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綜藝《穿越時空的美食》每周日21:30正在山東衛視持續熱播,本周的溯源人帶來的菜品不僅“接地氣”,讓人感受到家常的溫馨與親切,同時每一道菜背后都隱藏著趣味盎然的歷史故事。
揭秘外賣千年史:清明上河圖里的小哥,竟是送餐高手
美食溯源人李瑞豐多才多藝,最令人矚目的身份竟是一名外賣小哥。李瑞豐在一次配送外賣時彈鋼琴被路人錄下,迅速走紅網絡。外賣員,這個和美食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職業在錄制現場引起了賞味人的討論。
談及外賣的起源,最直接的證據莫過于宋朝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在這幅畫中,清晰可見兩位被后人譽為“外賣小哥”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人站在“腳店”之外,左手捧著兩只碗,身上還系著圍裙,仿佛正在為客人送餐。為何宋代的外賣業務如此繁榮?據《東京夢華錄》卷三記載,原因可謂是“一言以蔽之”——“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當時的老百姓和商戶家庭,紛紛選擇叫外賣而非自己下廚,這種便捷的餐飲方式在宋代已深入人心。在這一期的節目中外賣小哥李瑞豐將為我們呈現怎樣一道穿越時空的美食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越劇遇上美食:專業演員"報菜名"演繹味蕾大戲
在相聲的經典貫口《報菜名》中,我們耳熟能詳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等傳統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越劇里同樣蘊藏著不少香氣四溢的美食。專業越劇演員出身的美食溯源人王婧晶,在現場演繹了一段別具一格的越劇版“報菜名”。
這段精彩的“報菜名”源于越劇《何文秀》中“桑園訪妻”的經典選段。王婧晶精心選取了其中的“第一碗”——白鲞紅燉天堂肉進行呈現。這里的“鲞”,源于古時的詞義,原指剖開晾干的魚,后來泛指腌臘或腌臘食品。在《紅樓夢》中,劉姥姥二進賈府時,賈母設宴款待,其中便有一道“茄鲞”。而《何文秀》中的白鲞,便是那經過精心晾干的魚肉,口感獨特,鮮美無比。至于“天堂肉”,其實是我們熟知的東坡肉。由于越劇起源于江浙一帶,那里的美食被譽為“人間天堂”,因此這道肉菜便得此美譽。那么,這道融合了越劇文化與地道美食的佳肴能否打動挑剔的賞味人呢?
夏日解暑秘籍:小小餛飩里的自然與味蕾交響樂
二十四節氣,如同中國人獨有的季節風物詩,它不僅描繪了大自然的輪回變遷,更在餐桌上留下了時節的印記。每一種節氣都伴隨著一種順應時節的健康飲食方式,它們帶給人們舌尖上的萬千風情,唇齒間的四季流轉。在本周的節目中,美食溯源人周士博結合《燒尾食單》中的經典菜肴樣式,為我們帶來了一道專為入暑節氣設計的美食。這道美食不僅是對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更是對現代味蕾的一次創新挑戰。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夏至時節,一碗熱騰騰的餛飩,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餛飩的餡料豐富多樣,既有肉的鮮美,又有餡料的口感,營養均衡,令人食欲大增。而周士博的“食三鮮餛飩”更是將這一傳統美食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巧妙地選用了蘑菇、海參、馬蹄等食材,使得餛飩的餡料更加豐富多樣,口感更加鮮美。同時,他還根據自己的獨特理解,加入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使得這道美食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引來賞味人一眾點贊。
節氣更迭、戲文傳唱、畫作流芳,這些古人留下的精神財富經過世代的傳承,都巧妙地融入了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之中。每一道菜都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對中國獨特智慧與文化的深刻傳承和傳遞。周日21:30讓我們一同跟隨山東衛視《穿越時空的美食》,探尋那些隱藏在美味背后的千年故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