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赤木瓶子
編輯| 糖炒山楂
一場堪稱“雙輸”的版權爭端背后,是相關環節的積弊已久,還是版權界亟需新的判定系統?
10年前,電視劇《花千骨》幾乎稱得上是現象級IP的開端,其OST中的熱門歌曲《年輪》,在鑄就現象級的路上功不可沒,卻也成為10年后“殺”回的利刃。
近段時間,因網絡歌手“旺仔小喬”數年前(網稱2021年)曾在直播中發表“《年輪》原唱只有張碧晨”等言論,歌曲創作者汪蘇瀧與歌曲演唱者張碧晨陷入《年輪》“雙原唱”之爭。
不得不說,在多年來大體相同的版權爭議事件中,“雙原唱”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音樂行業的版權之爭,經由多次修正,如今向更細分的方向行進。從最初的天價版權費、到平臺的跑馬圈地、再到向音綜等網生內容維權,如今來到與影視OST相關的“原唱所屬”的版權爭議,已經跨入新境地。
有趣的是,《年輪》誕生的2015年,也是在線音樂版權結束“蠻荒時代”的關鍵節點。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下發《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就此展開中國音樂市場版權保護的“劍網行動”。在《通知》的強制要求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互聯網上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遭到“大清洗”。
隨著這道“最嚴版權令”,一度充斥著“拿來主義”的在線音樂市場告下段落,然而,隨著音樂產品形態多樣化,尤其是影視OST的發展,單一版權歸屬的傳統判定思路不再完全適用,“原唱”標簽的歸屬變得復雜且具有爭議。《年輪》背后的議題,或許也能起到警示作用。
這屆版權“新”爭,給音樂平臺整“不會了”?
《年輪》陷入原唱輿論之際,兩家頭部音樂流媒體均有意外操作,讓圍觀群眾篤定其“慌了”。
細心的聽友注意到,QQ音樂在7月23日移除了張碧晨版《年輪》的”原唱”標識,僅標注為“演唱者”,而汪蘇瀧版本仍保留“原唱”標識。而后又在數小時后恢復了張碧晨的“原唱”標識。
網易云這邊也在7月28日發生了標識異常變動情況:在約50分鐘的時間里,由汪蘇瀧創作、張碧晨演唱的三首作品“原唱”標識被移除,隨后恢復為“雙原唱”。平臺客服隨后解釋為“系統故障”。
截至目前,兩家音樂流媒體上的《年輪》作品均給汪蘇瀧和張碧晨同時標注了原唱。但這一系列操作,讓圍觀群眾堅定了“雙原唱”是真的,卻也對“原唱”的判定方式愈發存疑。在原唱標識“忽明忽暗”背后,圍觀群眾更震驚于“原唱”身份竟能如此被輕易剝奪和重賦。原唱是何定義也需要更具公信力、透明化的公開標準。
那邊,雙原唱各自的聲明卻引發了粉絲互攻的“雙輸”結果。汪蘇瀧工作室于7月25日凌晨發布博文,表示“第一時間積極溝通還原事情全貌……但發現仍不斷掉進風波中心……決定收回《年輪》授權,暫不授權該作品做任何演唱”。隨后,張碧晨工作室發文稱:“張碧晨女士是《年輪》唯一原唱這一事實清晰明確,無可爭議。”并提及,“值此《年輪》發行十周年之際,好好和這首作品告個別。”
沒能在創作之初厘清對“原唱”版權的歸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暴露的恰恰是,平臺目前或許還未能建立一套完善的、適配多版本、多演繹主體版權明晰的符號體系和溝通機制。當音樂作品不再是單線并行的獨唱版本,“唯一原唱”的行業慣性和“誰是原唱”的問題衍生出“如何界定多主體創作-演繹關系”的行業新難題。
