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是營養密度極高的食物,但在日常食用中,很多人會因認知偏差陷入健康誤區。
誤區1:“雞蛋黃膽固醇高,吃了會升高血脂,心血管病人要少吃/不吃”
這是最經典也最容易被誤解的認知。
過去人們認為,蛋黃中的膽固醇會直接轉化為血液中的膽固醇,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現代營養學研究(包括《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已明確:
人體肝臟自身會合成90%以上的膽固醇,食物中的膽固醇對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影響,遠小于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影響;
蛋黃不僅含膽固醇,還富含卵磷脂、維生素A/D/E/B族、葉黃素、玉米黃質等優質營養素——卵磷脂能幫助調節血脂,葉黃素/玉米黃質可保護視力,這些對心血管和整體健康的益處,遠大于膽固醇的潛在影響。
科學建議:
健康成年人每天吃1個完整雞蛋(包括蛋黃),完全不會升高血脂,反而能補充營養;
高血脂、心血管病人(如冠心病、高血壓患者),在沒有特殊醫囑的情況下,每周吃3-5個完整雞蛋也安全,無需刻意棄蛋黃(若醫生有明確限制,需遵醫囑)。
誤區2:“溏心蛋/溫泉蛋更嫩,營養保留更好”
溏心蛋(蛋黃未完全凝固)、溫泉蛋(蛋黃流動狀)因口感軟嫩受歡迎,但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雞蛋外殼可能攜帶沙門氏菌,即使清洗過,細菌也可能通過蛋殼氣孔進入內部。若加熱不徹底(溏心蛋中心溫度通常低于70℃),沙門氏菌無法被完全殺滅,可能引發急性腸胃炎,出現腹瀉、腹痛、發燒等癥狀,尤其對老人、小孩、孕婦、免疫力低下人群風險更高。
科學建議:
吃雞蛋需“徹底加熱”:建議煮至蛋黃完全凝固(如水煮蛋煮7-8分鐘、煎蛋兩面金黃),或蒸蛋羹、炒雞蛋時確保無“流動狀蛋液”;
若偏愛溏心蛋,需選擇經過“巴氏殺菌”的可生食雞蛋(包裝上會明確標注“可生食”),且開封后盡快食用,避免存放過久。
誤區3:“土雞蛋比普通養殖蛋更有營養,更健康”
很多人認為“土雞蛋(散養雞蛋)比籠養雞蛋更優質”,甚至愿意花更高價格購買,但兩者的營養差異遠小于價格差異。
通過對比檢測,土雞蛋和普通養殖蛋的核心營養(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含量基本一致,僅存在細微差異:
土雞蛋因雞的覓食范圍廣(可能吃雜草、蟲子),蛋黃中Omega-3脂肪酸、葉黃素含量可能略高一點,蛋黃顏色也更深(因攝入更多天然色素);
普通養殖蛋的營養更穩定(飼料配方科學,營養可控),且生產過程有嚴格的衛生、檢疫標準,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土雞蛋若散養環境不衛生,反而可能攜帶更多細菌)。
科學建議:
無需刻意追求“土雞蛋”,普通養殖蛋(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已能滿足營養需求,性價比更高;
選雞蛋時,重點看“新鮮度”(蛋殼干凈、無裂痕,輕晃無明顯晃動聲),而非“是否為土雞蛋”。
誤區4:“雞蛋放得越久,營養流失越少,只要沒壞就能吃”
雞蛋的新鮮度直接影響營養和安全性,存放時間越長,營養流失越多,變質風險也越高。
營養層面:雞蛋中的維生素A、D、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會隨存放時間延長而逐漸流失,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也會輕微下降;
安全層面:雞蛋存放過久(即使冷藏),蛋黃可能貼殼、蛋清變稀,細菌(如沙門氏菌)繁殖速度會加快,即使外殼無破損,也可能已變質(變質雞蛋會有“臭腥味”,蛋黃散碎)。
科學建議:
雞蛋需冷藏存放(溫度0-4℃),且避免與洋蔥、大蒜等氣味重的食物同放(雞蛋會吸味);
新鮮雞蛋的保質期:冷藏條件下約1個月,常溫(20-25℃)下僅1-2周,建議“買新鮮的、吃當季的”,避免存放超過1個月。
誤區5:“感冒/發燒時不能吃雞蛋,會加重病情”
感冒、發燒時,人體需要更多蛋白質、維生素來修復細胞、增強免疫力,而雞蛋正是優質蛋白質的“便捷來源”,并不會加重病情。
過去有人認為“雞蛋是‘發物’”,但從現代醫學角度,除非對雞蛋過敏,否則感冒時吃雞蛋(如雞蛋羹、水煮蛋),能補充能量,幫助身體恢復。
科學建議:
感冒/發燒時可正常吃雞蛋,每天1個即可,烹飪方式以清淡為主(避免油炸);
若感冒伴隨嚴重消化不良(如嘔吐、腹瀉),可暫時減少雞蛋攝入,優先吃易消化的粥、爛面條,待消化功能恢復后再吃。
誤區6:“雞蛋和豆漿不能一起吃,會影響蛋白質吸收”
這是流傳多年的“飲食禁忌”,但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豆漿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確實會影響蛋白質吸收,但煮熟的豆漿(煮沸后再煮5-10分鐘)中,胰蛋白酶抑制劑已被完全破壞,不會再干擾雞蛋中蛋白質的消化;反而雞蛋和豆漿搭配(如豆漿+水煮蛋),能實現“植物蛋白+動物蛋白”的互補,讓氨基酸攝入更全面,營養更均衡。
科學建議:
雞蛋和豆漿可以放心一起吃,關鍵是“豆漿必須徹底煮熟”;
避免喝未煮熟的豆漿(可能引發惡心、嘔吐),也避免用生豆漿沖雞蛋(無法殺滅細菌和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