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秋的時間是公歷8月7日13時51分19秒,農歷2025年閏六月十四。
立秋并不意味著天氣會立刻變得涼快。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但此時我國大部地區仍處于炎熱的夏季,全國平均氣溫開始呈下降趨勢,但暑熱不會迅速消逝。北方地區的炎熱盛極而衰,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逐漸增大,不過白天仍可能短暫炎熱,出現“秋老虎”天氣,8月底至9月會逐步轉涼。而南方大部地區“秋已立,暑難消”,仍處于“上蒸下煮”的天氣中,高溫持續較久,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9月仍可能有35℃以上高溫,真正涼爽需等到9月下旬或10月。
從氣候規律來看,立秋時尚未出暑,“三伏”中的末伏還在立秋節氣之后,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人們才會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
立秋吃什么立秋作為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民間有“貼秋膘”“啃秋”等飲食習俗,既蘊含著對豐收的期盼,也體現了順應時節、調養身體的智慧。
一、“貼秋膘”:補充營養,應對秋涼
經過夏季的炎熱,人們常因食欲下降而“清瘦”,立秋后氣溫轉涼,需要適當補充營養,增強抵抗力,這就是“貼秋膘”的由來。
肉類為主:北方人尤其喜歡在立秋吃燉肉、紅燒肉、肘子等,認為“以肉補膘”能抵御秋冬的寒涼。比如北京有“立秋燉肉”的說法,把肉燉得軟爛,搭配白菜、粉條等,既暖身又滋補。
其他高蛋白食物:除了肉類,雞蛋、魚類、豆制品也是“貼秋膘”的選擇,比如南方一些地區會吃白斬雞、清蒸魚,既補充蛋白質又不油膩。
二、“啃秋”:咬住秋天,寓意豐收
“啃秋”也叫“咬秋”,寓意“咬住秋天不放松”,民間認為立秋啃食瓜果,能免除冬天的腹瀉,同時也是對夏季豐收的慶祝。
西瓜:最經典的“啃秋”食物。過去人們會在立秋當天買個大西瓜,全家圍坐一起啃食,認為這樣能“啃掉”暑氣,避免秋燥。比如江蘇等地有“立秋啃秋瓜,不得瘧疾”的說法。
其他瓜果:根據地域特產,也會啃食玉米、香瓜、哈密瓜等。比如在安徽農村,立秋當天全村人會一起啃玉米,熱鬧非凡;南方則可能吃秋桃,把桃核留起來,等到除夕燒成灰燼,據說能避邪。
三、順應秋燥:潤肺養陰的時令食物
立秋后天氣逐漸干燥(“秋燥”),飲食上需兼顧“防燥”,多吃溫潤、滋陰的食物:
潤肺蔬果:梨(生吃或煮梨水)、銀耳、百合、蓮藕、山藥等,能緩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咳嗽。比如廣東人立秋后愛用銀耳、百合、蓮子煲湯,清熱潤燥。
豆類雜糧:綠豆、紅豆、薏米等,既能補充水分,又能健脾養胃,適合立秋后調節腸胃功能。
酸味食物:中醫認為“秋宜收不宜散”,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能收斂肺氣,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