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浴血榮光》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由陳力執導,以“黨的建軍路線”為敘事主線,藝術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偉大探索。圖為該劇劇照。
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建軍98周年。1927年,人民軍隊誕生于烽火硝煙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路浴血榮光,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電視劇《浴血榮光》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由陳力執導,以“黨的建軍路線”為敘事主線,藝術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偉大探索。劇中,上影演員劇團演員陳龍演繹1927年到1935年間的周恩來。
復盤創作的結緣,陳龍身邊親近的朋友、尊崇的導演、信任的前輩不約而同說過相似的話,“這樣的戲,一定要演”。“這樣的戲”有何特殊?更進一步,參演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對演員意味著什么?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陳龍一步步拉直問號。
“類似題材我以前很少嘗試。”他不諱言,在以電影《古田軍號》主創為班底的《浴血榮光》劇組,自己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新人”。哪怕已在行業摸爬滾打近30年,如何走近歷史、塑造老一輩革命家,是他需要以求學態度、滿懷敬畏去不斷摸索的。現在,“新生”答卷交付觀眾。每每望著“致敬先輩”“勿忘歷史”的彈幕涌起,陳龍覺得,他有了部分答案:“可以肯定,那是一次精神洗禮。”
從城市煙火到崢嶸歲月
接到《浴血榮光》邀約,陳龍反復確認:“是八一廠的陳力導演嗎?是《海棠依舊》的陳力導演嗎?那我太榮幸了!”
若干年前,導演鄭大圣從陳龍的眉眼間瞧出幾分革命家的影子,建議他試試。聽者有心,他找來戲服自行試了妝,還有意識翻看相關史料、影像資料,深情勾勒周總理一生的電視劇《海棠依舊》就在其中。向往的種子在演員心頭悄然發芽生長時,邀約來了,“第一反應當然是巨大的榮耀”,可轉念一想,《繁花》還在拍攝中,心無旁騖地塑造角色是演員本分。陳龍把猶疑向王家衛和盤托出,不想,對面回得斬釘截鐵,“這個角色,你必須接”。王家衛打消了他的顧慮。就這樣,近半年時間,陳龍和董勇折返于《繁花》和《浴血榮光》劇組,切換于市井煙火里的陶陶、范總和崢嶸歲月中的周恩來、彭德懷。
當然,從海鮮檔口小老板到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革命家,表演絕非換個片場“一鍵換裝”。陳龍第一次進組《浴血榮光》,正盯著監視器的導演陳力回頭一看便脫口而出,“怎么那么胖”。30天減肥20斤,二次報到,導演點頭“像了”。
“我不是特型演員,但無論是祖輩父輩還是年輕人,觀眾都會先看像不像。”陳龍說,要靠近一代偉人,形塑是必須必要的,外形能為觀眾提供代入感,對演員建立自信同樣奏效,“妝造完往鏡子前一站,第一層表演自信有了”。隨后,由形似到神似,聲臺行表在乎個人層面的雕琢,劇組整體氛圍也為表演營造深度沉浸,比如,“導演要求所有臺詞用南方地區的普通話表述”等。
歷史里蘊藏指向未來的力量
文獻史料、影像資料、故居、紀念館等都是能量場,陳龍說,為了心底的角色,“我其實準備了很久”,可真正要進組,所有功課不厭多不厭精。“我會想,我29歲的時候在做什么。”在跨越時空的對照中再看革命家的青年時代,“敬畏油然而生,在同樣的年紀,他們滿懷熱血去抗爭、去干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不為自己,而是為國家、為民族,用信仰書寫青春的戰歌”。
《浴血榮光》從歷史中鉤沉細節,還原了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的過程。“‘河山統一’的口令在片場很振奮人心!”那場戲至今在陳龍心頭翻滾。進組前,他見過《八一南昌起義》的油畫,看過湯曉丹導演的上影廠經典影片《南昌起義》,對周恩來振臂朝天連發三槍的場景,毫不陌生。但當《浴血榮光》劇組正式拍攝那場戲,周恩來從門洞里走出,身邊將星聚首,面前、身后都堅定地站著無數人,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那種無以言表的激動、心靈的震撼,可能只有我自己能真切體會到”。
