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守真——石樸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展出石樸百余幅精品力作,集中呈現了他數十年深耕傳統筆墨、融現代審美于創作的藝術。
石樸,1950年出生于陜西岐山,是當代中國杰出的畫家,擅長山水、書法,同時在太極拳領域也頗有造詣。他自幼熱愛繪畫,天資聰穎且領悟力強,自上世紀60年代起便筆耕不輟,以書畫為寄托。其山水畫,遇羅銘而啟蒙,讀秋園而悟道,遠取法宋元明清明賢,近取法黃賓虹、黃秋園、陳子莊等名家,博采古今,沿著純正的“中國畫脈”不斷精進。此次展覽為石樸首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由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程征、尚輝擔任學術主持,張思遠擔任總策劃。
中國美術館館長潘義奎表示:“石樸先生數十載潛心翰墨,深耕傳統,不為時風所動,始終秉持文化自信,篤行中華書畫正脈。雖歷經西學東漸,卻毅然選擇守護傳統根脈,這份自覺與堅守,令人動容。其作品深植中華文化沃土,融山河靈秀與家國深情,印證了‘守正方得創新,沉潛始能高遠’的藝術規律。”
陜西省美協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表示:“我們感受石樸先生的作品有三點印象深刻:一是透射出強烈的‘敬’,是對中國文化的致敬、對中國文化的研習和對中國繪畫的傳承;二是‘寫’,用繪畫寫心、寫景、寫過程、寫經歷、寫感受,所以這些筆墨是用心的觀察、是體驗的自然,是發現生活的美好,加上對筆墨的錘煉和表達;三是‘界’,無界、境界和跨界。”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程征中表示:“石樸是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吳凡發現了陳子莊,八十年代李可染等發現了黃秋園之后,于十年前由楊仁愷、薛永年、孫克、邵大箴等先生發現的又一位隱身民間、造詣深厚的傳統型山水畫家。”他說,石樸先生以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傳統為信仰,屏蔽時流,數十年如一日,徹底而堅定地遵照傳統法則修煉自身,像一位獨守陣地的戰士,堅守在中國美學思想核心價值的高地。
石樸先生在致答謝辭時說:“這次展出的是我這近十幾年以來的作品。從七十年代初,我就在追尋中國傳統繪畫的道路上,至今已經走過了五十余年,這五十余年一晃而過。當時我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如今已經變成白發老人,令人感慨萬千。”
當天下午,“守真——石樸藝術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七層舉行。程征、尚輝、孫克、王鏞、陳醉、劉曦林、陳傳席、王魯湘、王平、徐漣、徐虹、楊斌、張渝、王犁、魏祥奇等國內著名學者專家對石樸作品進行了深度討論,就其畫以載道、田園意境、林泉之心、抱樸守真創作理念展開分析和討論。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與策展委員會主任尚輝認為:“石樸作品的整體風貌如其名,以‘樸素’為基調。然而,這種樸素絕非單薄,還蘊藏著蒼茫與厚重。他融合了三種看似相異的審美特質即樸素、蒼茫、厚重,形成了獨特而統一的藝術風格。這種融合的難度在于,當代藝術創作常被‘現代性視覺’所引領,創作者過度聚焦于‘新穎感’的研發與創新。身處視覺文化時代,速度與刺激自有其意義,但石樸的實踐揭示了中國畫的另一條路徑——回歸傳統的‘內觀視覺’。石樸作品的核心價值,除筆法、觀照方式外,更在于“畫心境”。這心境源于其生活方式、行為實踐,以及深厚學養帶來的精神涵養。文人畫的精髓正在于詩性滋養下所生發的深邃意境,畫面雖簡,精神卻可至為凝重、厚重與深遠。石樸以最淡的枯墨,達到了這種境界,這在當下藝術追求中尤為稀缺。”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8月12日。
8月2日,“守真——石樸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展出石樸百余幅精品力作,集中呈現了他數十年深耕傳統筆墨、融現代審美于創作的藝術。
石樸,1950年出生于陜西岐山,是當代中國杰出的畫家,擅長山水、書法,同時在太極拳領域也頗有造詣。他自幼熱愛繪畫,天資聰穎且領悟力強,自上世紀60年代起便筆耕不輟,以書畫為寄托。其山水畫,遇羅銘而啟蒙,讀秋園而悟道,遠取法宋元明清明賢,近取法黃賓虹、黃秋園、陳子莊等名家,博采古今,沿著純正的“中國畫脈”不斷精進。此次展覽為石樸首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由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程征、尚輝擔任學術主持,張思遠擔任總策劃。
中國美術館館長潘義奎表示:“石樸先生數十載潛心翰墨,深耕傳統,不為時風所動,始終秉持文化自信,篤行中華書畫正脈。雖歷經西學東漸,卻毅然選擇守護傳統根脈,這份自覺與堅守,令人動容。其作品深植中華文化沃土,融山河靈秀與家國深情,印證了‘守正方得創新,沉潛始能高遠’的藝術規律。”
陜西省美協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表示:“我們感受石樸先生的作品有三點印象深刻:一是透射出強烈的‘敬’,是對中國文化的致敬、對中國文化的研習和對中國繪畫的傳承;二是‘寫’,用繪畫寫心、寫景、寫過程、寫經歷、寫感受,所以這些筆墨是用心的觀察、是體驗的自然,是發現生活的美好,加上對筆墨的錘煉和表達;三是‘界’,無界、境界和跨界。”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程征中表示:“石樸是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吳凡發現了陳子莊,八十年代李可染等發現了黃秋園之后,于十年前由楊仁愷、薛永年、孫克、邵大箴等先生發現的又一位隱身民間、造詣深厚的傳統型山水畫家。”他說,石樸先生以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傳統為信仰,屏蔽時流,數十年如一日,徹底而堅定地遵照傳統法則修煉自身,像一位獨守陣地的戰士,堅守在中國美學思想核心價值的高地。
石樸先生在致答謝辭時說:“這次展出的是我這近十幾年以來的作品。從七十年代初,我就在追尋中國傳統繪畫的道路上,至今已經走過了五十余年,這五十余年一晃而過。當時我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如今已經變成白發老人,令人感慨萬千。”
當天下午,“守真——石樸藝術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七層舉行。程征、尚輝、孫克、王鏞、陳醉、劉曦林、陳傳席、王魯湘、王平、徐漣、徐虹、楊斌、張渝、王犁、魏祥奇等國內著名學者專家對石樸作品進行了深度討論,就其畫以載道、田園意境、林泉之心、抱樸守真創作理念展開分析和討論。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與策展委員會主任尚輝認為:“石樸作品的整體風貌如其名,以‘樸素’為基調。然而,這種樸素絕非單薄,還蘊藏著蒼茫與厚重。他融合了三種看似相異的審美特質即樸素、蒼茫、厚重,形成了獨特而統一的藝術風格。這種融合的難度在于,當代藝術創作常被‘現代性視覺’所引領,創作者過度聚焦于‘新穎感’的研發與創新。身處視覺文化時代,速度與刺激自有其意義,但石樸的實踐揭示了中國畫的另一條路徑——回歸傳統的‘內觀視覺’。石樸作品的核心價值,除筆法、觀照方式外,更在于“畫心境”。這心境源于其生活方式、行為實踐,以及深厚學養帶來的精神涵養。文人畫的精髓正在于詩性滋養下所生發的深邃意境,畫面雖簡,精神卻可至為凝重、厚重與深遠。石樸以最淡的枯墨,達到了這種境界,這在當下藝術追求中尤為稀缺。”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