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有朋)
- 你可以強調音樂,但粉絲買單的不止是音樂,還有偶像的情緒價值。歐美藝人普遍更坦然,他們把這種契約關系當生意做,而不是道德審判。蘇有朋的失誤,就是把“契約”變成了“嫌棄”。
1、一張VIP合影引發的風波
8月27日,蘇有朋官宣將開音樂會。VIP票不僅能聽歌,還自帶“1V10合影”環節。聽上去像一場音樂+影樓聯名的活動。問題來了——票少,粉絲們搶不到,于是有人提議:那普通票也能合影唄?
結果,8月29日清晨,蘇有朋怒發一文:“這是音樂會,不是合影會。我賣藝不賣身。不愛音樂的人別來了?!?/p>
這下炸了。娛樂圈的“賣藝不賣身”,放在這個語境里,聽著就像拿了把大錘子砸自己腳。粉絲們還沒合上影,先被一記“嫌棄”劈頭蓋臉。
2、火速滅火,算不算標準答案?
當天晚上,蘇有朋立刻發文致歉。態度誠懇,邏輯清晰:
初衷是想和老歌迷在生日當天搞一場近距離的livehouse,唱唱歌聊聊天。
沒想到粉絲焦點變成了合影,他一時心生落差,才用了“賣藝不賣身”的比喻。
措辭欠妥,真心道歉。
這份道歉,從速度到語氣,算是娛樂圈里“及時止損”的標準動作。沒有狡辯,沒有甩鍋,也沒有拿工作人員當擋箭牌。
對比一下某些明星的道歉——“如果有讓大家感到不適,那我很抱歉”,簡直是“道歉AI模板”,蘇有朋這次好歹是寫進了心情。
3、這次風波看起來“小題大做”?
其實,本質矛盾很簡單:
粉絲要的是合影,偶像要的是音樂。
合影,是粉絲的“社交貨幣”,在朋友圈和微博曬出來,就是一種參與證明;而音樂,是蘇有朋的“藝術尊嚴”,他希望大家不是來看一張臉,而是真心聽歌。
這對立,本身就像相親桌上——男方說“我圖你的人品”,女方說“我圖你的錢包”,誰也沒錯,只是期待錯位。
問題在于,蘇有朋的那句“賣藝不賣身”,就像在相親現場直接拍桌子:“我不是提款機!”瞬間讓氣氛冰冷,難怪粉絲覺得被冒犯。
4、歐美明星會怎么應對?
事實上,歐美巨星也天天跟粉絲撕扯。那么,他們會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呢?
1).泰勒·斯威夫特
她的VIP票里常常包含“Meet & Greet”,合影、簽名、閑聊,安排得明明白白。粉絲要社交貨幣,她就打包成服務賣給你。沒有一絲嫌棄,只有“生意就是生意”。
2).碧昂絲
她從來不搞隨便的粉絲合影,但會設計“沉浸式體驗票”——能在舞臺超近距離觀看,附加周邊禮包。她的潛臺詞是:你買的不是我這張臉,而是我的舞臺氣場。
3).Lady Gaga
曾被粉絲抱怨VIP票太貴,她干脆在演唱會結束后偷偷請幾十個粉絲 backstage free meet。結果新聞一出,大家都覺得她“超寵粉”。表面上損失門票收益,實際上贏了口碑和忠誠度。
對比之下,蘇有朋的問題在于:
他站在“藝術高地”,卻用一句帶刺的口頭禪往下扔。 他的意思可能是“我想被認真聽歌”,但表達成了“你們別只想合影”,粉絲聽著當然不爽。
5、危機公關啟示錄
這次風波,其實是一堂公關課??偨Y下來,有幾點可供參考:
1).比喻是公關的高危品
“賣藝不賣身”在茶館里說說,大家哈哈一笑,但在社交平臺,它就成了刺耳的標簽。公眾人物說話,別玩容易跑偏的比喻。歐美藝人很少用這種“帶灰色調”的句子,因為一旦斷章取義,沒得洗。
2).粉絲訴求=消費體驗
合影不是粉絲的貪婪,而是他們的“用戶價值”體現。歐美藝人習慣把這些需求打包成付費環節,明確標價,大家心照不宣。與其抗拒,不如設計一個“體驗產品”滿足他們。
3).道歉要快,但更要補動作
這次道歉,蘇有朋贏在“快”,但如果他能順手宣布:“雖然不能人人合影,但我會在現場多加一首大家點的老歌”,效果就更好了。歐美藝人常見套路就是——“補償動作”,讓粉絲覺得自己沒白吵。
4).偶像與粉絲關系,本質上是商業契約
你可以強調音樂,但粉絲買單的不止是音樂,還有偶像的情緒價值。歐美藝人普遍更坦然,他們把這種契約關系當生意做,而不是道德審判。蘇有朋的失誤,就是把“契約”變成了“嫌棄”。
6、少年偶像的后遺癥
別忘了,蘇有朋從“小虎隊”到“還珠格格”,幾十年人設是“清純乖乖虎”。這種形象,很容易讓粉絲覺得“他就該寵我”。
當他以一個中年歌手的姿態說“別只想要合影”,就像老師忽然對學生吼了一句:“別再要糖了!” 反差過大,自然引發不適。
歐美藝人因為職業周期長,粉絲早就接受他們的“生意化”。但在華語娛樂圈,粉絲和偶像關系總帶點“家長里短”的幻覺——
要么是“寵粉”,要么是“嫌粉”。
一旦偏離,就成了輿論漩渦。
7、明星如何既守尊嚴又寵粉?
學泰勒:合影產品化
想要合影,就付費買,不要夾帶情緒。讓需求歸需求,藝術歸藝術。
學碧昂絲:舞臺體驗化
不想被當成“拍照背景板”?那就用舞臺魅力掩蓋。讓粉絲覺得,合影根本沒舞臺值錢。
學Gaga:口碑事件化
偶爾給粉絲“彩蛋”,比如抽十個人后臺合影。成本低,口碑炸。
一句話:別把粉絲的訴求當道德問題,而是當商業產品。這樣既能守住藝術尊嚴,又能維持粉絲粘性。
8、娛樂圈的“賣藝”,歸根到底還是門生意
蘇有朋的這場風波,像一記小型的公關實驗。粉絲想要合影,偶像想要尊嚴,中間缺了一座橋。
歐美巨星早就明白:這橋不是靠吼出來的,而是靠設計出來的。合影、周邊、VIP票,都是橋的形態。
娛樂圈從來不缺音樂會,也不缺合影會,缺的只是讓雙方都體面的方案。
所以,蘇有朋的“賣藝不賣身”,本意是自尊,但落在粉絲耳朵里,就是“冷漠”。而真正高明的藝人,會把這句話悄悄藏在心里,然后笑著給出一份價目表。
畢竟,在娛樂工業里,沒有什么比“生意做得漂亮”更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