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澤筠(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何李活(深圳)音樂劇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蘭州大劇院聯合出品,中央民族樂團聯合制作的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音樂劇《飛天》,于25日晚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
以敦煌壁畫藝術為靈感的原創音樂劇《飛天》,故事構思發生于20世紀30年代。守護人在洞窟只身面對惡獸、風沙、暴雪、洪水、饑餓和人類欲將飛天改頭換面的威脅,以單薄之軀、一己之力捍衛莫高窟的壁畫,趕路人因意外看到敦煌壁畫畫冊而準備投身于拯救文化遺存的危機中,歷經顛沛流離,目睹世界戰亂頻出、疾病橫行肆虐,最后回到魂牽夢縈的敦煌。男女主一動一靜,身處不同地理坐標,但總能在某個瞬間同時進入壁畫幻象之中,在夢中完成了對本生故事的演繹。在現實與夢境的時空交疊中,他們演繹了一場從未謀面的愛情,跋涉與守望合二為一,最后成為真正的飛天。
舞臺上敦煌元素豐富,各色形象躍然而出。飛天為“樂神”乾達婆、“歌神”緊那羅的復合體,以其為原型的劇目角色演繹為一對被自然侵蝕和人類毀壞而失去了面目的莫高窟壁畫人物飛天夫妻,其錦羅綢緞還原飛天斑斕色彩。無論是《鹿王本生》《千釘求法》《入海求珠》《舍身飼虎》四則經典故事的再現,還是九色鹿、烏鴉、勞度叉等各色形象的還原,抑或第257窟、第275窟、第296窟、第428洞窟等一幕幕高懸的石窟壁畫再現,音樂劇《飛天》讓敦煌藝術“活起來”,讓暗淡的壁畫更添色澤,在無聲中有了音樂。

音樂劇《飛天》是一場從故事到音樂、服裝等多方面融合的作品,13首經典音樂恢宏大氣,多種音色獨特的樂器,融匯出斑斕瑰麗的敦煌色彩,也將深入淺出、意味深長的詞作唱出余音繞梁之感。制作人李盾和作曲家三寶合作了20多年,從《白蛇傳》到《蝶》,此刻發展到《飛天》。演出陣容集結了高天鶴、李澤美、徐晶晶、趙晏伯等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何李活音樂劇團、蘭州大劇院的演員。
從2016年立意至今,主創團隊走過八年創排路、十赴敦煌采風。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指出,該劇也是一次中國東方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的守正創新之作——凝固在石窟壁畫上的飛天樂舞,描繪出一幅融匯中西樂器的音樂盛會,一個繁花錦簇、和樂共融的世界;音樂劇《飛天》亦是用音樂和舞蹈對話時空,致敬璀璨文化的創造者、致敬不遠萬里的趕路人、致敬忘卻自我的守護人。
據悉,音樂劇《飛天》在京持續演出至4月27日,此后將赴敦煌、蘭州“回家”演出,并于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閉幕式亮相。自8月起,《飛天》將在全國巡演13城50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