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濕氣”是影響人體健康的常見“邪氣”之一,多因飲食生冷油膩、長期處于潮濕環境、缺乏運動等因素導致。當體內濕氣積聚過多時,身體會通過多種信號發出預警,若能及時察覺并調理,可避免濕氣進一步加重引發健康問題。
1.舌苔厚膩、口腔黏膩
舌苔是中醫判斷體內濕氣的重要依據之一。正常舌苔薄白、濕潤,呈淡粉色;若體內濕氣重,舌苔會變得厚膩(像覆蓋了一層黏膩的“白霜”或“黃垢”),部分人舌苔邊緣還會出現“齒痕”(因舌體胖大被牙齒擠壓所致)。同時,口腔會頻繁出現黏膩感,總覺得“不清爽”,即使刷牙后也難以緩解,甚至伴隨輕微口苦、口臭,尤其晨起時癥狀更明顯。
2.身體沉重、乏力嗜睡
濕氣重的人常感覺“身體被灌了鉛”,即使沒有劇烈運動,也容易出現四肢沉重、腰酸背痛的情況,走路時像拖著重物,動作變得遲緩。此外,濕氣會影響氣血運行和脾胃功能,導致精力不足,白天頻繁犯困、嗜睡,甚至坐著、躺著都能快速入睡,但睡醒后仍覺得“沒精神”,大腦昏沉,難以集中注意力。
3.皮膚油膩、易長濕疹
體內濕氣無法正常排出時,會通過皮膚向外“滲透”,導致皮膚油脂分泌旺盛——即使剛洗臉、洗頭,很快又會變得油膩,尤其面部T區、頭皮出油明顯。同時,濕氣重還可能引發皮膚問題:比如四肢、軀干出現濕疹、蕁麻疹(瘙癢明顯,抓撓后易加重),或皮膚反復長痘痘(多集中在下巴、額頭,痘痘紅腫、有膿頭,且恢復緩慢),部分人還會出現皮膚暗沉、無光澤,像蒙了一層“灰”。
4.大便黏滯、不成形
濕氣會影響腸道功能,導致大便性狀改變。濕氣重的人排便時,常出現大便黏膩不成形(像溏泥一樣,無法成條狀),且容易粘在馬桶壁上,沖水時需要多次才能沖凈;部分人還會伴隨排便不暢、排便不盡感,即使每天排便,也總覺得“沒排干凈”。若長期如此,可能進一步加重腸道負擔,引發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
5.關節酸痛、怕冷畏寒
中醫有“濕邪重濁黏滯”的說法,濕氣侵入關節后,會阻礙氣血流通,導致關節出現酸痛、沉重感,尤其在陰雨天、潮濕環境中,疼痛會明顯加重,甚至影響活動;同時,濕氣重的人多伴隨“畏寒”癥狀——即使天氣不冷,也容易手腳冰涼,穿再多衣服也難以暖和,尤其腹部、腰部容易發涼,女性還可能出現痛經加重、經血中有血塊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