但在國外,比如紐約演一場,今年就這一次,錯過了可能就要等明年甚至后年。海外的華人無論上學還是工作,都有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的到來就像給他們送來了家鄉的溫暖。”他還笑言:“我只負責炎黃子孫的快樂,讓華人在異國他鄉也能開懷大笑。”
除了相聲,德云社在海外巡演中還不斷嘗試創新,將京劇、鼓曲等傳統藝術形式帶到國際舞臺。郭德綱透露,之前出國的京劇演出往往局限于《三岔口》《鬧龍宮》《天女散花》等不需要太多語言理解的劇目,而他們想嘗試讓更原汁原味的京劇走出國門。例如選擇《濟公傳》,是因為這個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有著懲惡揚善的主題,社會鋪墊面廣,更容易被沒有太多京劇觀賞經驗的觀眾接受。首次將京劇海外商演放在新加坡,也是考慮到當地華人群體眾多,對京劇的接受度可能更高。“雖然京劇海外演出面臨諸多挑戰,但我們愿意去嘗試,去推廣中國的傳統藝術。”郭德綱堅定地說。
如今,德云社的海外巡演仍在繼續,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們帶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各地播撒歡笑的種子。每一場演出,都是一次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也讓海外華人在歡笑中找到家的歸屬感。未來,郭德綱表示還將繼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讓德云社在國際舞臺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