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首次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排在第一。
如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必須落實好以下具體措施:
1.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要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首先必須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政府應制定長期、中期和短期的科技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同時,要建立健全跨部門、跨領域的協調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
2.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萍紕撔率峭苿赢a業創新的核心動力。因此,必須持續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這包括增加研發經費、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引進和培養高端科技人才等。同時,要完善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創新活動。
3.強化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產業創新是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加強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包括完善產業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等。同時,要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4.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要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必須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和部門壁壘。政府應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加強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5.優化創新生態環境。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對于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政府應加大對創新生態環境的優化力度,包括完善法律法規、保護知識產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同時,要加強創新文化建設,鼓勵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
6.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對于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政府應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加強與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要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7.注重人才培養與引進。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注重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政府應加大對教育領域的投入力度,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同時,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來華工作和創新。
8.建立健全評估與監督機制。為了確保各項措施的有效實施并取得預期效果,必須建立健全評估與監督機制。政府應定期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進展情況進行評估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同時,要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檢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培植新質生產力的急迫性和緊要性
在當前國內外發展的新形勢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我國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面對經濟增速中樞的調整、傳統增長動力的減弱以及國際環境的復雜多變,我們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GDP增速自1994年的10%降至2023年的5.2%,這明確表明傳統依賴勞動力和資本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因此,培植新質生產力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所在。
為什么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重要戰略機遇,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順應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
從技術經濟的視角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跨領域技術深度交叉融合,技術創新呈現多點突破和群發性突破的態勢,并不斷開辟出新的巨大增長空間;二是技術應用創新迭代加速,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并快速滲透至傳統產業領域,驅動社會生產力水平全面躍升;三是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已經并將繼續重構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結構,社會制度體系將出現深刻調整;四是科技革命與產業聯系更加緊密,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趨勢已經確立,并加快重構現代產業體系。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構筑新競爭優勢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
世界正在經歷劇變。一是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世界經濟發展較為低迷,預計2021—2035 年,全球經濟增長平均速度為 3% 左右;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將可能進一步放緩,整體增速大約2%,低于過去 50 多年的平均增長速度。國際貿易和投資萎縮,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興起。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速重構,呈現多元化、區域化、綠色化、數字化加速發展態勢。二是全球范圍內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爭奪戰日趨激烈,技術、數據、知識、人力資本等新型生產要素作用凸顯,國家之間圍繞關鍵技術、數據和產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三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并呈現“東升西降”“新升老降”的趨勢。傳統國際分工體系發生根本性變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力量群體性崛起,日益成為研發和高端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實踐回應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體現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生態環境、文化體驗等多個方面,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公共服務、環境質量、法治建設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和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當務之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經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擁有了良好的基礎。但長期以來以低成本勞動力、外部市場和資源為主要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越來越大挑戰,自主創新乏力導致一些關鍵領域出現“卡脖子”危機,疊加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全球產業鏈出現調整等復雜的國際環境,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切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顯得尤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