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部氣壯山河的史詩。2005年8月,25集電視劇《八路軍》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首次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浴血抗戰全過程。“拍攝《八路軍》,就是要用史詩般的筆調,全景式展現八路軍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抗戰史,熱情謳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時隔整整二十年,導演宋業明提起這部劇,仍有說不完的話。
全景式書寫抗戰史詩
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重點獻禮作品,《八路軍》從立項之初就承載著特殊使命。宋業明坦言,接到這個創作任務時,既感到無上光榮,也深知責任重大。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挑戰,他帶領團隊以“太行精神”為指引,開啟一段不平凡的創作歷程。
《八路軍》采用全景式的編年體結構,再現八路軍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紅軍改編,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完整歷程。該劇涵蓋了防御、相持、反攻三個階段的歷史時空,以八路軍總部為支撐點,折射出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及晉察冀根據地八年來的戰斗歷程。
“這部劇要以史詩般的筆調,全景式展示八路軍抗戰的歷史。”宋業明說。為了這個目標,劇組創造了中國電視劇制作的多個紀錄:動用兵力5萬人次,大型坦克、裝甲車上百輛,設置上萬個炸點,使戰爭場面恢宏壯觀。劇組在5個月內轉戰5省市,完成了25集電視劇的拍攝,這種制作強度在當時的電視圈極為罕見。
《八路軍》劇本創作歷經多次修改,凝聚了總編劇王朝柱、編劇孟冰和王元平的大量心血。正式拍攝時仍是邊改邊拍,不斷完善。這種創作上的精益求精,源于對歷史負責的藝術追求。
宋業明解釋說,《八路軍》涉及大量歷史事件,從七七事變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百團大戰到日軍投降,全劇要展現100多場大小戰役,并著力再現抗戰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讓觀眾深入了解八路軍抗戰的真實場面,創作團隊力求將山地游擊戰、平原游擊戰、麻雀戰、地道戰等經典戰術表現得淋漓盡致,每個場景都需要反復推敲,既要符合歷史真實,又要具備藝術感染力。
《八路軍》以大氣磅礴、氣壯山河的戰爭畫卷營造作品恢宏氣象的同時,還著力處理好特定時期錯綜復雜的歷史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抗日戰爭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與國民黨軍隊之間的關系,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官兵關系、敵我關系等,都在劇中得到充分展現,使作品具有凝重的歷史氣氛和人文底蘊,形成了獨特的史詩風格。“我們要讓觀眾能把各種復雜的關系看明白。”宋業明說。
抗戰群像鑄就民族魂
“劇中人物眾多,真實歷史人物近二百人。要做到每個人物有血有肉,具有鮮活性格,就必須抓住重點。”在人物塑造方面,宋業明有自己獨特的心得。朱德寬容大度,彭德懷倔強耿直,左權果斷干練,賀龍隨和親切……劇中每個歷史人物都要突出其性格特質。對國民黨將領的刻畫也力求真實:閻錫山以自我為中心,衛立煌既想與共產黨合作又心存防備,這些復雜性格得到細致表現。
在宋業明看來,《八路軍》以史為線,重在突出人物,“人物是詩,是作品的血脈,以史覓詩是我們二度創作的目的。”劇中不僅塑造了朱德、彭德懷、左權等八路軍將領,還首次在熒屏上展現了五臺山僧眾組成“和尚連”抗日等鮮為人知的故事。這種大小人物交相輝映的敘事結構,既保證了歷史厚重感,又增強了故事可看性,讓歷史敘事更加豐滿動人。對于這些情節,劇組都進行了大量史料考證。
劇中虛構了五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人物:文藝干事趙栓柱、兵工廠專家王鐵錘、僧人張黑白、農村姑娘馮玉蘭、歸國華僑劉茜茜。宋業明說,這些虛構角色代表著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通過他們的眼睛,觀眾能看到全民族抗戰的真實圖景。”
除了貫穿劇情的人物,《八路軍》還根據不同的戰斗、戰役,更為廣泛地展現可歌可泣的抗戰人物,比如忻口戰場上用大刀與敵人拼殺的郝夢齡軍長;太原保衛戰中堅守城池的傅作義將軍;長樂戰斗中忍著病痛不下火線、英勇犧牲的葉成煥團長;還有在反“掃蕩”中“寧死不降”的馬本齋母親……“他們就像一首首詩,交匯成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宋業明說,抗日戰爭正是因為有這些可歌可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兒女,才最終將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
“太行精神”的當代傳承
