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機場,林高遠一身黑衣,拎著包,看起來像剛打完工地夜班的年輕人。鏡頭一轉,球迷們恨不得給他P上個金框墨鏡,說他自帶專屬濾鏡。
他確實低調,如果不是那身國家隊制服,幾乎和路人甲混成一團。這次飛瑞典對他來說并不輕松,積分掉得比發際線還快,世界排名一夜回檔,機會少得像深夜外賣的最后一單。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圣誕老人,只能硬著頭皮自己扛。
很多人說林高遠“氣質佛系”,但其實他在場下非常不服輸。去年積分清零,排名滑坡,外人只看到他笑著自黑“死磕型選手”,卻不知道他在訓練館里加練到深夜,汗流浹背,放下球拍還在琢磨技術細節。偶爾比賽輸了,裝作沒事,轉身一個人溜到樓道里刷手機看球迷評論,嘴角抽了抽,估計吐槽比獲獎感言還長。
他和樊振東、王楚欽這些老同事,臺上打得你死我活,臺下也就微信互懟兩句。這支國家隊誰不卷?不是你把我卷走,就是我把你頂下。國乒的主力席位比春運火車票還難搶。
高遠的技術風格很有個性,反手快撕、正手暴沖,在國際賽場上讓歐洲大個子頭疼。2023年亞錦賽,他還打出過11:0,對手臉都綠了。但競技體育終究是數據說話,一周后世界排名榜單一出,又有人開始質疑他的突破。
林高遠的粉絲群體和馬龍、樊振東的畫風不太一樣。他們不怎么搞應援,也不指望偶像直播帶貨,反而成天琢磨他的戰術板,看他失誤率、對手得分點、體能消耗等,有時候整理得比央視解說還詳細。網上有個“林高遠數據組”,每次比賽后都能發出兩頁分析報告,熱情堪比高考志愿填報現場。有一次他最后一分輸掉,評論區直接炸了,“高遠快點醒醒,下一場別再玩心跳!”
觀眾的放大鏡有時比對手的發球更讓人抓狂。心理層面,這孩子也真挺能扛。輸了球,場上表情沒變化,轉身回酒店房間,估計手機一摔,表情包甩出去十幾張。采訪時的冷靜都是裝的,心里其實亂成一鍋粥,誰不想一場贏個痛快?
有記者問過他壓力大不大,他說:“沒壓力?你試試每天身后都是全國冠軍。”懂球的人都知道,國乒的生態容不下慢慢來。每年冒出來的新人,誰不是帶著“干掉前輩”的氣勢來的?卷到最后,誰還敢松懈?
拿林高遠和張繼科、馬龍對比有點像拿路邊的老餐廳和米其林三星做橫評。每個人的路數都不一樣。張繼科巔峰時也被唱衰過,結果一場大滿貫直接把牌桌掀了。林高遠會不會來個“逆轉劇本”?沒準,真要等他哪天心態爆發,直接一輪帶走全場。就像當年張本智和剛冒頭那會,全國網友都在喊“別讓他小看中國隊”,結果高遠一局11:0,直接讓全球彈幕都消停了。
其實高遠的打法這些年一直在變。以前追求正手暴力,現在反手細膩,打法更均衡。最近教練組為他單開小灶,體能、心理、技術輪番上陣,他決勝局勝率確實提升不少。可惜,外人眼里進步再多,也沒冠軍獎杯看得實在。你要說他生在別的隊,早就是一哥。偏偏在國乒,卷到最后,喘口氣都怕被人說“養老”。
林高遠的“人設”其實蠻真實的。機場、訓練館、食堂、酒店——哪兒都有他的身影。球迷圈子里,還有人專門整理他的機場穿搭,什么“行走的衣架子”,其實本質上還是個年輕人,二十多歲,奪冠夢沒熄過,哪怕排名掉到底也沒松口氣。偶爾機場被拍到發呆,網友調侃“怕不是在琢磨明天早餐吃啥”,這種接地氣,比那些假裝完美的形象討喜多了。
說到輿論,真有點魔幻現實主義。輸了球,彈幕“高遠退役建議”刷屏,贏了球,“高遠牛X”秒變熱搜。網友有時候就像放大鏡,專盯別人家的芝麻,自己家西瓜掉地都懶得扶。娛樂圈也有這毛病,想想當年易建聯被黑的那些年,后來NBA一打爆,立馬全網變粉絲。
林高遠的故事比什么冠軍獎杯都耐看。他不裝,也不躲。每次跌倒都爬起來,哪怕沒人鼓掌也不認慫。這樣的人在國乒是絕對的稀缺物種。別看現在機會少,積分掉,隊友一個個殺紅眼。可只要球還在轉場,他就不會“自動退出”。這股勁兒,是不是有點像我們自己?誰還沒有過排名滑坡、快被淘汰的時刻?還能拼的,誰會甘心直接收工?
瑞典的比賽結果現在還沒落定,彈幕和評論區早已吵成一鍋粥。有人說高遠要轉型,有人等著他爆發,也有人冷嘲熱諷。故事沒完,球還在臺面上。你覺得林高遠這次能不能翻車?還是再來一場“絕地反殺”?評論區等你下場,不服就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