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張國榮離我而去,讓我內疚了一輩子。他的離開不是因為抑郁,可能是因為有臟東西。”
9月7日,向太在抖音說自己當時沒幫到張國榮。她認為對方在拍完恐怖片《異度空間》后被非自然力量纏上,因為其伴侶信基督,所以向太并未幫張國榮驅魔。而她有過成功例子,曾幫圈內友人找茅山師父祛除過身上邪祟。
![]()
評論區精彩得像我曾經寫過很多稿的《故事會》。不同的是,我在編故事,而群眾真情實感。有人討論“張國榮最后一通電話到底打給誰了”,為何這么多人都說最后一通是打給自己的;有人陰謀論,唐鶴德信西方宗教導致哥哥痛失嘗試東方法術的機會,有可能是故意害他;還有人把陳嵐當成了八府巡按,當街攔轎為人請冤——向太你這么正義一個人可以幫幫他嗎,他真的很可憐,是一個特別溫柔善良的人。
點開來,這是在為于朦朧鳴不平跑到了別人片場。硬糖君承認向太在香港很有勢力,但恐怕不能干預內地公檢法。有時候真想求求自己少上點網,看到大家各發各瘋挺想來上一碗新鮮刮辣的胡椒絲瓜湯!
明星意外死亡發酵的輿論風暴,是一場由社會信任缺失引發的現代癥候。人們通過陰謀論找到秩序感,并在算法邏輯下推波助瀾,使得理性思考讓位于情緒消費。于朦朧的意外亡故,讓群眾化身名偵探。正如大S的猝然離世,成為人們射向婚姻的炮彈。
死亡成了酒杯,專澆自己的塊壘。對逝者真相追尋的背后,是一面映照時代焦慮、信任赤字和媒介生態畸變的鏡子。
人們為什么爭當偵探
2018年《延禧攻略》大火時,在短視頻看富察容音墜樓爆哭是一種流行創作。糙老爺們泣不成聲,在家里摸著電視機哀嘆皇后早逝,此生如紙般薄命。
容音的下線是一種悲劇美。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近日離世的于朦朧,大概也給人相似感慨。2025年9月11日,于朦朧工作室發文確認其在當天墜樓身故,警方公告排除刑事嫌疑。
但讓很多人想不通的是:被雪藏幾年,好不容易迎來事業上升期的于朦朧為何自己從5樓跳窗呢?他沒有抑郁傾向,家中還有母親和寵物狗,何來求死想法。如非自殺,墜樓的意外又是怎樣造成的。
尤其最早狗仔“名偵探小宴”的爆料讓人不得不多想。他宣稱于朦朧離世時,其衣兜內有朋友的兩塊勞力士手表。之后,他又刪除了勞力士手表內容。接著,整個爆料帖也被刪除。
![]()
正是這個被刪除的爆料,讓故事大師們開始拼貼各種元素。最不靠譜的是于朦朧偷表,按照其收入水平真沒必要,不值一哂;最像香港桃色周刊的風格,是說大佬與于朦朧經紀人夥同一氣,事后又欲以勞力士安撫。于朦朧不愿息事寧人,在極大屈辱中跳樓;更有甚者,推測其死亡第一現場不在聚會小區,是在其他地方被害后轉移到該處,偽裝成意外。
![]()
足夠聳人聽聞,也讓人聽完拳頭梆硬,但證據呢?這不是青山剛昌畫《柯南》,隨便找個前面出現過的角色說他是兇手。也不是狄仁杰,拿著女帝的圣旨敢說任何事“都在便宜之內”。
這是一場警方全程調查,工作室加以確認發布的意外死亡,不是免費短劇。投向陰謀論的懷抱,顯然是《陰謀論和其他危險的想法》里說的群體性認知失調。當人們遇到與自身信念或者情感相矛盾的事實時,會產生不適感,而為了減少這種不適,人們會有選擇地接受信息:
即相信符合自己預設立場的“娛樂圈規則怪談”,拒絕官方那個令人“失望”的、無法滿足情感需求與獵奇想象的意外事件。在拼湊線索、充當偵探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享受抽絲剝繭的燒腦快感,還能體驗一把“真相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我獨醒,更站上了同情心、正義感的道德制高點。
![]()
相比無常的、隨機發生的意外,一個“被大佬謀害”的故事雖然黑暗,卻有因有果邏輯閉環,頗具情感張力和戲劇沖突。后者出圈,也就不足為奇了。
誰“害死”了大S
“婚內出軌的是你,不是我”、“離婚后我確實為了泄憤刷了你幾次卡,但這是你自己簽字允許的”、“離婚后你們造謠帶風向,讓我被網暴至今”……
在短視頻搜索大S,一則AI配音的本人聲明真實得讓人恍惚。其實,這則聲明當時大S發的是文字版,從未親口念過。但已懂得揣摩人語氣、心思的AI,卻配音得纏綿凄惻、字字含淚,可說是“別有幽愁暗恨生”。
看罷,硬糖君都又想跑汪小菲抖音那里罵兩句了。卻想起他因為在大S離世后過度表演及炒作營銷已被封號,真是滿腔憤懣無處發泄。明明知道這種情緒不理智,但偏偏人就是這么容易被帶跑偏!配上專屬悼亡曲《復刻回憶》,我能從大S的悲劇命運轉到自己的“恨海情天”,沉湎其中沒個半小時根本出不來。
![]()
