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chuàng)黃梅戲《延年和喬年》從安慶來到上海,用延喬兄弟二人的家鄉(xiāng)戲向他們致敬。圖為劇照。(演出方供圖)
“《延年和喬年》在安慶演了17場,全國巡演我想一定要來上海。”當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對記者說,“陳延年和陳喬年在上海犧牲,作為他們的家鄉(xiāng)人,我們想用黃梅戲的方式讓觀眾記住兩位少年英雄。”
恰逢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成立20周年,8日晚,大型原創(chuàng)黃梅戲《延年和喬年》在美琪大戲院上演,也拉開了“誰料二十正風華”2025年再芬黃梅·上海演出季大幕。
“青春是混沌初開,青春是綻放花苞”,《延年和喬年》序幕中的詠嘆奠定了作品浪漫主義的色彩。黃梅戲唱腔質(zhì)樸流暢,《延年和喬年》并沒有選擇用高亢激昂的曲風來演繹革命題材,而是從劇種特色出發(fā),注重刻畫兄弟兩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故事。“延喬兄弟對于安慶來說,不僅是革命者,更是這座城的兒女,這里的人們對于他們有著深厚的愛戴和敬仰。所以在創(chuàng)作之初,我就決定一定要寫情,以情動人,在情之中尋找立意,這是創(chuàng)作的根本。”編劇喻榮軍說。
在風雨如晦的年代,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懷揣著對國家和民族的無限熱愛,毅然投身革命,他們的故事充滿了熱血與激情,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青年的擔當與奉獻。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爆火讓延喬兄弟走進觀眾心中。劇中,二人走向刑場,望向鏡頭一笑,他們的純凈與勇敢讓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
“二人的故居就在安慶大南門附近,自從對外開放后,我經(jīng)常去那里。”《延年和喬年》中飾演陳延年的王澤熙對記者說,對于安慶人來說,他們是家鄉(xiāng)的驕傲。看電視劇時,王澤熙就對劇中的黃梅戲片段印象深刻,如今用黃梅戲詮釋,王澤熙渴望將家國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唱進觀眾心里。
《延年和喬年》中,兄弟兩人的故鄉(xiāng)安慶,不僅僅是地理坐標,更是作品流淌的精神血液與情感密碼。“皖江水、菱湖浪、倒扒獅、迎江寺、振風塔”的反復吟唱,“大南門的牛肉包、江毛水餃、芝麻侉餅包油條、山粉圓子燒肉和雞湯泡炒米”的香氣彌漫在異國絕食抗爭的寒夜。觀眾跟隨他們一同感受深切的鄉(xiāng)愁,看到立體、有血有肉的少年英雄。
“年輕人撐起這臺戲。”韓再芬介紹,劇中,除了延喬兄弟由90后演員擔綱,其余角色也大都由年輕人扮演。再芬劇院自成立以來,韓再芬堅持按照“全生大”的標準培養(yǎng)青年男演員——小生、老生、丑生都要能演,“個個都能演大戲,而且要有特色,這對黃梅戲包容性強的特色是極為重要的”。
10日晚,韓再芬也將“以老帶新”,為上海觀眾帶來有著黃梅戲“活化石”之稱的《女駙馬》。《女駙馬》由安慶專區(qū)黃梅戲劇團(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前身)首創(chuàng)首演,麻彩樓、嚴鳳英等老藝術家塑造的馮素珍深入人心。韓再芬在傳承經(jīng)典版本的基礎上,融入影視化敘事節(jié)奏,將馮素珍女扮男裝、冒死救夫的傳奇演繹得既詼諧又揪心。劇中“為救李郎離家園”等經(jīng)典唱段朗朗上口,將喚起眾多上海觀眾的集體記憶。這部誕生于1958年的作品,歷經(jīng)60余年打磨,已成為中國戲曲“女性勇敢追求正義與真愛”主題的經(jīng)典注腳。(文匯報記者 王筱麗)
