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拍的是什么年代?《我的阿勒泰》是一部8集的迷你劇,由馬伊琍、周依然、于適領銜主演,蔣奇明、閆佩倫特別出演,黃曉娟、阿力木江·吐魯遜拜克、阿麗瑪、海拉提·哈木主演。
《我的阿勒泰》改編自著名散文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講述了生長在阿勒泰的漢族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學夢想卻屢屢碰壁,被迫回到老家與開小賣部的母親張鳳俠相依為命。結識哈薩克少年巴太之后,文秀漸漸發現了當地之美的故事。
《我的阿勒泰》爆火:比于適更令人心動的,是神一般的哈薩克音樂
于適在夜色下彈唱的《月光》,周依然在聚會上跳的《黑走馬》,還有細細密密的冬不拉,一切都在把散文具像化。
于適唱到戛納的《月光》
哈薩克歌謠的冰山一角
那首《月光》:一響起,巴太和文秀的故事,就娓娓道來。
最后一集片尾,巴太和文秀分別三年后,巴太從一片血紅中遁入黑夜然后走來,臉從黑暗變成明亮,兩人久別重逢,等來了這首完整的《月光》。

這首歌去年先因為演員于適在抖音彈唱火起來,然后唱到了戛納電影節,但最適配的場景還是在劇集里。
這首《月光》原名為《日出》。創作者與演唱者是民族音樂人葉爾波利和熱依達夫婦。兩個人都是來自新疆阿勒泰的哈薩克音樂人。《日出》由葉爾波利作曲,熱依達作詞。對于哈薩克人而言,無論是萬籟俱寂時的第一抹日光,還是夜晚時的皓月當空,都是無可替代的感性,也有著纏綿的思念。
“我們的祖先最早是沒有文字的,大家通過歌曲記錄歷史、歌頌自然、抒發感情。所以,哈薩克族的歌曲唱起來,既像書,又像畫,唱著唱著,歌里的景物就浮現在眼前(摘自《新周刊》:《月光》火到戛納,不止是因為于適)”。
可能真的是太小眾了,在《月光》之外,也許很多膾炙人口的歌謠,可能還有許多聽眾未意識到來自哈薩克。
比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在哈薩克語版本中,這首歌的歌詞是來自新疆巴里坤的著名“阿肯”(歌手)哈里亞科拜爾·納瑪茲拜依于1933年創作于甘肅地區,取材于那個帶著民族記憶的故事:哈薩克族大東遷。
除此之外,《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瑪依拉》,也都是哈薩克族歌謠,經漢族音樂家的采集改編,被更多人知道。
在少數民族音樂里尚顯得小眾的哈薩克音樂,也隨著劇集熱播被更多人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