港真,大S去世明顯是一場醫療意外。她的家人對其流感病情有些忽視,而徐熙媛早年登頂“美容大王”時就已把身體折騰得不成樣子,日本的醫療流程又過于延遲。如果真要說是跟汪小菲的婚姻造成早逝悲劇,那也屬于蝴蝶效應范疇了。
有點像《武林外傳》閆妮的碎碎念:“我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嫁過來,如果我不嫁過來我的夫君也不會死。”汪小菲雨中痛哭就應該念這一段:“我根本就不應該和玥兒媽離婚,如果我不跟她離婚她就不會賭氣嫁給光頭。不嫁給光頭,就不會和他一起去日本過年,就不會生病離開我。”
![]()
大S從“明媚少女”到“身心俱疲”的人生軌跡,是一個極具感染力和警示意義的悲劇敘事。公眾在這個敘事框架中,會不自覺產生代入感,將自身的經歷、恐懼和期望一并投射進去。她的離開不再是冷冰冰的醫療事件,而是整個敘事弧光里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終點”和“落幕”。
人們其實不是在追問“她是怎么離開的”,而是在追問“我如何避免成為她”。因此,流感這個直接死因被輕輕放過,而婚姻這個漫長“病因”被無限放大。
才子佳人小說里最套路的就是這種情節,雙方被棒打鴛鴦后全部郁郁而終。徐克版《梁祝》,梁山伯被拒婚活活氣死,臨死前形容枯槁魂不附體。乍一看愛情真偉大,仔細想英臺要守寡。小伙子身體這么差,也太不經事了。
現實里怨偶分手,頂多老死不往來,偶爾社媒視奸對方。明星分開或者古偶鬧掰,那必然是心脈受損藥石無醫。感覺鹿晗就被這個帽子逼得無可奈何,公開分手會被粉絲心疼。憋著不說,那就是暗自神傷打碎牙齒和血吞。啥心脈損不損的啊,不如網友嘴損。
婚姻問題、生育焦慮、幸福的追求與幻滅。大S的故事成了一個象征性的容器,承載了眾多議題和時代情緒。
陰謀、權力、玄學
90年前,民國大花阮玲玉在婦女節當日服安眠藥自殺。當時社會各界的反應與當下形成了一種互文:
魯迅聽聞消息,懷著沉郁之情寫了《論“人言可畏”》,譴責輿論惡意對女性的壓迫傷害;導演等業內人士深感痛惜,認為她始終沒能從輿論困局中走出來;缺乏新聞倫理的上海小報,則用“艷聞”“孽緣”等低俗刺激詞匯編排阮玲玉與張達民、唐季珊的關系,炮制阮跪地求饒的虛假情節,將其刻畫成水性楊花的負面形象。
如果說“美貌單出是死局”還算正常評價,那么推測于朦朧被大佬性侵等情節的網友就是非蠢即壞了。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臆測一番本不存在的凌辱,和民國小報無二。誰借著伸張正義的虛,行獵奇胡編的實,不必多辯。
談到明星意外死亡的陰謀論,很容易想到喬任梁。盡管其父母多次錄視頻辟謠,依然每每被網友提及虐待謀殺論。甚至人家父母越澄清,他們勁頭越足,“背后的力量已經大到讓他父母不敢說話了。”
![]()
每當此時,玄學博主也有了用武之地。于朦朧墜樓消息傳出后,就有人發布占卜結果。“我起了很多卦,看不出生命已流逝之象”“卦象絕非死寂,生機可能來自東方的人或事”“道長說你是道家的小仙童,他們殺了你肉身會遭到反噬”。起什么卦呢,我看你們自己下掛面都不會。
看似為正義吶喊的網友,實際對公眾人物的親屬和粉絲造成了二次傷害。玄學博主提供預言和解讀,是在出售情緒商品;陰謀論者輸出內幕,則在賺取社交資本和關注度。整個過程是一場圍繞解釋權的爭奪戰,逝者本身的面貌和尊嚴在這場狂歡中被消解殆盡。
明星的第一次死亡,是肉體生命的終結。第二次死亡,則是其人格和真實記憶在公共空間的消亡。關于巨星的隕落,每個親近的人都有權闡釋。在向太看來,她沒能幫張國榮驅邪是原因。在張柏芝看來,哥哥把護身符給了她是轉折。還有人說他得了抑郁癥,承受不了性取向公開后的社會壓力。無一例外,這些討論的畫風最后都變得失焦且不可控。
![]()
日光之下并無新事,人類像螞蟻一樣不停重復搬運面包屑。非但張國榮如此,大洋彼岸的邁克爾·杰克遜,至今還被米國網友說“被關押在吹牛老爹的地下室”或“為擺脫光明會控制而假死”。2022年,美國FOX電視臺甚至播出了一檔調查紀錄片《TMZ調查:到底是誰殺死了邁克爾·杰克遜》。
相比之下,我們還是欠缺一點“娛樂精神”。這種調查節目請務必請齊:網絡柯南、情感博主、玄學網紅。這邊神婆才剛聯系上亡靈,那邊塔羅牌大師的工具就燒了起來。情感博主一看整不過,立刻爆哭爭搶鏡頭。網絡柯南則亮出底牌:“我們將公布從未公開的監控錄像。”
流量時代,明星的意外死亡是引爆全網注意力的“稀缺資源”。所有參與者,不知不覺中成了消費者。這場分而食之,比陰謀論恐怖。
聲明:個人原創,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