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活躍于圈層群體的“通訊錄英雄”,似乎正在一個接一個地走向主流。
繼那藝娜引爆暑期巡演,創下“3天連開3場”、“售如罄、賺如錢”的草根奇跡后,上周,三夢奇緣的首場“唱聊會”于成都正式開唱。129元的全價票、229元的VIP票,直至最高價位的666元抖音合拍票,并不便宜的四檔票價設置,昭示著對標“通訊錄頂流”那藝娜的野心。
或許你沒聽過三夢奇緣的歌,但一定被“有點像楊冪”這個梗刷過屏。和那藝娜的走紅軌跡如出一轍,她先是被彩虹群體發掘,經過玩梗、解構、二次創作的層層發酵,最終成功破圈。這種獨特的造星模式,讓她們成為彩虹群體口中“一手調教出來的英雄”。
這樣的場景正在全球同步發生。關注音樂市場的朋友可能發現了,近年來,由彩虹群體推動的亞文化,正在完成從小眾到主流的轉身,其不僅是演出市場最忠實的消費者,更成為流行趨勢的定義者。
悄然入侵主流的彩虹文化
近年來在音樂領域,無論是臺前還是幕后,似乎總少不了彩虹群體的身影。很多人只聽過《愛如火》的魔性旋律,卻不知道這首歌的幕后推手,其實是熱衷于“造梗”的通訊錄群體。
2022 年,那藝娜以“大中國娜娜”的身份回歸抖音。彼時的她雖然已經發行《愛如火》,但并未引起太大波瀾。直到一群愛“看樂子”的通訊錄涌入她的直播間,在他們的“挑撥離間”下,那藝娜與三夢奇緣、萬邦萬人迷展開了一場“史詩級”的連麥大戰。
這場長達20分鐘的對罵,不僅催生了大量直播切片和二創內容,讓三位網紅走上“通訊錄英雄”的另類星途,更意外帶火了《愛如火》,為那藝娜積累了成為“頂流”的關鍵流量。
如今,《愛如火》有多火已無需過多贅述。今年6月,那藝娜與林俊杰、蔡依林一同登上《V》封面,“Diva級別”的待遇,讓這場草根逆襲的傳奇達到巔峰。
彩虹群體的“造梗”功力不僅限于網紅,就連公認的“Gay Icon”蔡依林也不能幸免。
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由彩虹群體創造的“淋文化”就曾風靡全網。當時,蔡依林的藍衣造型被瘋狂惡搞,催生出大量表情包和充滿“惡趣味”的“淋語”,“厚”、“惹”、“嚕”等圈內用語順勢出圈,最終演變為全民通用的網絡流行語。
2014年,《南都娛樂周刊》專訪蔡依林時,還曾特意請她用“淋語”向讀者問好。直到2018年,蔡依林在《怪美的》MV中重現當年被惡搞的造型,這場持續多年的“淋文化”才逐漸淡出主流視野。
當然,彩虹群體對主流樂壇的影響遠不止“造梗”。憑借群體龐大的聽眾規模、極高的粉絲黏性,以及對音樂市場的高度關注,這個群體已經成為主流歌手不可或缺的核心受眾。
比如在國內,除蔡依林外,王菲、張惠妹、蕭亞軒、孫燕姿、張韶涵、王心凌、黃綺珊等天后級歌手都被視為“Gay Icon”;而在國外,Britney Spears、Chrisitna Aguilera、Beyoncé、Lady Gaga、Katy Perry、Taylor Swift等幾乎所有頂級Diva身上都帶有“Gay Icon”的標簽。
2018年,Lady Gaga出席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發布會,在談及自己的演藝生涯時,她將自己的成功歸功于彩虹群體:“我常開玩笑說,每個成功女歌手背后都有一個gay蜜。但事實是,沒有彩虹群體的支持,我絕不可能走到今天,是他們教會了我愛、接納與勇氣。”
事實上,彩虹群體在音樂領域中的活躍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從歷史來看,LGBTQ歌手進入主流視野已有數十年歷史,但近年來,他們獲得的關注度遠超以往。在歐美樂壇,從Freddie Mercury到Elton John,從Frank Ocean到Sam Smith,從Billie Eilish到Chappell Roan,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選擇公開自己的LGBTQ身份,以多元視角進行音樂創作,并取得主流成功。
去年,Chappell Roan不僅實現現象級爆紅,更憑借帶有鮮明LGBTQ特質的音樂,拿下今年格萊美最佳新人獎。
在這個層面上說,彩虹群體正在悄然入侵主流市場。一方面被主流音樂文化逐漸認可,另一方面成為主流歌手,尤其是女歌手必爭的沃土。
“得通訊錄者得天下”,正在成為音樂產業的新鐵律。
Gay Icon,不好當
所謂Gay Icon,指的是流行文化中深受彩虹群體追捧的偶像,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對于Gay Icon,彩虹群體往往會展現出遠超普通粉絲的狂熱崇拜,甚至將其視為精神偶像和行為楷模。
