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國外學習電影制片,帶著國際視野,一批既了解國內電影市場,又在積極學習好萊塢制片經驗的留學生,越來越在行業中展露頭角。
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的林蘇楠,就是赴美留學生中的一員。北大畢業后進入獅鼠影業,擔任宣發經理,在國內參與發行了包括《驚天魔盜團2》《深水地平線》在內的多部引進片。基于對國內市場的觀察,想要進一步學習好萊塢工業體系的林蘇楠,在2016年秋赴美國洛杉磯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深造,攻讀電影制片專業,并于2018年獲得碩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后,林蘇楠和大多數留學生一樣,先在美國開始了電影方面的工作。進入Arclight Films公司,參與中美澳合拍片的開發制作工作的同時,她也準備動身回國,想要將所學所思運用到具體項目的拍攝實踐中 。2020年回國后,林蘇楠加入工廠大門影業擔任執行制片人一職。這是在國內少有的專注扶持青年導演創作的電影制片公司,近幾年,工廠大門影業出品制作的《春江水暖》《氣球》《漢南夏日》《永安鎮故事集》等影片,多次在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亮相,并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帶著國際學習和工作經歷,近年來,林蘇楠以制片人的身份與多位優質青年導演合作,完成了《一日游》《所有憂傷的年輕人》等幾部優質的青年導演電影作品。
一、量體裁衣,中美制片中的標準化和個性化
談及中美制片的異同,林蘇楠用“標準化”和“個性化”來形容,這基于國內制作中“量體裁衣”的考慮。
“我在美國西海岸上學和工作,學習的完全是好萊塢標準化的流程。實際工作中也都是嚴格按照規范去執行。不管什么體量什么題材的作品,按照標準流程去套一遍,不會差太多。”林蘇楠說。
回到國內后,林蘇楠先后擔任了陳延企導演《一日游》、張家駿導演《所有憂傷的年輕人》、劉工乙導演《玩火》三部影片的執行制片人工作。作為三位導演的首部電影長片,林蘇楠的國際制片經驗就在前期籌備、拍攝進程、后期完片中發揮了優勢。
《一日游》是一部在哈爾濱拍攝的小成本影片,影片具有國內電影少有的荒誕和黑色幽默,植根東北文化,展現當代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嚴格的預算控制和冬日零下三十度的氣候,考驗著團隊的統籌協調能力。
林蘇楠分享,“在國內拍第一個長片《一日游》的時候,我有一個比較強的感覺,就是國內的制作非常‘個性化’定制。即根據每個影片的特點,各項預算的比重,拍攝順序都能有很大變化。我其實可以理解這種做法,因為標準化的好處是在制片層面上省時省力,但是很難做到最大程度節約成本。對于國內的低成本文藝片來說,確實在預算控制上需要更加精打細算,但這對于制片團隊的考驗也是特別大的,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制作的方方面面,并且隨時做好準備應對各種各樣的特殊狀況。”
在團隊協作下,林蘇楠將國際制片經驗充分發揮,并結合國內實際拍攝情況,在低預算下,幫助導演完成他想要的電影質感。目前,剛剛完片的《一日游》陸續獲得國內外影節的肯定,曾入圍第39屆華沙國際電影節自由精神競賽單元、第7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藏龍競賽單元,獲得第38屆弗里堡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所有憂傷的年輕人》同樣是新人導演首部電影長片,講述在一個商場中發生的愛情故事。“因為整個影片的故事背景都是上海的商場,為了盡可能還原導演的創作,我們在經過很多輪討論研究之后還是決定在上海拍攝,這就給成本控制出了道難題。整個團隊非常精簡,從交通、食宿、拍攝周期等各個方面去壓縮支出,把預算都用在刀刃上。”
從東北戶外來到上海室內,在商場拍攝還要面臨跟商場和各個品牌的溝通。據林蘇楠介紹,整個拍攝涉及包括餐飲、服裝、游藝在內的許多大品牌的場地,為了避免影響正常營業,影片有大量的夜戲拍攝,整個溝通過程非常費時費力,幸而團隊都給予了理解和支持,使得整個拍攝順利完成。目前,電影入圍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長片首作競賽單元,并入選第53屆紐約新導演/新電影展。
除了這兩部偏向作者電影的影片,林蘇楠還參與了一部中等成本的類型片制作,《玩火》是一部黑色幽默電影,體量更大,拍攝周期更長,對于制片工作來說,這又是一次升級。林蘇楠坦言在這次項目中積累的經驗是巨大的,“整個拍攝團隊差不多150人,更接近各標準化流程的拍攝狀態。當然更高的成本也會面臨很多不一樣的問題。一百多人的團隊更容易出現各種意料之外的狀況和特殊需求,演員知名度也更高一些,人員管理的難度直線增加。再加上我們大半的拍攝在山里,如何保證各種東西的供給,保障大家的安全都是非常需要謹慎考慮的。”
二、一年完成三部影片制作,有壓力、有動力
執行制片人的工作都有哪些?
