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涌向“韭菜大廈” 音樂劇的魅力所在!上海黃浦區漢口路650號的亞洲大廈,樓高21層,被人們戲稱為“韭菜大廈”。進入這里的人如果對音樂劇著迷,可能會付出一筆不小的代價。他們心甘情愿成為“韭菜”,因為這里的音樂劇讓他們感到幸福。
這變化始于2019年。亞洲大廈建于2007年,最初以商業和辦公為主,后來逐漸轉變為一個充滿小劇場的文化中心。每天晚上,這些小劇場里歌聲不斷,人們出門時臉上洋溢著笑容。上海已成為全國最熱愛音樂劇的城市,2024年的演出場次占全國市場的約59%,票房收入約占56%。從大劇場到小酒館,從經典劇目到本土原創,各種類型的音樂劇在這里上演。
亞洲大廈里的音樂劇與傳統觀演關系有所不同,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這種新型觀演關系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成為中國音樂劇行業的一個奇跡。
亞洲大廈的轉型與兩個人密切相關:漢坤和阮豪。漢坤是戲劇制作公司“一臺好戲”的創始人,曾在韓國留學并考察當地戲劇產業。他在首爾大學路的一家小劇場觀看了一出名為《阿波羅尼亞》的音樂劇,深受啟發。2019年,他決定買下該劇的中文版版權,并在上海嘗試長期駐場演出。阮豪是亞華湖劇院經營發展公司的總經理,他建議漢坤在亞洲大廈四層的一家即將到期的美容院改建劇場。于是,《阿波羅尼亞》在亞洲大廈開演了。
這部音樂劇將狹長的空間設計成酒吧,觀眾可以邊喝酒邊看戲,舞臺就在吧臺上,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非常近。盡管首演時票房不佳,但經過口碑積累后,每次開票都迅速售罄。觀眾們成了“回頭客”,甚至提前一個月在網上蹲守購票。
《阿波羅尼亞》的成功模式很快被復制。2021年,“一臺好戲”創作了三部新戲《桑塔露琪亞》《宇宙大明星》和《你好,我找Smith》,分別設計為小賭場、小酒吧和小客廳,都在亞洲大廈內。這些小劇場再次獲得成功,沉浸式的小劇場音樂劇迅速發展起來。
隨著演藝新空間政策的出臺,上海涌現出許多非標準劇場。2024年前10個月,全國票房前十的中文音樂劇中,有五部是上海演藝新空間的駐演劇目。亞洲大廈內部涌現了22個小劇場,被稱為“垂直百老匯”。
繆時客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音樂劇制作公司,其創始人張志林曾是一位音樂制作人。2018年,綜藝節目《聲入人心》推動了音樂劇市場的發展,繆時客憑借多個劇目庫存吸引了大量知名音樂劇演員。2021年,繆時客推出了兩部改編自熱門懸疑影視劇的音樂劇《隱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這兩部劇在大劇場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上海對全國音樂劇行業的人才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演員桑可舟在北京進入音樂劇行業后,于2021年來到上海,并決定留在這里。他認為上海的戲劇市場充滿活力,未來幾年內舞臺劇能在上海持續發展。
上海已成為中國音樂劇的制作中心。近年來,藝術院校音樂劇專業的就業形勢非常好,許多學生還沒畢業就參與了音樂劇演出。行業快速發展也導致人才短缺,各個環節都需要更多專業人員。
上海的音樂劇產業模式不一定能直接移植到其他城市,但上海的經驗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上海的環人民廣場演藝集聚區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硬件條件,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上海成為音樂劇發展的沃土。
上海音樂劇還嘗試跨界合作,如與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合作改編港片《新龍門客棧》。此外,上海音樂劇也在逐步走向國際市場,如原創劇《蝶變》在韓國首爾大學路連演多場,獲得了多個獎項。
中國音樂劇正逐步走向海外,上海的從業者們在探索中不斷積累經驗,未來有望在國際舞臺上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