很多人將這種現象歸結于女性藝人對彩虹群體的聲援,但實際上,這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娛樂產業,女性藝人長期遭受不平等對待,對于外貌的標準往往凌駕于才華之上,這種被邊緣化的處境與彩虹群體在社會中的境遇高度相似。千禧年后,隨著女權運動的推進,以及LGBTQ平權運動的蓬勃發展,全球樂壇逐漸打破“玉女偶像”的單一審美標準,轉而推崇更具反叛精神的形象。
那些敢于挑戰世俗、打破常規,甚至因此承受爭議的女歌手,正是憑借這樣的姿態,收獲了彩虹群體的強烈認可。
更本質的原因在于,她們身上兼具美麗、強大與脆弱的復雜特質,恰好成為彩虹群體理想自我的完美投射。
在這個層面上說,想成為Gay Icon,“為彩虹群體發聲”更多是“錦上添花”,而非必備條件。相較之下,藝術創作、個人風格與獨特個性,才是塑造這一文化符號的核心要素。
其中,作品質量是重中之重。今年6月,Lady Gaga的單曲《Born This Way》被Billboard評為史上最偉大的100首LGBTQ歌曲榜首。這首21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彩虹贊歌,以抗爭姿態表達出對邊緣群體的人文關懷,奠定了Lady Gaga作為“Gay Icon”的標桿地位;
去年,Charli XCX的專輯《Brat》在Metacritic收獲95的高分。其憑借年輕而反叛的精神內核迅速突破音樂邊界,不僅被彩虹群體視為“流行圣經”,更成為了一種流行現象。
藝術風格也是關鍵因素。對于彩虹群體來說,越詭譎怪誕、特立獨行、離經叛道的藝術風格越具吸引力。其中,Kate Bush作為80年代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前衛搖滾歌手,兼具神經質般的表現力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即便如今已經淡出公眾視野,這種“無可取代”的風格依然在為她吸引大量彩虹群體的擁躉。
而Lana Del Rey、Grimes、FKA twigs、Rina Sawayama、Allie X、Caroline Polachek等走另類音樂路線的“神婆”,也憑借夸張的造型、獨特的曲風,以及鮮明的藝術人格受到彩虹群體的關注,從而建立起極其忠實的粉絲基礎。
最后是個性與精神內核。典型例子如王菲,其低調疏離、驕傲自持,既渴望情感又保持強烈邊界感的特質,與彩虹群體產生共鳴;
而那藝娜作為歌手雖并無可取之處,但她從農村婦女一步步打拼,最終逆襲出圈的經歷,展現出無畏的拼搏精神。她曾在采訪中坦然回應網友調侃:“能給你們解壓,讓你們開心,這場演出就成功了。”這種直面非議的豁達態度,或許正是“通訊錄英雄”受到彩虹群體追捧的核心原因。
在這個層面上說,雖然女歌手具備成為“Gay Icon”的潛質,但也不是“想當就能當”。
結語
不過,將彩虹群體視為單一審美標準,其實是一種“簡化”。同樣,將某某“Gay Icon”標簽化為“通訊錄歌手”,實際上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在這個由多元個體組成的群體內部,對偶像的偏好既呈現出多樣性,又隨著時代變遷而持續演變。從傳統天后到前衛藝術家,從地下偶像到主流巨星,彩虹群體正通過不斷豐富的審美譜系,重新定義“Gay Icon”的文化內涵。
需要強調的是,當下主流娛樂產業對彩虹群體的隱形歧視依然存在,這一現象在演員領域尤為突出。Matt Bomer曾因性取向問題與“超人”失之交臂;Ellen Page在變性后,更是直接從“當紅小花”淪落到幾乎無戲可拍。即便在相對包容的音樂領域,過度親近彩虹群體也可能帶來反噬,不僅會面臨主流聽眾流失的風險,更可能陷入市場定位的困境。
典型例子如Lady Gaga,雖然《Born This Way》為她贏得了大量彩虹群體的忠實擁躉,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大眾市場的冷遇,直接導致其后續專輯商業表現不佳。這種微妙的平衡關系,折射出娛樂產業在多元包容表象下依然存在的結構性偏見。
但令人欣慰的是,當主流市場開始認真對待這種影響力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種亞文化的崛起,更是一種新型文化生產機制的誕生。在這里,邊緣與中心的界限變得模糊,小眾趣味與大眾審美相互滲透。
或許,這正是當代流行文化最具革命性的轉變,不再是由上而下的單向輸出,而是在多元共生的生態中,持續迸發的文化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