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延
入行至今,攝影師陳瑩已與影像相伴三十余年。不同于活躍臺前的演員,攝影師是一個有點“神秘”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職業,他們隱于鏡頭背后,是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一環。細膩敏銳、良好的美學素養、較強的感知力,在陳瑩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些屬于攝影師的優秀品質,也看到了一位幕后從業者的執著與堅守。
生于上世紀60年代末,成長于改革開放初期,在八一電影制片廠長大的陳瑩認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人。在他的少年階段,因為特殊的年代背景,陳瑩有機會率先看到了一些“參考片”,這些參考片更像是一個好萊塢電影回顧展,它們自成體系,可作為技術參考,是特定歷史時期電影傳播的特殊形態,更是陳瑩“攝影夢”的啟蒙。
那是充滿希望的時光,從無到有,從零到一,從封閉到開放,大量影片的涌入對陳瑩造成了仿若宿命般的沖擊。站在當下回頭看,那也許是命運最初的指引,只是當年僅有18歲的他并不知道那意味著什么,始終埋頭心無旁騖的汲取力量。少年孤身上路,堅定決絕的想把攝影作為要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
機遇出現在1998年,陳瑩以導演助理的身份進入了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攝制組,沒有時間用來浪費,進組的第一時間就開啟了快節奏的工作。提及最初追隨張藝謀導演學習的過程,陳瑩有兩件事最為深刻,第一件是他對導演的初印象,“隨和且平易近人,令人一見放松,緩解了緊張感”。而另一件事則是他追隨導演拍攝的第一個鏡頭,那個鏡頭讓他恍然,原來電影是這樣拍的。
《一個也不能少》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采用紀錄片式的拍攝風格,是張藝謀導演完全采用非職業演員的作品。而令陳瑩印象深刻的鏡頭內容是在烈日下搬磚的孩子們。“張藝謀導演讓這些孩子不停跑,沒有聲音,只有流汗的孩子和地面上一層層飛揚彌漫的塵土。”
那是與觸動和啟發有關的瞬間,從18歲看完《教父》開始,陳瑩心里有了對好電影的認知,但令他困惑的是如何去拍攝和實現。困難接踵而來,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最終的影像落地要翻過一座座“山”,包括學習攝影技術,提升自身審美和進行團隊協作等。在職業的最初階段,有幸跟著張藝謀導演學習給陳瑩后續的職業生涯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我是全程看著導演怎么一步步將想法變成影像的,這是在學校里很難學到的東西”。除了電影、陳瑩還曾深度參與了張藝謀導演監制的多個項目,其中不乏《中國旅游形象宣傳片》和《世博會北京館宣傳片》等頗具重量的拍攝,進一步拓展了創作視野。
厚積薄發,行穩致遠。2008年,由陳瑩擔任攝影指導的作品《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提名了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攝影。這是他最重要的一段人生經歷,前后籌備近一年多的時間里,陳瑩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挫折,度過了重重難關。技術、藝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受客觀條件影響的變動和溝通之中的委屈與讓步使陳瑩飛速成長,并最終攀上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一個小高峰。
此時離陳瑩第一次接觸電影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那個有點熱血的少年從最初以為扛上一部攝影機就可以直接去拍電影到如今終于明白一部好作品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在看《教父》的時候心里只有對電影的渴望與期待,根本沒想到后面那些”。理想與現實之間有一條鴻溝,陳瑩憑借很多努力和一些運氣得以跨越,束起了自己的“人生里程碑”。
此后10余年,陳瑩不僅擔任了多部電影和宣傳片的攝影指導,還多次涉足網劇領域。鬼吹燈系列故事以懸疑和龐大的世界觀架構著稱,令讀者拍案叫絕的故事情節背后是難度成倍增長的拍攝需求,對中國影視行業而言,那是需要全新探索的領域,陳瑩成為了探索者中的一員。
《龍嶺迷窟》、《昆侖神宮》、《南海歸墟》,陳瑩對自己參與過的項目如數家珍,談起來滔滔不絕,這位從事影視行業已三十余年的資深攝影師,依然保留著他對攝影最本真的熱愛。不工作的時候,陳瑩可以長時間的獨處,他認為攝影本質上是挺孤獨的工作,要仔細觀察選取獨特的視角才能投入的去拍。
拋開工作,陳瑩將攝影視作讓自己很得意的一個愛好,這個愛好令他心里有“根”,腳踏實地。即使鄰近耳順之年,陳瑩也絲毫不慌,他還有做不完的事兒,用不完的精力,透過攝影機,他對世界仍有好奇和求索心,想為影視事業貢獻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我們期待也深信著,這位興致勃勃的創作者,在未來仍會與他的攝影機一起,繼續產出更多精彩且優質的好作品,建造屬于他的一座又一座人生里程碑,攝影師陳瑩與影像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