還有一場戲,看似文戲,卻是點燃演員內心的火。江西九江,周恩來在小閣樓上依次與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會面,從約定“這一槍,我們要響徹全中國”,到由大局入細部具體部署方案,革命家們夜以繼日,只為讓彼時“苦難深重的中國人看到希望”。陳龍說,同一個閣樓、同一天拍攝,身為表演者,他在導演執導下用神情、臺詞、舉手投足來表達;而作為一個擁有今天幸福生活的中國人,內心充滿了敬畏與感恩。
網友在彈幕里稱那是熱血青年們的“社交網絡”,是一支“最強創業天團”。陳龍覺得,“河山統一”的口令能從片場燃到觀眾心頭,不是偶然。“我們無法斷章取義地去理解歷史。我們擁有今天的風景與生活,都是先輩們出于改變民族和國家命運的炙熱信仰、赤誠之心,同心舉義。”
厚重的革命歷史里蘊藏著指向未來的力量。這份力量,給予演員滋養,同樣也饋贈給今天的觀眾。《浴血榮光》拍完后,陳龍帶著孩子去了趟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站在周總理銅像前,他落淚了。“我們需要用影視作品的方式告訴一代代觀眾,哪怕你未曾經歷過,但只要你看過、感受過,就會明白現在的一切來之不易。”
交出“這一代演員”的答卷
“劇團前輩趙丹老師曾有機會飾演周總理,但遺憾錯失。”現在的陳龍多了層身份,擔任上影演員劇團副團長,“擦亮劇團的金字招牌,是我們這代演員需要交出的答卷”。
拍《浴血榮光》,陳力導演身體力行“教”會了陳龍很多。她講究細節,人物的膚色、胡茬,身上紅領巾的新舊程度都會隨劇情推進發生變化。在劇組見到《海棠依舊》的主演孫維民老師,是驚喜更是意外。原來孫老師這次飾演的林育才并非任何教科書里的人物。鏡頭中的林育才一家,傳遞情報、縫制軍裝、運送彈藥直至獻出生命,是千千萬萬人民的縮影。在《浴血榮光》,資深實力派不論是否主角、戲份多少,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普通人不是模糊的背景板,而是蕩氣回腸歷史的一部分。陳龍眼里,這些都是“很深刻的一課”。
《浴血榮光》拍攝尾聲,陳龍向陳力請纓,希望自己有機會能演繹更多時期的周恩來。“如果能演繹總理完整的一生,對我個人演藝生涯是個重要的交代,也希望是我交給觀眾、交給時代的一份答卷。”(文匯報記者 王彥)
電視劇《浴血榮光》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由陳力執導,以“黨的建軍路線”為敘事主線,藝術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偉大探索。圖為該劇劇照。
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建軍98周年。1927年,人民軍隊誕生于烽火硝煙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路浴血榮光,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電視劇《浴血榮光》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由陳力執導,以“黨的建軍路線”為敘事主線,藝術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偉大探索。劇中,上影演員劇團演員陳龍演繹1927年到1935年間的周恩來。
復盤創作的結緣,陳龍身邊親近的朋友、尊崇的導演、信任的前輩不約而同說過相似的話,“這樣的戲,一定要演”。“這樣的戲”有何特殊?更進一步,參演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對演員意味著什么?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陳龍一步步拉直問號。
“類似題材我以前很少嘗試。”他不諱言,在以電影《古田軍號》主創為班底的《浴血榮光》劇組,自己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新人”。哪怕已在行業摸爬滾打近30年,如何走近歷史、塑造老一輩革命家,是他需要以求學態度、滿懷敬畏去不斷摸索的。現在,“新生”答卷交付觀眾。每每望著“致敬先輩”“勿忘歷史”的彈幕涌起,陳龍覺得,他有了部分答案:“可以肯定,那是一次精神洗禮。”
從城市煙火到崢嶸歲月
接到《浴血榮光》邀約,陳龍反復確認:“是八一廠的陳力導演嗎?是《海棠依舊》的陳力導演嗎?那我太榮幸了!”
