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到底能不能運動?運動會不會太累?會不會影響恢復?還是該多躺著,多休息?這或許是無數患者在康復期都會問的問題,也是很多家屬反復糾結的焦點。
這個問題終于有了科學界的答案。2025年6月,全球醫學頂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布了一項堪稱里程碑的研究——CHALLENGE試驗。研究持續近15年,覆蓋889名結腸癌患者,最終得出明確結論:運動不僅可以延緩癌癥復發,還可能延長生命。這不是或許有效、可能有幫助,而是實打實地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率。這意味著,科學運動正在從“生活建議”升級為“癌后治療的一部分”。
這項研究關注的是已經完成手術和化療的結腸癌患者(主要為Ⅲ期或高危Ⅱ期),他們原本是醫生眼中復發風險最高的一群人。研究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參與為期3年的結構化運動計劃,包括有氧鍛煉(如快走、騎車)+專業教練指導+心理支持;另一組接受常規隨訪和健康宣教材料,沒有特別的運動干預。經過7.9年的長期隨訪,結果令人驚喜:5年內不復發的比例,運動組為80.3%,對照組為73.9%;8年總生存率,運動組為90.3%,對照組為83.2%。這意味著,僅僅通過合理地動起來,就能多活幾年,少復發一次。如果說以往的運動建議是錦上添花,那么這一次,它更像是一種“低成本、高收益”的治療方案。
當然,運動組出現一些肌肉酸痛、關節不適的比例為18.5%,略高于對照組的11.5%。但整體看,這些不適大多是可控的,并不妨礙運動作為干預手段進入康復流程。堅持運動,不但不會“拖累身體”,反而是你和癌癥拉開距離的最好方式之一。
有人心里還是會疑問:運動又不是藥,也不是手術,為什么會對癌癥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一篇分析了多項基礎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的綜述指出,運動從外在到內在悄悄地重塑你的身體環境,讓癌細胞變得不好“活”。一方面,它在代謝層面做了大文章。長期堅持有氧運動能降低胰島素和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水平,而這兩個指標恰恰是癌細胞賴以生存和繁殖的燃料。當它們被壓制,癌細胞也就餓得難受。另一方面,運動還能抑制慢性炎癥。我們都知道慢性炎癥是很多癌癥的溫床,尤其是結直腸癌。堅持運動能顯著減少體內的炎癥因子,比如TNF-α和IL-6,進而改善腫瘤微環境。更厲害的是,運動還能直接調動你體內的抗癌部隊——激活自然殺傷細胞、增強T細胞功能,提升免疫系統清除殘余癌細胞的能力。除此之外,運動還能抑制腫瘤新生血管,阻斷癌細胞偷吃偷喝的血液通道;激活抗氧化系統,清除體內自由基,阻止DNA被破壞;上調p53等腫瘤抑制基因,讓癌細胞主動走向自殺程序。這就是為什么科研界認為:運動是一種作用于多靶點的非藥物治療。
很多人以為,這些研究只和癌癥康復者有關。但真相是:無論你是病人、術后恢復期的人,還是完全健康的人,運動都是你不得不重視的一件事。一項發表于《癌癥流行病學、生物標志物與預防》的薈萃分析顯示:即便是在被診斷為癌癥之前保持適量運動,也能讓未來得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約27%。也就是說,運動不僅“治未病”,更能“防初病”。而對于已經確診的人群,如果能將每周運動總量提高至18 MET小時(約等于每周快走4~5小時),全因死亡風險能下降30%以上。但可惜的是,現代人另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正悄悄“吃掉”運動的好處——那就是久坐。每天坐超過10小時的人,即使有在鍛煉,也難以完全抵消久坐帶來的風險。這類人群的結直腸癌死亡率顯著上升。久坐就像一個靜悄悄的殺手,它的危害遠比我們以為的要嚴重得多。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癌癥患者,“多動”和“少坐”這兩個動作,才是這個時代最值得投資的健康習慣。CHALLENGE研究給我們的啟示非常明確:運動不只是讓你看起來更健康、心情更好那么簡單,而是在癌癥治療之后,真正有可能影響你生死走向的關鍵變量。它便宜、安全、有效,卻又最容易被忽視。我們常常想去尋找那些養生秘方、訣竅,卻常常忽視了早睡一點、多走幾步這種司空見慣的習慣。但現實是,這些看起來最沒技術含量的習慣,才是你最容易掌控、最值得堅持的治療方式。當然,運動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是剛經歷癌癥治療的人,應該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最好在醫生或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制定個性化運動計劃。哪怕一開始只是每天在陽臺散步十分鐘,也已經比完全不動好得多。記住一句話:你邁出的每一步,都可能是在與癌癥拉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