談到《八路軍》拍攝過程中的艱辛,宋業明感慨萬千。為拍好這部戲,劇組多次從北京大規模轉場到天津、山西、河北、湖北等地。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河北懷來的拍攝經歷。劇組在天漠、沙城、臥牛山一帶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頂著六七級大風拍攝。平均每天攝制時間達到14個小時,很多工作人員眼睛熬紅了,手凍腫了,有人發高燒仍堅守崗位。
“白天劇組頂著凜冽的西北風修建戰壕,搭建碉堡。晚上回到住處脫衣服時,褲衩、背心里全是沙子,但沒有一個人抱怨。”宋業明說,“因為大家都明白,我們拍的是八路軍,不能給八路軍丟臉。”
宋業明記得,朱德的扮演者王伍福作為全劇主要人物,戲份重,鏡頭多且多為特寫。在天寒地凍中拍攝反季節戲份時,為避免口鼻呼出白氣影響畫面真實性,演員不得不采取喝冰水、含冰塊的方法。“冰吃進去以后,馬上說話就沒有哈氣了,但那么冷的天嚼冰,他的牙都凍壞了。”電視劇拍攝期間,宋業明的愛人癌癥復發,他卻無法在身邊照料。“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耽誤整個拍攝。”現在回想起來,他仍然心懷愧疚。
拍攝《八路軍》,劇組上上下下用八路軍的精神激勵自己克服困難,他們的努力與付出恰恰與作品所要傳達的價值觀不謀而合——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得失微不足道。
如今,《八路軍》已成為抗戰題材影視創作的重要標桿。該劇獲得第23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第26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長篇電視劇一等獎。專家評價《八路軍》“填補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空白,具有豐富的歷史美學品格以及史詩氣魄的創新精神。”今年8月24日,作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展播活動劇目之一,電視劇《八路軍》在“重溫經典”頻道重播,帶領觀眾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浴血奮戰的全過程。
站在歷史的高度回望,宋業明認為《八路軍》不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鏡子。劇中每個角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太行精神”,那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真實再現了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所迸發出的精神力量。(北京日報記者 邱偉)
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部氣壯山河的史詩。2005年8月,25集電視劇《八路軍》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首次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浴血抗戰全過程。“拍攝《八路軍》,就是要用史詩般的筆調,全景式展現八路軍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抗戰史,熱情謳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時隔整整二十年,導演宋業明提起這部劇,仍有說不完的話。
全景式書寫抗戰史詩
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重點獻禮作品,《八路軍》從立項之初就承載著特殊使命。宋業明坦言,接到這個創作任務時,既感到無上光榮,也深知責任重大。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挑戰,他帶領團隊以“太行精神”為指引,開啟一段不平凡的創作歷程。
《八路軍》采用全景式的編年體結構,再現八路軍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紅軍改編,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完整歷程。該劇涵蓋了防御、相持、反攻三個階段的歷史時空,以八路軍總部為支撐點,折射出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及晉察冀根據地八年來的戰斗歷程。
“這部劇要以史詩般的筆調,全景式展示八路軍抗戰的歷史。”宋業明說。為了這個目標,劇組創造了中國電視劇制作的多個紀錄:動用兵力5萬人次,大型坦克、裝甲車上百輛,設置上萬個炸點,使戰爭場面恢宏壯觀。劇組在5個月內轉戰5省市,完成了25集電視劇的拍攝,這種制作強度在當時的電視圈極為罕見。
《八路軍》劇本創作歷經多次修改,凝聚了總編劇王朝柱、編劇孟冰和王元平的大量心血。正式拍攝時仍是邊改邊拍,不斷完善。這種創作上的精益求精,源于對歷史負責的藝術追求。
宋業明解釋說,《八路軍》涉及大量歷史事件,從七七事變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百團大戰到日軍投降,全劇要展現100多場大小戰役,并著力再現抗戰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讓觀眾深入了解八路軍抗戰的真實場面,創作團隊力求將山地游擊戰、平原游擊戰、麻雀戰、地道戰等經典戰術表現得淋漓盡致,每個場景都需要反復推敲,既要符合歷史真實,又要具備藝術感染力。