在一個項目決定投入拍攝后,執行制片需要與公司制片人對于一個項目的預期達成一致,根絕不同的項目體量制定拍攝預算、拍攝周期等。文藝片創作有著天然的難度,但一直堅持投入精力完成市場上少有人做的事情,這也是懷著電影夢的林蘇楠想要為華語電影市場做出的努力。
在影片正式開始籌備之前,就已經根據它的性質、類型等因素,對于它未來收回成本的途徑,體量有了一個大概的判斷,再倒推一個合理的預算范圍,在這個預算范圍內盡可能實現影片的制作。從《一日游》《所有憂傷的年輕人》到《玩火》,制片成本逐步增加,制片難度也顯而易見,對于女性制片人來說,一年內完成三部影片的執行制片工作,其考驗和制片實力有目共睹。
“一部低成本的文藝片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人的費用。從開發、制作到后期,整個團隊要盡可能精簡人員,又要在大家已經身兼多職的情況下再降低人的成本,我們很幸運碰到了許多非常熱愛電影的同仁加入。作為執行制片人,我也要盡可能去協調各方的資源,并更加高效的完成拍攝工作,從而達到從各方面節約成本的目的。”林蘇楠說。
對于中美制片方法,林蘇楠也從工業流程角度予以分享,“不管是我學習的標準流程,還是我在工作中總結的‘個性化’經驗,都應該充分利用。以國內目前的拍攝環境來看,我認為應該在適度保留靈活性和尊重本土文化和行業規則的基礎上,向規范化去靠攏。比如在拍攝時間的安排上,我在參與的幾個項目的拍攝過程中都在嘗試推行11小時turn around,即前一天收工到第二天開工之間保證11個小時的休息。當然對于很多情況復雜的低成本拍攝來說這很難全程實現,但我覺得現在開始帶著這種意識是很重要的。再比如我見過的10個制片可能會給我10種不同的預算格式,大家對于很多類目的分類規則互不相同,導致資方了解預算,或主創根據預算情況商討創作方法時都會因為習慣不同而導致很多問題。整個好萊塢基本都使用同一種預算軟件,軟件內涵蓋一般拍攝所需的各個名目,這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清晰,順暢,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為考慮不周而導致的預算不準確、超支等問題。”
基于三部華語影片的拍攝經驗,林蘇楠坦言,這次在國內劇組結識了相當多留學歸國的電影從業者,大家都有一個共識:為了更高效省力的電影制作,為了整個產業的一個良性發展,應該努力去推動規范化操作的實行。“當然除了理論知識,我們這些年輕的電影從業者還應當進一步結合國內的制作環境和需求,才能使得規范化扎根本土,發揮更好的效果。”林蘇楠說。
赴國外學習電影制片,帶著國際視野,一批既了解國內電影市場,又在積極學習好萊塢制片經驗的留學生,越來越在行業中展露頭角。
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的林蘇楠,就是赴美留學生中的一員。北大畢業后進入獅鼠影業,擔任宣發經理,在國內參與發行了包括《驚天魔盜團2》《深水地平線》在內的多部引進片。基于對國內市場的觀察,想要進一步學習好萊塢工業體系的林蘇楠,在2016年秋赴美國洛杉磯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深造,攻讀電影制片專業,并于2018年獲得碩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后,林蘇楠和大多數留學生一樣,先在美國開始了電影方面的工作。進入Arclight Films公司,參與中美澳合拍片的開發制作工作的同時,她也準備動身回國,想要將所學所思運用到具體項目的拍攝實踐中 。2020年回國后,林蘇楠加入工廠大門影業擔任執行制片人一職。這是在國內少有的專注扶持青年導演創作的電影制片公司,近幾年,工廠大門影業出品制作的《春江水暖》《氣球》《漢南夏日》《永安鎮故事集》等影片,多次在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亮相,并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帶著國際學習和工作經歷,近年來,林蘇楠以制片人的身份與多位優質青年導演合作,完成了《一日游》《所有憂傷的年輕人》等幾部優質的青年導演電影作品。
一、量體裁衣,中美制片中的標準化和個性化
談及中美制片的異同,林蘇楠用“標準化”和“個性化”來形容,這基于國內制作中“量體裁衣”的考慮。
“我在美國西海岸上學和工作,學習的完全是好萊塢標準化的流程。實際工作中也都是嚴格按照規范去執行。不管什么體量什么題材的作品,按照標準流程去套一遍,不會差太多。”林蘇楠說。
回到國內后,林蘇楠先后擔任了陳延企導演《一日游》、張家駿導演《所有憂傷的年輕人》、劉工乙導演《玩火》三部影片的執行制片人工作。作為三位導演的首部電影長片,林蘇楠的國際制片經驗就在前期籌備、拍攝進程、后期完片中發揮了優勢。
《一日游》是一部在哈爾濱拍攝的小成本影片,影片具有國內電影少有的荒誕和黑色幽默,植根東北文化,展現當代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嚴格的預算控制和冬日零下三十度的氣候,考驗著團隊的統籌協調能力。
