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家黑膠唱片店 藍鯨新聞記者 王涵藝攝
藍鯨新聞3月14日訊(記者 王涵藝)1997年的夏夜,蟬鳴混著磁帶”咔嗒”的轉動聲,17歲的少年按下Walkman的播放鍵,用一周的早餐錢換來的《狼》卡帶流淌出齊秦的嗓音。
那時,一臺銀色隨身聽抵得上父親大半個月工資,一盒磁帶在書包里磨出毛邊,依然被當作寶貝。
二十八年后的今夜,北京國貿寫字樓的落地窗前,當年的少年已鬢角微霜。他打開黑膠唱機,放下唱針,方大同的《夢想家》在空氣里蕩開漣漪。
這張標價299元的唱片,在他下單后的第七天,因歌手的猝然離世,價格飆升至3000元。唱針劃過凹槽的沙沙聲里,仿佛聽見兩個時代的回響。
黑膠復興,從懷舊符號到大眾狂歡的變奏
把時光倒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臺索尼Walkman隨身聽售價約400元,相當于當時城鎮居民月均工資(約60元)的6.6倍;一盒正版磁帶價格約10元,占月收入的17%。
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一臺入門級黑膠唱機售價約2000元,僅占城鎮居民月均收入(約7500元)的26.7%;單張黑膠唱片均價300元,占月收入的4%。消費門檻的相對降低,為黑膠”復興”提供了經濟基礎。
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發布的 《2024年全球音樂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實體唱片銷售收入增幅13.4%,首次超過流媒體。
亞洲作為全球第三大地區,在實體和數字收入強勁增長的推動下,音樂收入在2023年增長了14.9%,并延續了多年的上升趨勢。其中,作為全球第五大市場的中國,收入增長了25.9%,是前十大市場中增長最快的。
想要領略黑膠唱片的魅力,一臺優質的唱片機是不可或缺的。上海樂頌坊音響有限公司總經理卓亦豐在接受《影音中國》專訪時談到,”由于黑膠唱盤安裝、調試具有一定門檻,過往無論線上線下都銷量有限。但隨著電商興起和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的助力,用戶可以通過視頻快速解決安裝和使用問題,銷量有了回升。”
“例如,平價產品中,我們主推Pro-Ject(寶碟),銷售已有7年,但銷量真正激增,是從2020年起,2022年時則呈現出了指數級上升的態勢。”卓亦豐補充道,他們的用戶畫像逐漸呈現年輕化、高知化趨勢,飯圈化特征顯著。
“部分粉絲為支持‘愛豆’新專輯,買了唱片,沒有唱盤,就再買個唱盤,這是部分年輕用戶的真實寫照。白領女性群體,則對彩膠情有獨鐘,常購買不同顏色黑膠唱片以搭配家居風格。”卓亦豐指出,在黑膠唱盤的消費市場中,女性用戶占比超過男性,約為55%,且這一比例呈上升趨勢。”其消費行為蘊含情緒價值:在家聆聽音樂時,錄制視頻記錄‘舒適的一天’;出門前播放黑膠音樂,感受‘美好一天’的開啟等等。”
作為國內頂尖的生產商,大型黑膠唱片生產廠商廣州永通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對黑膠唱片市場的擴大有著更為具體的感受。由于國內黑膠唱片需求增長,在2022年時,永通生產線已經逐漸擴展至10條,成為亞洲最大的黑膠生產基地。
到了2025年,永通生產線已達13條,日產量達1.5萬張。”目前除了我們,應該還有5到6家的生產商。由于經濟的放緩,市場推出的專輯款數略微減少,單款的下單數量也保守了,當然也會偶發一兩個大數量項目。”廣州永通音像制作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邱莉向藍鯨新聞記者獨家透露。
從”299元”發售價,到”萬元”溢價狂飆
然而,藍鯨新聞記者發現,近期市場上出現了多例超越正常黑膠唱片價值增長曲線的價格異動。
2025年3月1日,隨著方大同去世消息發酵,其遺作《夢想家》黑膠、彩膠唱片被廣大歌迷哄搶。據抖音平臺數據顯示,在”銀河方舟”抖音商城獨家售賣渠道,近30日內,《夢想家》實體專輯爆賣10.7萬件,截至3月12日,交易量已達13.4萬件,增量約達396%。
圖片來源:截自銀河方舟官方抖音旗艦店