《八路軍》以大氣磅礴、氣壯山河的戰爭畫卷營造作品恢宏氣象的同時,還著力處理好特定時期錯綜復雜的歷史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抗日戰爭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與國民黨軍隊之間的關系,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官兵關系、敵我關系等,都在劇中得到充分展現,使作品具有凝重的歷史氣氛和人文底蘊,形成了獨特的史詩風格。“我們要讓觀眾能把各種復雜的關系看明白。”宋業明說。
抗戰群像鑄就民族魂
“劇中人物眾多,真實歷史人物近二百人。要做到每個人物有血有肉,具有鮮活性格,就必須抓住重點。”在人物塑造方面,宋業明有自己獨特的心得。朱德寬容大度,彭德懷倔強耿直,左權果斷干練,賀龍隨和親切……劇中每個歷史人物都要突出其性格特質。對國民黨將領的刻畫也力求真實:閻錫山以自我為中心,衛立煌既想與共產黨合作又心存防備,這些復雜性格得到細致表現。
在宋業明看來,《八路軍》以史為線,重在突出人物,“人物是詩,是作品的血脈,以史覓詩是我們二度創作的目的。”劇中不僅塑造了朱德、彭德懷、左權等八路軍將領,還首次在熒屏上展現了五臺山僧眾組成“和尚連”抗日等鮮為人知的故事。這種大小人物交相輝映的敘事結構,既保證了歷史厚重感,又增強了故事可看性,讓歷史敘事更加豐滿動人。對于這些情節,劇組都進行了大量史料考證。
劇中虛構了五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人物:文藝干事趙栓柱、兵工廠專家王鐵錘、僧人張黑白、農村姑娘馮玉蘭、歸國華僑劉茜茜。宋業明說,這些虛構角色代表著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通過他們的眼睛,觀眾能看到全民族抗戰的真實圖景。”
除了貫穿劇情的人物,《八路軍》還根據不同的戰斗、戰役,更為廣泛地展現可歌可泣的抗戰人物,比如忻口戰場上用大刀與敵人拼殺的郝夢齡軍長;太原保衛戰中堅守城池的傅作義將軍;長樂戰斗中忍著病痛不下火線、英勇犧牲的葉成煥團長;還有在反“掃蕩”中“寧死不降”的馬本齋母親……“他們就像一首首詩,交匯成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宋業明說,抗日戰爭正是因為有這些可歌可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兒女,才最終將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
“太行精神”的當代傳承
談到《八路軍》拍攝過程中的艱辛,宋業明感慨萬千。為拍好這部戲,劇組多次從北京大規模轉場到天津、山西、河北、湖北等地。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河北懷來的拍攝經歷。劇組在天漠、沙城、臥牛山一帶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頂著六七級大風拍攝。平均每天攝制時間達到14個小時,很多工作人員眼睛熬紅了,手凍腫了,有人發高燒仍堅守崗位。
“白天劇組頂著凜冽的西北風修建戰壕,搭建碉堡。晚上回到住處脫衣服時,褲衩、背心里全是沙子,但沒有一個人抱怨。”宋業明說,“因為大家都明白,我們拍的是八路軍,不能給八路軍丟臉。”
宋業明記得,朱德的扮演者王伍福作為全劇主要人物,戲份重,鏡頭多且多為特寫。在天寒地凍中拍攝反季節戲份時,為避免口鼻呼出白氣影響畫面真實性,演員不得不采取喝冰水、含冰塊的方法。“冰吃進去以后,馬上說話就沒有哈氣了,但那么冷的天嚼冰,他的牙都凍壞了。”電視劇拍攝期間,宋業明的愛人癌癥復發,他卻無法在身邊照料。“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耽誤整個拍攝。”現在回想起來,他仍然心懷愧疚。
拍攝《八路軍》,劇組上上下下用八路軍的精神激勵自己克服困難,他們的努力與付出恰恰與作品所要傳達的價值觀不謀而合——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得失微不足道。
如今,《八路軍》已成為抗戰題材影視創作的重要標桿。該劇獲得第23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第26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長篇電視劇一等獎。專家評價《八路軍》“填補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空白,具有豐富的歷史美學品格以及史詩氣魄的創新精神。”今年8月24日,作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展播活動劇目之一,電視劇《八路軍》在“重溫經典”頻道重播,帶領觀眾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浴血奮戰的全過程。
站在歷史的高度回望,宋業明認為《八路軍》不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鏡子。劇中每個角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太行精神”,那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真實再現了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所迸發出的精神力量。(北京日報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