大型原創(chuàng)黃梅戲《延年和喬年》從安慶來到上海,用延喬兄弟二人的家鄉(xiāng)戲向他們致敬。圖為劇照。(演出方供圖)
“《延年和喬年》在安慶演了17場,全國巡演我想一定要來上海。”當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對記者說,“陳延年和陳喬年在上海犧牲,作為他們的家鄉(xiāng)人,我們想用黃梅戲的方式讓觀眾記住兩位少年英雄。”
恰逢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成立20周年,8日晚,大型原創(chuàng)黃梅戲《延年和喬年》在美琪大戲院上演,也拉開了“誰料二十正風華”2025年再芬黃梅·上海演出季大幕。
“青春是混沌初開,青春是綻放花苞”,《延年和喬年》序幕中的詠嘆奠定了作品浪漫主義的色彩。黃梅戲唱腔質(zhì)樸流暢,《延年和喬年》并沒有選擇用高亢激昂的曲風來演繹革命題材,而是從劇種特色出發(fā),注重刻畫兄弟兩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故事。“延喬兄弟對于安慶來說,不僅是革命者,更是這座城的兒女,這里的人們對于他們有著深厚的愛戴和敬仰。所以在創(chuàng)作之初,我就決定一定要寫情,以情動人,在情之中尋找立意,這是創(chuàng)作的根本。”編劇喻榮軍說。
在風雨如晦的年代,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懷揣著對國家和民族的無限熱愛,毅然投身革命,他們的故事充滿了熱血與激情,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青年的擔當與奉獻。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爆火讓延喬兄弟走進觀眾心中。劇中,二人走向刑場,望向鏡頭一笑,他們的純凈與勇敢讓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
“二人的故居就在安慶大南門附近,自從對外開放后,我經(jīng)常去那里。”《延年和喬年》中飾演陳延年的王澤熙對記者說,對于安慶人來說,他們是家鄉(xiāng)的驕傲。看電視劇時,王澤熙就對劇中的黃梅戲片段印象深刻,如今用黃梅戲詮釋,王澤熙渴望將家國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唱進觀眾心里。
《延年和喬年》中,兄弟兩人的故鄉(xiāng)安慶,不僅僅是地理坐標,更是作品流淌的精神血液與情感密碼。“皖江水、菱湖浪、倒扒獅、迎江寺、振風塔”的反復吟唱,“大南門的牛肉包、江毛水餃、芝麻侉餅包油條、山粉圓子燒肉和雞湯泡炒米”的香氣彌漫在異國絕食抗爭的寒夜。觀眾跟隨他們一同感受深切的鄉(xiāng)愁,看到立體、有血有肉的少年英雄。
“年輕人撐起這臺戲。”韓再芬介紹,劇中,除了延喬兄弟由90后演員擔綱,其余角色也大都由年輕人扮演。再芬劇院自成立以來,韓再芬堅持按照“全生大”的標準培養(yǎng)青年男演員——小生、老生、丑生都要能演,“個個都能演大戲,而且要有特色,這對黃梅戲包容性強的特色是極為重要的”。
10日晚,韓再芬也將“以老帶新”,為上海觀眾帶來有著黃梅戲“活化石”之稱的《女駙馬》。《女駙馬》由安慶專區(qū)黃梅戲劇團(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前身)首創(chuàng)首演,麻彩樓、嚴鳳英等老藝術家塑造的馮素珍深入人心。韓再芬在傳承經(jīng)典版本的基礎上,融入影視化敘事節(jié)奏,將馮素珍女扮男裝、冒死救夫的傳奇演繹得既詼諧又揪心。劇中“為救李郎離家園”等經(jīng)典唱段朗朗上口,將喚起眾多上海觀眾的集體記憶。這部誕生于1958年的作品,歷經(jīng)60余年打磨,已成為中國戲曲“女性勇敢追求正義與真愛”主題的經(jīng)典注腳。(文匯報記者 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