若干年前,導演鄭大圣從陳龍的眉眼間瞧出幾分革命家的影子,建議他試試。聽者有心,他找來戲服自行試了妝,還有意識翻看相關史料、影像資料,深情勾勒周總理一生的電視劇《海棠依舊》就在其中。向往的種子在演員心頭悄然發芽生長時,邀約來了,“第一反應當然是巨大的榮耀”,可轉念一想,《繁花》還在拍攝中,心無旁騖地塑造角色是演員本分。陳龍把猶疑向王家衛和盤托出,不想,對面回得斬釘截鐵,“這個角色,你必須接”。王家衛打消了他的顧慮。就這樣,近半年時間,陳龍和董勇折返于《繁花》和《浴血榮光》劇組,切換于市井煙火里的陶陶、范總和崢嶸歲月中的周恩來、彭德懷。
當然,從海鮮檔口小老板到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革命家,表演絕非換個片場“一鍵換裝”。陳龍第一次進組《浴血榮光》,正盯著監視器的導演陳力回頭一看便脫口而出,“怎么那么胖”。30天減肥20斤,二次報到,導演點頭“像了”。
“我不是特型演員,但無論是祖輩父輩還是年輕人,觀眾都會先看像不像。”陳龍說,要靠近一代偉人,形塑是必須必要的,外形能為觀眾提供代入感,對演員建立自信同樣奏效,“妝造完往鏡子前一站,第一層表演自信有了”。隨后,由形似到神似,聲臺行表在乎個人層面的雕琢,劇組整體氛圍也為表演營造深度沉浸,比如,“導演要求所有臺詞用南方地區的普通話表述”等。
歷史里蘊藏指向未來的力量
文獻史料、影像資料、故居、紀念館等都是能量場,陳龍說,為了心底的角色,“我其實準備了很久”,可真正要進組,所有功課不厭多不厭精。“我會想,我29歲的時候在做什么。”在跨越時空的對照中再看革命家的青年時代,“敬畏油然而生,在同樣的年紀,他們滿懷熱血去抗爭、去干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不為自己,而是為國家、為民族,用信仰書寫青春的戰歌”。
《浴血榮光》從歷史中鉤沉細節,還原了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的過程。“‘河山統一’的口令在片場很振奮人心!”那場戲至今在陳龍心頭翻滾。進組前,他見過《八一南昌起義》的油畫,看過湯曉丹導演的上影廠經典影片《南昌起義》,對周恩來振臂朝天連發三槍的場景,毫不陌生。但當《浴血榮光》劇組正式拍攝那場戲,周恩來從門洞里走出,身邊將星聚首,面前、身后都堅定地站著無數人,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那種無以言表的激動、心靈的震撼,可能只有我自己能真切體會到”。
還有一場戲,看似文戲,卻是點燃演員內心的火。江西九江,周恩來在小閣樓上依次與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會面,從約定“這一槍,我們要響徹全中國”,到由大局入細部具體部署方案,革命家們夜以繼日,只為讓彼時“苦難深重的中國人看到希望”。陳龍說,同一個閣樓、同一天拍攝,身為表演者,他在導演執導下用神情、臺詞、舉手投足來表達;而作為一個擁有今天幸福生活的中國人,內心充滿了敬畏與感恩。
網友在彈幕里稱那是熱血青年們的“社交網絡”,是一支“最強創業天團”。陳龍覺得,“河山統一”的口令能從片場燃到觀眾心頭,不是偶然。“我們無法斷章取義地去理解歷史。我們擁有今天的風景與生活,都是先輩們出于改變民族和國家命運的炙熱信仰、赤誠之心,同心舉義。”
厚重的革命歷史里蘊藏著指向未來的力量。這份力量,給予演員滋養,同樣也饋贈給今天的觀眾。《浴血榮光》拍完后,陳龍帶著孩子去了趟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站在周總理銅像前,他落淚了。“我們需要用影視作品的方式告訴一代代觀眾,哪怕你未曾經歷過,但只要你看過、感受過,就會明白現在的一切來之不易。”
交出“這一代演員”的答卷
“劇團前輩趙丹老師曾有機會飾演周總理,但遺憾錯失。”現在的陳龍多了層身份,擔任上影演員劇團副團長,“擦亮劇團的金字招牌,是我們這代演員需要交出的答卷”。
拍《浴血榮光》,陳力導演身體力行“教”會了陳龍很多。她講究細節,人物的膚色、胡茬,身上紅領巾的新舊程度都會隨劇情推進發生變化。在劇組見到《海棠依舊》的主演孫維民老師,是驚喜更是意外。原來孫老師這次飾演的林育才并非任何教科書里的人物。鏡頭中的林育才一家,傳遞情報、縫制軍裝、運送彈藥直至獻出生命,是千千萬萬人民的縮影。在《浴血榮光》,資深實力派不論是否主角、戲份多少,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普通人不是模糊的背景板,而是蕩氣回腸歷史的一部分。陳龍眼里,這些都是“很深刻的一課”。
《浴血榮光》拍攝尾聲,陳龍向陳力請纓,希望自己有機會能演繹更多時期的周恩來。“如果能演繹總理完整的一生,對我個人演藝生涯是個重要的交代,也希望是我交給觀眾、交給時代的一份答卷。”(文匯報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