林蘇楠分享,“在國內拍第一個長片《一日游》的時候,我有一個比較強的感覺,就是國內的制作非常‘個性化’定制。即根據每個影片的特點,各項預算的比重,拍攝順序都能有很大變化。我其實可以理解這種做法,因為標準化的好處是在制片層面上省時省力,但是很難做到最大程度節約成本。對于國內的低成本文藝片來說,確實在預算控制上需要更加精打細算,但這對于制片團隊的考驗也是特別大的,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制作的方方面面,并且隨時做好準備應對各種各樣的特殊狀況。”
在團隊協作下,林蘇楠將國際制片經驗充分發揮,并結合國內實際拍攝情況,在低預算下,幫助導演完成他想要的電影質感。目前,剛剛完片的《一日游》陸續獲得國內外影節的肯定,曾入圍第39屆華沙國際電影節自由精神競賽單元、第7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藏龍競賽單元,獲得第38屆弗里堡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所有憂傷的年輕人》同樣是新人導演首部電影長片,講述在一個商場中發生的愛情故事。“因為整個影片的故事背景都是上海的商場,為了盡可能還原導演的創作,我們在經過很多輪討論研究之后還是決定在上海拍攝,這就給成本控制出了道難題。整個團隊非常精簡,從交通、食宿、拍攝周期等各個方面去壓縮支出,把預算都用在刀刃上。”
從東北戶外來到上海室內,在商場拍攝還要面臨跟商場和各個品牌的溝通。據林蘇楠介紹,整個拍攝涉及包括餐飲、服裝、游藝在內的許多大品牌的場地,為了避免影響正常營業,影片有大量的夜戲拍攝,整個溝通過程非常費時費力,幸而團隊都給予了理解和支持,使得整個拍攝順利完成。目前,電影入圍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長片首作競賽單元,并入選第53屆紐約新導演/新電影展。
除了這兩部偏向作者電影的影片,林蘇楠還參與了一部中等成本的類型片制作,《玩火》是一部黑色幽默電影,體量更大,拍攝周期更長,對于制片工作來說,這又是一次升級。林蘇楠坦言在這次項目中積累的經驗是巨大的,“整個拍攝團隊差不多150人,更接近各標準化流程的拍攝狀態。當然更高的成本也會面臨很多不一樣的問題。一百多人的團隊更容易出現各種意料之外的狀況和特殊需求,演員知名度也更高一些,人員管理的難度直線增加。再加上我們大半的拍攝在山里,如何保證各種東西的供給,保障大家的安全都是非常需要謹慎考慮的。”
二、一年完成三部影片制作,有壓力、有動力
執行制片人的工作都有哪些?
在一個項目決定投入拍攝后,執行制片需要與公司制片人對于一個項目的預期達成一致,根絕不同的項目體量制定拍攝預算、拍攝周期等。文藝片創作有著天然的難度,但一直堅持投入精力完成市場上少有人做的事情,這也是懷著電影夢的林蘇楠想要為華語電影市場做出的努力。
在影片正式開始籌備之前,就已經根據它的性質、類型等因素,對于它未來收回成本的途徑,體量有了一個大概的判斷,再倒推一個合理的預算范圍,在這個預算范圍內盡可能實現影片的制作。從《一日游》《所有憂傷的年輕人》到《玩火》,制片成本逐步增加,制片難度也顯而易見,對于女性制片人來說,一年內完成三部影片的執行制片工作,其考驗和制片實力有目共睹。
“一部低成本的文藝片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人的費用。從開發、制作到后期,整個團隊要盡可能精簡人員,又要在大家已經身兼多職的情況下再降低人的成本,我們很幸運碰到了許多非常熱愛電影的同仁加入。作為執行制片人,我也要盡可能去協調各方的資源,并更加高效的完成拍攝工作,從而達到從各方面節約成本的目的。”林蘇楠說。
對于中美制片方法,林蘇楠也從工業流程角度予以分享,“不管是我學習的標準流程,還是我在工作中總結的‘個性化’經驗,都應該充分利用。以國內目前的拍攝環境來看,我認為應該在適度保留靈活性和尊重本土文化和行業規則的基礎上,向規范化去靠攏。比如在拍攝時間的安排上,我在參與的幾個項目的拍攝過程中都在嘗試推行11小時turn around,即前一天收工到第二天開工之間保證11個小時的休息。當然對于很多情況復雜的低成本拍攝來說這很難全程實現,但我覺得現在開始帶著這種意識是很重要的。再比如我見過的10個制片可能會給我10種不同的預算格式,大家對于很多類目的分類規則互不相同,導致資方了解預算,或主創根據預算情況商討創作方法時都會因為習慣不同而導致很多問題。整個好萊塢基本都使用同一種預算軟件,軟件內涵蓋一般拍攝所需的各個名目,這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清晰,順暢,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為考慮不周而導致的預算不準確、超支等問題。”
基于三部華語影片的拍攝經驗,林蘇楠坦言,這次在國內劇組結識了相當多留學歸國的電影從業者,大家都有一個共識:為了更高效省力的電影制作,為了整個產業的一個良性發展,應該努力去推動規范化操作的實行。“當然除了理論知識,我們這些年輕的電影從業者還應當進一步結合國內的制作環境和需求,才能使得規范化扎根本土,發揮更好的效果。”林蘇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