這兩者的相互關系以及版權問題的爭論,也反映了近年來音樂產業結構的變化。平臺開始對同一歌曲的不同演繹版本進行分類標注,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消費者更好地識別歌曲的原始創作與演繹,但也帶來了“原唱之爭”的風波。
OST“雙原唱”非迷局,但也非常態
影視劇OST作為近幾年音樂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發展出多版本演繹的趨勢。原唱的歸屬問題,顯然是OST市場的一個新焦點。
在近幾年的OST中,“多組演唱者”模式并不罕見,但“雙原唱”模式確實非常態。但整體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均由專業歌手演唱。就比如收錄于《花千骨電視劇原聲帶》專輯中的《年輪》,共兩個版本,其中張碧晨演唱版在QQ音樂收藏數迄今超1400萬,是整張專輯中熱度最高的一首。
另外,收錄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電視劇原聲帶》中三個版本的《知否知否》,分別由胡夏、郁可唯合唱及獨唱。娛樂獨角獸注意到,在QQ音樂OST的三個版本中,僅有胡夏/郁可唯雙人合作版本標注了“原唱”標識,獨唱版本并未有“原唱”標識。
另一種情況則更為常見,似乎也更加無可爭議:由劇中主創演員演唱主題曲的一個版本、再另邀專業歌手演唱另一個版本。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熱度上看,在一曲多唱的影視劇OST合輯中,由劇中主角演唱的版本通常熱度略高一籌。如2019年發行的《陳情令 國風音樂專輯》,內含主題曲《無羈》的4個不同版本,分別為肖戰、王一博合唱版本;周筆暢版本;肖戰獨唱版本、王一博獨唱版本。據QQ音樂播放數據,并不難猜測,熱度最高的版本是兩位主角合唱版本,收藏數迄今超200萬,遠超其他三個版本的收藏數之和。
此外,收錄于《長相思 影視原聲帶》的《偏愛人間煙火》有兩個版本,其中主角楊紫、檀健次演唱版收藏數高于另一版本。今年播出的《臨江仙》OST,白鹿演唱的《臨江仙》版本也高過另一版本。
從原唱歸屬權來看,目前在這類OST的多個版本主題曲中,大多為單一原唱標識,且更傾向于給演員版本添加“原唱”標識,頗有一種影視劇創+唱的“打包即視感”。如《長相思》主題曲的兩個版本中,僅楊紫/檀健次版本添加了“原唱”標識;《陳情令》的4個版本主題曲中,僅肖戰/王一博合唱版添加了“原唱”標識;在《臨江仙》的2個版本中,僅白鹿版被標注為“原唱”標識,即便歌曲的制作人和作曲者都是另一版本演唱者陸虎。
因此,2015年問世的《年輪》或許是OST中較早、乃至首次系統性的進行了“雙原唱”規劃,包括已經被官方認證為“雙原唱”模式的游戲音樂《夢幻誅仙》。
之所以設置為多個版本的主題曲, 一是為了增加視聽多樣性;演員版主打“情感引流”,用于劇集熱播期宣傳,強化觀眾沉浸感;二是為了吸引不同的受眾群體,而專業歌手歌手版側重“品質續航”,作為原聲專輯核心,確保音樂長效生命力。
演員和歌手擁有不同的粉絲群體。演員演繹的版本可能吸引影視劇的粉絲,而歌手演繹的版本則更能吸引音樂愛好者。通過這種方式,原聲帶能夠觸及到更廣泛的觀眾和聽眾群體,增加銷量和播放量。
《年輪》的“雙原唱”不僅是一場版權歸屬的個案,也映照出當前在線音樂行業面對內容多樣化和復雜版權關系時所承受的陣痛和挑戰。這場被大眾稱作“雙輸”的糾紛,暴露出行業在版權歸類、身份認定等環節的亟需優化,也提示著大眾,傳統的“唯一原唱”的判定體系,已難以適應多版本、多主體的全新生態。
隨著影視OST市場不斷迭代,版權保護的維度愈加豐富多元,原創者、演繹者與平臺三方權益交織,亟需一套能夠更加細致、透明且兼顧情感價值與商業利益的版權判定和標注機制。這不僅是對音樂行業專業治理能力的考驗,更是推動整個在線音樂生態良性發展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