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可能沒想到,有一天還要發微博解釋自己沒演過《周處除三害》這件事。?
《周處除三害》是阮經天主演的電影,引發強烈關注后,有些分不清明道和阮經天的網友,跑去夸明道:“你演的《周處除三害》真好看”。
圖源:明道微博視頻截圖
而阮經天也曾被錯認為是明道。在他主演的電影《追緝》的首映禮上,一位粉絲大膽“表白”:我之前特別喜歡你演的《王子變青蛙》。阮經天一秒笑場:那是明道。
也不能全怪網友,阮經天自己曾在綜藝上爆料,就連他的爺爺奶奶也曾將明道的照片錯認為是他。
只能說乍一看,兩人確實有幾分相似。
圖源:影視劇截圖
但與此同時,有粉絲表示兩個人根本就不像,自己從來沒認錯過。
為什么有的人會覺得他們“撞臉”?
明星撞臉大賞
說到明星撞臉,一個經典例子是孫怡和李沁。
尤其是在兩人側臉面對鏡頭微笑的時候,眉眼相似不說,連嘴角上揚的弧度看起來都一模一樣,加上二人都是長發飄飄,乍一看真的很容易認錯。
還有英國演員杰森·斯坦森和我國演員郭達,胡子分布一樣,臉型也幾分相似,甚至連頭都禿得一樣……
這倆人像到什么地步呢?在視頻網站搜郭達,出來的是杰森·斯坦森的電影——影迷管杰森·斯坦森叫郭達·斯坦森。
明星和素人撞臉也很常見,典型例子是岳云鵬。
根據網友發出來的照片,他可能是學校門口站著的孩子家長,醫院里的醫生,甚至開車的司機大哥。這些人和岳云鵬的相似程度簡直像在故意為難觀眾。
同性別的人撞臉也就算了,有時異性也能撞臉,比如蕭敬騰和鐘楚曦。
嗯?蕭敬騰你把假發拿下來說話!
鐘楚曦
不過上面這些還都屬于正常操作,跨物種撞臉你見過不?
瘦長的臉型,小眼睛,寬眼距……孫紅雷可能咋也想不到,自己居然會和一只狗子撞臉。
至于撞臉的原因,關鍵就在于面部特征。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面部特征,或者說辨識度,比如賈玲的梨渦、舒淇的臉型和厚唇,以及《司藤》里景甜火出圈的柳葉細眉。只要撞了辨識度,那無論性別,也無論物種,都可以撞臉。之所以有人覺得阮經天和明道很像,大概是兩人都是大濃眉,年輕時的臉部輪廓也有幾分相似。
反過來說,如果想降低兩個人的相似度,那只需要改變一些關鍵細節。比如經常被說像張柏芝的貢米,把她的眉毛P直(張柏芝幾乎都是上揚的彎眉),兩人的相似度就會直線下降。
這也是為什么明星的真愛粉從來不會覺得自家愛豆長得跟誰像,因為粉絲能注意到更多細節,而這些細節是很難“撞”的。
至于為什么會這樣,和我們的記憶有關。
一個完整的人類面孔包含著大量信息,大到臉部輪廓,小到發際線處有沒有雜毛,匆匆一瞥,這些信息進入我們的瞬時記憶。大部分信息不有趣也不特別,無法獲得我們的注意(而“注意”恰好是瞬時記憶的內容進入短時記憶所必需的),只能在瞬時記憶里轉一圈再流失。
但是極有特色的面部特征就不一樣了,它們不僅足夠特別,能夠獲取我們的注意,而且數量不多,剛好能夠進入我們的短時記憶容量。
王力宏、蒲巴甲和李治廷則是臉型+鼻子都很像,靠嘴的形狀來區分三人最方便
也因此,當我們給一個人足夠的關注,無論是他的主要面部特征,還是一些不容易被發現的小細節,我們都能記得住,此時我們就會覺得這倆人乍一看像,但其實很容易分辨。
人們更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
心理學上將這種撞臉的面孔稱為“自我相似面孔”。國內外有不少關于相似性面孔對個人交際偏好和擇偶偏好影響的研究。
國外學者Bailenson、Garland、Iyengar和Yee 曾做過一個實驗,將被試隨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給實驗組呈現一組陌生男子的照片,控制組則是該組被試與陌生男子按4:6的比例合成的“合成臉”。
運用合成技術合成的“合成臉”|圖源:CSDN@superdont
研究者要求所有被試從選舉意愿、吸引力、熱情度、個性特征四個方面對照片做出評價。結果發現,實驗組的男性被試對“合成臉”給予更多積極評價,即認為該男子更富有吸引力、更傾向于選舉該候選人為總統。
這一結果表明,在人際吸引方面,人們確實會更喜歡和自己長得像的人。
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有學者以浙江某大學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有33名有效被試。實驗采用最后通牒游戲范式與人臉變形技術,操縱被試與同性同伴的面孔相似性,分別使二者相似度高、相似度低。
在實驗中,由同性同伴充當金錢分配的提議者,分別提出具有高、中、低三種不同公平程度的分配方案;被試充當反應者,選擇接受或拒絕方案。如果被試選擇接受方案,則兩人就按方案進行金錢分配;如果拒絕,則雙方都將一無所獲。
提議者方案分配的拒絕率分析 |圖源:參考資料[4]
任務結束后,被試對對方的面孔親密感進行評分,以研究自我面孔相似性對不公平厭惡的影響。結果表明,被試更樂于接受與自我面孔相似性高者提出的方案。
上述研究都是關于“偏愛”和自己長相相似的同性,在異性之間,這種“偏愛”的最佳例證或許就是夫妻臉。
Luo和Klohnen 對在認識前沒有長期共同生活經歷的新婚夫婦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通常在多種外表特征上存在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只能是配偶相互選擇的結果。
田亮和葉一茜被網友調侃“共用一張臉”|圖源:田亮抖音視頻截圖
不僅如此,“自我相似面孔”的研究結論在親緣關系中也同樣適用。
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提到過,在親緣關系中男性會更喜歡與自己長相接近、氣味相似的孩子。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具體實驗也驗證了這一點。
研究人員選擇30戶有兩個孩子的家庭為研究對象,為了解到父親對孩子的偏愛情況,他們讓母親完成一份詳細的調查問卷,同時,研究人員評估父親與子女長相以及氣味的相似度。接著研究人員將1個孩子和3個男子的照片交給陌生人辨認,由他們評估親子長相相似度,隨后用同樣的方法對氣味進行評估。
結果發現,長相與父親越相像、氣味與父親越相投的孩子,就越受到父親的“寵愛”。
就是說,如果在現實中與別人撞臉,別急著尷尬,說不定能因此收獲一段緣分。
參考資料:
[1]莊錦英, 張金美, & 應娟娟. (2011). 基于自我相似面孔的親緣選擇與配偶選擇行為. 心理科學進展, 19(009), 1371-1377.
[2]申雪婷. (2015). 陌生人面孔吸引力與觀察者情緒對信任判斷的影響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廣西師范大學).
[3]黃云. 兩性間相貌相似對擇偶及婚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
[4]張偉. 自我面孔相似性對不公平厭惡的影響[D]. 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8.
[5]中國新聞網:《研究發現:父親“偏愛”與自己長得像的孩子》
作者:敏敏 黃偉明
編輯:陳燕妮
值班編輯: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