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90%以上的癌癥病人的發病與心理情緒因素有關。心理情緒因素通過影響人體免疫系統來影響癌癥的發生,而愛生悶氣就是一種常見的不良情緒因素。人在心情愉快、沒有壓力時,大腦皮質和神經系統張力都會提高,免疫功能就會提高,這樣不僅可以預防癌癥的發生,也可以預防一些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哪些情緒最易“喂養”癌細胞?
并非所有情緒都會影響健康,長期、無法釋放的負面情緒才是最危險的:
“鉆牛角尖”的焦慮:對未發生的事過度擔憂,反復糾結細節,導致神經長期緊繃。這種“慢性焦慮”會持續刺激壓力軸,讓身體始終處于“應激狀態”,逐漸耗盡免疫儲備。
“咽下去”的憤怒:受委屈時強行壓抑怒火,表面隱忍,內心卻翻江倒海。研究發現,這類“壓抑型憤怒”與胃癌、肝癌的關聯尤為密切——中醫所說的“肝氣郁結”,其實就是情緒無法宣泄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
“走不出來”的悲傷:失去親人、失戀等重大打擊后,若長期沉浸在悲傷中無法釋懷,會導致血清素水平下降,不僅影響免疫,還會降低食欲和睡眠質量,形成“情緒-健康”的惡性循環。
“看不到頭”的絕望:長期處于高壓環境(如職場PUA、家庭矛盾)中,感覺未來無望,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狀態會讓身體放棄“自我修復”,甚至“默許”異常細胞的增殖。
三、別讓情緒成為“癌癥的溫床”:3個關鍵干預點
情緒與癌癥的關系,本質是“心理影響生理”的典型案例。與其恐懼“情緒致癌”,不如學會為情緒“減壓”:
及時“宣泄”而非“壓抑”:找信任的人傾訴、寫日記、大哭一場,甚至通過運動(如跑步、拳擊)釋放怒火——讓情緒有出口,就不會在體內“發酵”。研究證實,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的人,壓力激素水平可降低20%以上。
用“正念”打破“焦慮循環”:當陷入負面情緒時,試著“活在當下”——專注于呼吸、感受身體的觸感,而非反復回想過去或擔憂未來。正念冥想能激活副交感神經,降低皮質醇水平,增強免疫細胞活性。
構建“支持系統”:孤獨感會放大負面情緒的殺傷力。多與家人、朋友保持連接,參與社群活動,甚至養一只寵物——這些“情感支持”能提供安全感,減少無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