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龍說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到的 用生命在演戲。當導演問朱一龍是否知道上去后很可能下不來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知道,但值得!”這句話體現了中國演員職業信仰的震撼力量。從《峰爆》到《東極島》,朱一龍用近乎自毀的方式展示了演員這個職業遠比想象中更瘋狂。
為了完美詮釋《東極島》中的漁民阿赑角色,朱一龍提前在東極島駐扎了三個月,進行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變形記”。每天五點跟著漁民出海,手掌被麻繩磨出血泡就纏上紗布繼續練;為練就漁民特有的“麒麟臂”,他刻意讓左右手負荷不同重量,三個月下來兩條胳膊粗細分明。最瘋狂的是,他將體脂率從20%降至驚人的9.5%,終于在自己身上第一次看見了腹肌的輪廓。
造型師提議使用假發時,朱一龍堅決拒絕,硬是蓄起了油膩打結的長發。這份執著連導演管虎都驚嘆:“這哪是朱一龍,分明是從老照片里走出來的漁民。”
《東極島》中最震撼的水下場景,是朱一龍在無氧氣裝備的情況下完成的。經過專業訓練后,他能在水下閉氣長達4分半鐘完成鏡頭拍攝。吳磊曾在采訪中提到:“看著朱一龍在水下堅持那么久,我們都捏著一把汗。”這不是普通的表演,而是一場與生命極限的對話。當被問及為什么要如此拼命時,朱一龍只是簡單地說:“我想讓觀眾相信,這就是漁民真實的生活。”
朱一龍的職業信仰早在拍攝《峰爆》時就已顯露無遺。徒手攀巖、瀑布訓練、溶洞倒掛……每一個危險動作他都堅持親自完成。他說:“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假的東西再精致也打動不了人。”
在這個充斥著替身、綠幕和特效的時代,朱一龍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路。他用身體丈量角色的深度,用生命體驗角色的溫度。正如他所言:“演戲不是模仿生活,而是要成為那個人。”
當《東極島》票房突破120億,當觀眾為銀幕上的漁民阿赑潸然淚下時,我們終于明白:真正的演員從不演戲,他們只是在燃燒自己。朱一龍用近乎自毀的方式告訴我們:藝術從不是安全的游戲,而是需要用生命去敬畏的信仰。在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還有人愿意為角色“獻祭”自己,這或許就是中國電影最珍貴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