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琛
2025年8月,當數(shù)萬名付費聽眾發(fā)現(xiàn)他們訂閱的播客《八分半》從所有中國內地平臺徹底消失時,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梁文道在一個多月前節(jié)目里的一句感慨。
那期節(jié)目本是懷念已故香江才子蔡瀾,在追憶一個逝去的時代時,他提到了金庸,說這位武俠小說宗師當年撰寫的報章社論,其言辭之尖銳,若放到今天,恐怕已是另一種性質。
他說,那是:
能坐牢的言論。
這句冷靜的評判,在幾周后以一種極端諷刺的方式,成為了回旋到他自己身上的讖言。
這檔年收入或可達1500萬人民幣的頭部文化播客,連同其過往所有內容和社交痕跡,被干凈利落地全面清理。
風暴的起點,據(jù)多家媒體指認,正是7月2日那期節(jié)目。
梁文道,這位在內地被聽眾溫和地稱為“道長”的香港文化人,在節(jié)目中不僅追憶了往昔,也提及了已停刊的《蘋果日報》,以及那位英文名為Jimmy的創(chuàng)始人。
然后,他談到了金庸。
在一個小時的音頻里,那句關于“坐牢言論”的評述,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
但這個瞬間,最終被無限放大,直至吞噬了整個節(jié)目。
7月下旬,中國最大的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率先動手,將《八分半》全數(shù)下架。
當時,梁文道的回應,還顯得頗為鎮(zhèn)定。
他解釋說,這不過是內地常見的短期禁言,他和團隊正好可以:
趁機休息15天。
聽眾們也愿意相信這只是虛驚一場。節(jié)目制作方在當時唯一幸存的“小宇宙”平臺上公告稱,內容將進行“調整”,暫停更新兩周。一切看起來,都像是一場可以挽回的例行審查。
但15天后,預想中的回歸沒有發(fā)生。取而代之的,是更徹底的封禁。
8月20日左右,最后的陣地“小宇宙”也將《八分半》頁面移除。平臺的最后一則通知,將這場涉及數(shù)萬付費用戶、牽動輿論的風波歸結為:
技術原因。
清理是全方位的。不僅付費的《八分半》消失了,就連梁文道多年前已完結的免費節(jié)目《八分》,也被一并抹除。他在小紅書、嗶哩嗶哩的賬號,頁面最終顯示:
該帳號已被封禁。
在事情走向終局前,梁文道本人似乎已有所預感。有聽眾復盤了他最后幾期節(jié)目,發(fā)現(xiàn)他曾意有所指地提醒聽眾:
不要在當下做有太大影響的事,影響大了就不妙了。
他似乎在親身驗證自己的觀察:
在一個不斷收縮的空間里,任何試圖描述這種“收縮”本身的行為,都必然會加速自身的消失。
他拿著一把尺子去丈量房間的邊界,最終,他本人被當作了房間里一件多余的家具,被清了出去。
當一個溫和的評論者,僅僅因為描述了何為“尖銳”,就被判定為“尖銳”本身,這背后是一種不容置辯的邏輯:
不允許有“評論者”,只允許有觀眾和掌聲。
人們總以為,溫和是一種可以在刀鋒下幸存的姿態(tài)。
他們精心修剪自己的言辭,剔除所有可能的風險,試圖在紅線之內,開辟出一塊安全的、可以相濡以沫的“同溫層”。
這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但它錯把縫隙當成了領地,錯把韁繩的長度當成了自由的疆域,錯把權力的打盹當成了溫和的尚方寶劍,錯把紅線的模糊當成了幸存的勇氣,錯把沉默的大多數(shù)當成彼此認同的同溫層。
事實證明,當壓路機駛過時,它并不會因為你腳下的那片草地長得比較溫順,就特意繞開。
它在意的,從來不是草的姿態(tài),而是地面本身必須平坦。
于是,那句關于金庸社論的感慨,最終成了一則現(xiàn)代寓言。寓言的核心不是“什么話會讓你坐牢”,而是“討論什么話會讓你坐牢”這件事本身,已然是一種罪名。
李宇琛(立于塵)
寫于2025年8月24日
本文已開啟快捷轉載,歡迎轉載至您的公眾號
存檔防刪,接力傳播
愿意借我公眾號助我發(fā)文的朋友,請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