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永不過時。
矢野浩二在日本默默跑龍套8年,未能獲得主角機會,來到中國后,他憑借抗日劇中日本軍官的角色迅速走紅,還娶了中國妻子,女兒的戶口也落在中國。
然而,因幾句爭議言論,被批“吃中國飯砸中國鍋”,如今的矢野浩二,究竟過得如何?
“鬼子專業戶”
2000年初的中國熒屏,抗日題材電視劇如雨后春筍。
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成為影視創作的富礦,而在這片“戰場”上,一個日本面孔頻繁出現——矢野浩二。
他不是第一個來中國發展的日本演員,卻是最“成功”的一個。
說“成功”,不是因為他拿了大獎,而是因為他演了超過100部抗戰劇中的日本軍官,從《走向共和》到《記憶的證明》,從《中國兄弟連》到《生死線》,他幾乎成了“日本鬼子”的代名詞。
有人調侃:“抗戰劇沒他,都不完整。”可這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掙扎。
剛來中國時,矢野浩二只會說“你好”“謝謝”,為了演戲,他一個字一個字背臺詞,靠手勢和表情完成表演。
他曾回憶:“導演說‘兇一點’,我就瞪眼、拍桌子,演完自己都嚇一跳。”
但正是這種“真實感”,讓他脫穎而出。
他不演臉譜化的壞人,而是試圖理解角色:為什么一個普通人會變成戰爭機器?
他在《記憶的證明》中飾演的日本戰俘,眼神中充滿悔恨與迷茫,讓許多觀眾第一次看到“鬼子”也有眼淚。
可問題也正出在這里——演得太真,觀眾便忘了他是演員。
有人在街上沖他喊“鬼子”,有觀眾寫信罵他“漢奸”,甚至有劇組臨時換角,只因“不想用日本人演日本人”。
他曾苦笑:“我演的是歷史,不是立場。”
辱華言論
2008年,矢野浩二加入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憑借著幽默搞笑的主持風格和流利的中文,迅速獲得了觀眾的喜愛。
可惜好景不長,2009年他在節目中不小心說了一句“順我者死,逆我者亡”,這一句話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軍旅歌唱家劉斌當場指責他,并讓現場氣氛變得十分尷尬。
矢野浩二的這番話,無論怎么看,都是對歷史的輕視,尤其是在中日兩國積怨已久的背景下,他的言論無疑是火上澆油。
官方回應說他是口誤,并希望大家不要過于糾結,而矢野浩二也迅速在博客上道歉,表示自己向往和平。
可是,矢野浩二畢竟是外籍人士,中國人對日本的歷史痛苦并不是一兩句道歉能夠撫平的,這件事讓他最終只能離開《天天向上》。
然而,矢野浩二似乎并沒有從這次教訓中吸取足夠的教訓。
2017年,他在另一檔節目中因為養狗的問題再次引發爭議。
當他提到一些中國人養狗的做法時,不小心說了句“中國人不配養狗”,再一次激起了中國網友的憤怒。
雖然他解釋稱這些話是節目組剪輯導致誤解,但言之不當的影響已經不可挽回。
網絡上的怒潮洶涌而來,矢野浩二被指責“吃中國飯,砸中國碗”,甚至有人要求他滾出中國。
此后,矢野浩二又表示,自己并無惡意,只是說得太沖,言辭不當。
與此同時,也有網友為他辯護,認為問題出在個別人的素質,而非某個國家的整體行為。
但事情并沒有結束,隨著日本排污事件的爆發,越來越多的中國網友希望矢野浩二能夠站出來批評日本,結果他始終沒有表態。
這種“裝聾作啞”的做法,令很多人覺得他偏向了日本。
在日本是“叛徒”,在中國是“外人”
矢野浩二的困境,遠不止于角色認同,更大的挑戰,來自他作為“跨國人”的身份撕裂。
在中國,他努力融入:學中文、吃火鍋、過春節。
2008年汶川地震,他第一時間捐款,并公開表示:“這是我第二個祖國。”
更讓他心寒的是,日本媒體稱他為“親中派”“賣國賊”,甚至有節目公開討論“矢野浩二是不是背叛了日本”。
他的母親在日本被鄰居冷眼相待,只因“兒子在中國替中國人說話”。
而在國內,盡管他娶了中國妻子、生了女兒,依然有人質疑:“他再親華,骨子里還是日本人。”
他曾想加入中國國籍,但最終放棄:“我不想放棄日本國籍,也不想讓女兒失去任何一種身份。”
他成了一個“兩邊都不完全接納”的人。
就像他在一次采訪中所說:“我像一座橋,可橋本身沒有家。”
2010年,矢野浩二與一位中國女性結婚,次年生下女兒“心月”。
這個小生命的到來,讓他的身份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他給女兒取中文名,送她上中國幼兒園,教她說的第一句完整句子是:“我是中國人。”
這句話,瞬間引爆網絡。
支持者說:“他真心愛中國,連女兒都當中國人養。”
反對者卻怒斥:“他是日本人,憑什么讓女兒否認自己的血統?這是文化背叛!”
更有人翻出舊賬:“他演了那么多鬼子,現在又讓女兒認中國,是不是在洗白?”
面對質疑,矢野浩二解釋:“我說‘我是中國人’,是希望她在中國生活得更順利。
我不否認她是中日混血,但她的成長環境在中國,她應該認同這里。”
可問題在于:身份認同,是環境決定的嗎?還是血緣決定的?
他試圖用父愛化解文化沖突,卻無意中觸碰了民族情感最敏感的神經。
一個日本父親,讓女兒宣稱“我是中國人”,在有些人看來,是融合的象征;在另一些人眼中,卻是對歷史的輕慢。
結語
如今,矢野浩二顯然對中日之間的裂痕有了更深的認識。
雖然他依舊在中日兩國間徘徊,但他不再專門挑“鬼子”類角色,而是嘗試多元發展。
而在中國,曾經的粉絲熱情已經不再,似乎大家對他的寬容已經達到了極限。
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深刻烙印,無法抹去的痛,依舊在左右著每個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