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難題,目前我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肥胖會增加一系列疾病的發生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和瘟癥,既影響大家的健康,還會給每個人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
說到肥胖,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一旦跨過25歲的門檻,體重管理似乎變成了一場艱難的戰役,脂肪悄悄累積,身材線條不再像往昔那般緊致。
這不禁讓人疑惑,發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年齡分界線”,一般來說,人們在30歲、40歲和60歲左右可能會面臨體重增加的情況。
30歲左右
基礎代謝率下降:從30歲左右開始,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會逐漸降低。肌肉量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減少,而肌肉是消耗熱量的重要組織,肌肉量減少意味著身體在休息狀態下消耗的熱量減少。即使飲食和運動習慣不變,也可能會因為基礎代謝率的降低而導致熱量消耗減少,從而使多余的熱量更容易轉化為脂肪堆積起來。
生活方式改變:30歲左右的人群往往生活和工作狀態發生較大變化,很多人從學校步入職場,工作壓力增大,加班、應酬增多,運動量減少,同時可能會因為壓力而出現情緒性暴飲暴食的情況,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40歲左右
激素水平變化:對于女性而言,40歲左右逐漸進入圍絕經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對于維持身體的代謝平衡、脂肪分布等起著重要作用,雌激素水平的改變會導致身體的代謝功能發生變化,脂肪更容易在腹部等部位堆積。男性在40歲左右,雄激素水平也會有所下降,同樣可能影響代謝和肌肉量,進而增加發胖的幾率。
生活習慣因素:40歲的人通常在事業上有了一定的積累,生活相對穩定,飲食習慣可能已經形成固定模式,且可能更傾向于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時,這個年齡段的人往往面臨著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無暇顧及運動和健康管理,身體活動量進一步減少,熱量攝入大于消耗,就容易導致體重上升。
60歲左右
身體機能衰退:60歲以后,人體的各項機能進一步下降,除了基礎代謝率繼續降低外,消化吸收功能也會變弱,可能會出現一些慢性疾病,需要服用某些藥物,而一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
運動能力受限: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問題、肌肉力量下降等因素使得老年人的運動能力大大受限,難以進行高強度或長時間的運動,身體消耗的熱量進一步減少。而在飲食方面,如果沒有根據身體狀況及時調整,仍然保持以前的食量,就很容易導致熱量過剩,引發肥胖。
但需要注意的是,年齡只是一個參考因素,發胖與否還與遺傳因素、飲食習慣、運動量、疾病等密切相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等,有助于在各個年齡段都維持良好的體重和身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