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聲景:武瑋音樂世界探微”學術研討會將于9月7日線上召開。
2025年9月7日14:30至17:30,由廣州·南湖南藝術家夏宮主辦的“潛入聲景:武瑋音樂世界探微”線上學術研討會即將隆重召開。本次活動由多位青年音樂學者聯合發起,旨在從交響樂、聲樂與表演唱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作曲家武瑋作品中的美學思維與藝術價值。
武瑋是中國當代少有的集詞、曲、唱、表演和演奏于一身的獨立藝術家。作為具有鮮明個人風格與哲學思考的跨界型音樂創作者,她早年系統學習舞蹈和表演,曾參與《紅樓夢》《基爾凱廓爾藥丸》等先鋒戲劇的演出,后專注音樂創作,先后出版《真核》《女唱師》《武瑋先生》等多張專輯,并創作了《武瑋第一交響曲》(又稱《日出地交響曲》)《武瑋第二交響曲》(頌交響曲)和《武瑋第三交響曲》(玉的獻辭交響曲)等大型交響樂作品。她的創作融合文學、戲劇、舞蹈與傳統儀式元素,既具現代先鋒技法氣息又不失傳統東方意蘊,在青年聽眾與專業領域均引起廣泛關注。
據悉,本次研討會將以“潛入聲景:武瑋音樂世界探微”為主題,邀請九位來自作曲、音樂學、音樂批評、語言學等多領域的海內外年輕學者,從武瑋近年來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音樂語言中的敘事結構、聲樂作品的傳統因素,以及她如何通過聲音構建跨越傳統與現代的美學對話。會議將通過騰訊會議(會議號:971-814-035)同步直播,觀眾也可通過掃描海報二維碼預約觀看。
武瑋的音樂往往呈現出一種詩性與靈性交織的特質。在她筆下,交響樂不再僅是音響的建筑,更成為可聆聽的史詩;而她的聲樂與表演唱作品,則常常打破傳統唱法與舞臺限制,將人聲與表演回歸為最原始而又最具實驗性的表達媒介。
研討會策劃人表示,武瑋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重新思考當代音樂本質與功能的機會,尤其在當代藝術跨越邊界的背景下,她的實踐為音樂與戲劇、文學,甚至傳統意象的融合提供了寶貴案例。此次學術交流不僅是對一位作曲家個體的討論,更是一次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路徑的集體審視。
武瑋近年來持續處于創作高產期,其作品陸續在海內外演出并發表,相關討論也見于小紅書、微信公眾號、豆瓣等公眾平臺。本次研討會將是首次集中從學術角度對其藝術體系進行梳理與發聲。
會議面向公眾開放線上參與,歡迎音樂愛好者、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這場關于音樂未來的對話。(有譜)
(本文來源:北青網。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對文章事實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或與本網聯系。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潛入聲景:武瑋音樂世界探微”學術研討會將于9月7日線上召開。
2025年9月7日14:30至17:30,由廣州·南湖南藝術家夏宮主辦的“潛入聲景:武瑋音樂世界探微”線上學術研討會即將隆重召開。本次活動由多位青年音樂學者聯合發起,旨在從交響樂、聲樂與表演唱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作曲家武瑋作品中的美學思維與藝術價值。
武瑋是中國當代少有的集詞、曲、唱、表演和演奏于一身的獨立藝術家。作為具有鮮明個人風格與哲學思考的跨界型音樂創作者,她早年系統學習舞蹈和表演,曾參與《紅樓夢》《基爾凱廓爾藥丸》等先鋒戲劇的演出,后專注音樂創作,先后出版《真核》《女唱師》《武瑋先生》等多張專輯,并創作了《武瑋第一交響曲》(又稱《日出地交響曲》)《武瑋第二交響曲》(頌交響曲)和《武瑋第三交響曲》(玉的獻辭交響曲)等大型交響樂作品。她的創作融合文學、戲劇、舞蹈與傳統儀式元素,既具現代先鋒技法氣息又不失傳統東方意蘊,在青年聽眾與專業領域均引起廣泛關注。
據悉,本次研討會將以“潛入聲景:武瑋音樂世界探微”為主題,邀請九位來自作曲、音樂學、音樂批評、語言學等多領域的海內外年輕學者,從武瑋近年來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音樂語言中的敘事結構、聲樂作品的傳統因素,以及她如何通過聲音構建跨越傳統與現代的美學對話。會議將通過騰訊會議(會議號:971-814-035)同步直播,觀眾也可通過掃描海報二維碼預約觀看。
武瑋的音樂往往呈現出一種詩性與靈性交織的特質。在她筆下,交響樂不再僅是音響的建筑,更成為可聆聽的史詩;而她的聲樂與表演唱作品,則常常打破傳統唱法與舞臺限制,將人聲與表演回歸為最原始而又最具實驗性的表達媒介。
研討會策劃人表示,武瑋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重新思考當代音樂本質與功能的機會,尤其在當代藝術跨越邊界的背景下,她的實踐為音樂與戲劇、文學,甚至傳統意象的融合提供了寶貴案例。此次學術交流不僅是對一位作曲家個體的討論,更是一次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路徑的集體審視。
武瑋近年來持續處于創作高產期,其作品陸續在海內外演出并發表,相關討論也見于小紅書、微信公眾號、豆瓣等公眾平臺。本次研討會將是首次集中從學術角度對其藝術體系進行梳理與發聲。
會議面向公眾開放線上參與,歡迎音樂愛好者、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這場關于音樂未來的對話。(有譜)
(本文來源:北青網。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對文章事實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或與本網聯系。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