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素D是維持人體鈣磷代謝、骨骼發育及免疫功能的關鍵營養素,但人體自身合成(需陽光照射皮膚)和食物攝入(天然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極少)往往不足,因此需要額外補充。不過,維生素D的補充并非“一補到底”,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補充需求、時長和劑量均有差異,需結合生長發育特點和喂養情況科學調整。以下按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及青春期分類說明,同時明確“特殊情況”的補充原則。
一、0-3歲嬰幼兒:核心補充期,需持續到2歲,部分需延長至3歲
嬰幼兒期是骨骼發育的黃金階段,且戶外活動少、皮膚嬌嫩(需避免暴曬),自身合成維生素D能力弱,是補充的“重點人群”,具體分階段:
1.0-1歲(嬰兒期):出生后即啟動,每日400IU
補充起始時間:
足月新生兒:出生后15天內開始補充,每天400國際單位(IU);
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后1周內即需補充,前3個月每天800IU,3個月后降至每天400IU(早產兒骨骼發育更快,對維生素D需求更高)。
補充方式:
以“維生素D滴劑”為主(方便控制劑量,避免與奶液混合導致劑量流失),無需額外補充鈣劑(母乳、配方奶中鈣含量充足,維生素D的核心作用是促進鈣吸收)。
能否停補:
除非每天能保證2小時以上“暴露皮膚的戶外活動”(如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后,暴露面部、手臂),且持續1個月以上,可在醫生評估后短期減量,但多數嬰兒因戶外活動受限(如冬季、霧霾天),建議全年堅持補充。
2.1-2歲(幼兒期):延續400IU/天,結合飲食與運動調整
補充劑量:仍以每天400IU為主,若孩子已能自主進食,可通過少量食物輔助補充(如每周吃1-2次深海魚,如三文魚、鱈魚,或喝強化維生素D的牛奶),但食物攝入不穩定,不能替代補充劑。
補充時長:至少補充到2歲,若2歲時仍存在“戶外活動少(每天<1小時)、挑食(不愛吃蛋奶/魚類)、生長發育偏慢”等情況,可延長至3歲。
二、3-6歲學齡前期:按需補充,優先“飲食+運動”,不足再補
3歲后孩子戶外活動增加(如幼兒園戶外活動、玩耍),自身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增強,補充可從“強制”轉為“按需”:
優先通過生活方式滿足:
每天保證1-2小時戶外活動(如跑步、曬太陽),飲食中搭配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每周2次深海魚、每天1杯強化維生素D牛奶、1個雞蛋),若能長期堅持,可暫停補充劑。
需額外補充的情況:
冬季/陰雨天氣:戶外活動不足1小時,持續1個月以上;
挑食偏食:完全不吃魚、蛋、奶,或有乳糖不耐受(無法喝強化奶);
生長發育快:身高體重增長明顯高于同齡兒童,對鈣需求增加,需維生素D輔助吸收。
補充劑量:若需補充,每天400IU即可,無需過量(過量可能導致維生素D中毒,出現高鈣血癥)。
三、6歲以上(學齡期+青春期):多數無需常規補,特殊情況例外
6歲后孩子學業壓力增加,但戶外活動仍有保障,且飲食結構更豐富,多數無需長期補充維生素D,僅以下情況需干預:
1.學齡期(6-12歲):
若存在“長期室內學習(如備戰考試、寒暑假宅家)、挑食(素食、不吃深海魚)、患有慢性疾病(如哮喘,長期用激素影響鈣代謝)”,可每年冬季(11月-次年3月)補充,每天400IU,春季后停補。
2.青春期(13-18歲):
青春期是骨骼發育“第二次高峰”,對鈣和維生素D的需求驟增(男孩每天需鈣1200mg,女孩1000mg),若存在“久坐不運動(如沉迷電子產品)、節食減肥(女孩常見)、挑食”,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每天400-600IU,避免因維生素D不足影響骨骼發育(增加成年后骨質疏松風險)。
四、關鍵提醒:3個補充誤區需避開
“補到2歲就一定能停”:
2歲只是“基礎補充期”,若孩子戶外活動少、飲食差,停補后可能出現維生素D缺乏(表現為夜間盜汗、腿抽筋、生長緩慢),建議停補前先咨詢兒科醫生,必要時做“維生素D水平檢測”(抽血查25-羥維生素D,正常范圍30-100ng/ml)。
“劑量越高越好”: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過量會在體內蓄積,長期每天補充>2000IU可能導致中毒(癥狀:惡心、嘔吐、便秘、高鈣尿癥),兒童每日安全上限為1000IU(0-6歲)、2000IU(7歲以上),切勿盲目加量。
“靠曬太陽就能完全滿足”:
曬太陽合成維生素D受季節(冬季紫外線弱,幾乎無法合成)、地域(北方地區>北緯35°,冬季無有效紫外線)、膚色(膚色深的孩子合成效率低)、防曬措施(涂防曬霜會阻斷90%以上紫外線)影響,不能作為唯一來源,需結合飲食和補充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