據了解,《夢想家》實體專輯版權歸上海音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所有,銀河方舟作為本次專輯獨家銷售代理。該實體專輯所有類型均為不限量發售,也沒有限時購買,現在官方渠道依舊可以下單,價格未發生變化,預計6月發貨,需要時間等待。
而在有現貨出售的非官方渠道,黑膠、彩膠唱片已從原價299至399元飆升到2000至3000元,部分特殊編號標價破萬。
藍鯨新聞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家唱片店發現,依然還存有少量貨源的店鋪并不多。其中一家唱片店店員告訴記者:”這兩天賣‘瘋’了,3488元不帶猶豫的,基本上來問了就拿走,前天已經賣空,昨天剛到的新貨也不多了,黑膠、彩膠各剩兩張。”
從事唱片行業30余年的東哥告訴藍鯨新聞記者,歌手去世后其黑膠唱片價格出現短期波動是正常現象,如張國榮2003年去世后,其《風繼續吹》黑膠價格從500港元漲至2000港元,漲幅4倍;但五年后回落至1200港元。”短期會有情緒溢價,但長期還是看藝術價值”。
在黑膠賽道,周杰倫的唱片一直是現象級標桿。其黑膠套裝《范特西》《七里香》發行價1500元,2024年二手平臺成交價穩定在8000至12000元,相當于同期茅臺單瓶價格的2.8倍。
到了2025年,原價6000多元的周杰倫20周年黑膠唱片套裝市價已達2萬至3萬元。此外,藍鯨新聞記者在線下唱片店內,還發現一張周杰倫與方文山”雙簽名”的黑膠唱片,被定價5萬元待售。
除了經典歌手,新生代歌手單依純2022年發行的首張專輯《勇敢額度》,近三年來也在一路狂飆,最初發行價279元,后因斬獲”浪潮音樂大賞最佳新人獎”及春晚曝光等流量加持,二手市場均價突破5000元,編號”520″的親簽版被標價11.2萬元,溢價達400倍。
圖片來源:截自咸魚
“情懷”與”資本”,雙重催化價格異動
究竟是什么導致黑膠唱片價格狂飆?
黑膠入門書《愛上黑膠》作者魏東,在90年代初曾從事電臺音樂編輯工作,當時正值華語音樂及西方流行音樂在國內最鼎盛的時期。”那時,大眾聽音樂主要以磁帶和逐漸興起的CD為主,黑膠已逐漸淡出大眾視野。”魏東告訴藍鯨新聞記者,還一直堅持購買和收藏的群體,只有少部分”發燒友”。
但近年來,他發現,從”音樂產品”到”金融產品”,黑膠唱片產業鏈正在被重構。
藍鯨新聞記者在小紅書平臺搜索”黑膠理財”等關鍵詞,能看到大量”黑膠幫我養老””黑膠是理財產品”等帶有投資價值導向的帖子,且多為近兩年發布。魏東作為小紅書上為數不多的黑膠專業博主,也同樣發現,在私信或評論中”黑膠能否升值”等問題正朝他撲面而來。
邱莉認為:”市場售價,從來都不是1+1=2的簡單公式。由材料成本、人工營運成本、版稅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市場當時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通縮,產品價值定位,企業營銷策略,也都會影響定價。”
從黑膠唱片的特點看,黑膠的收藏屬性天然依賴稀缺性。單依純《勇敢額度》發行量僅5000張,且官方宣布絕版,直接導致供需失衡。方大同《夢想家》首版僅3000張,逝者親筆簽名的稀缺性,也直接推高二級市場預期。
“很多粉絲購買黑膠并非為了聽音樂,而是出于收藏或情感寄托等目的,甚至一些人購買后因沒有黑膠唱機而無法播放。”這種行為在魏東看來,與音樂本身關系不大,更多是一種粉絲經濟的體現。”真的喜歡他的音樂,不一定要通過黑膠,可以通過任何一種方式去聽他的音樂,來緬懷和追憶。”
經過藍鯨新聞記者問卷調查發現,單依純的粉絲群體以”95后””00后”為主,購買黑膠既是支持偶像,也是構建身份認同。方大同粉絲群體,在微博投票中,多表示購買高價黑膠是為”留住偶像最后的聲音”,心理溢價遠超音質需求。
對此,心理學專家指出,這類消費常伴隨”情感勒索”機制——粉絲將專輯視為”情感寄托”,而投機者利用這種心理將其包裝為”投資品”,誘導非理性消費。換句話說,這背后,藏著一只無形的資本推手。
當音樂成為”投機游戲”的籌碼
據黑膠產業內部人士透露,”國內正規黑膠生產成本不算高,雖然訂單數量會影響價格,但通常一張唱片含封套成本也不會過百元,忽略版權費用、平臺上架被抽取的傭金等等,發行價通常為成本的3至5倍;而海外母盤制作的精品黑膠也同理,國內及國外的生產成本只是稅差。”
“還有一種,就是擾亂這個行業的盜版,因為沒有版權的投入,制作成本更低。某些購物平臺的售價一般在80到150元左右,高仿的就不好說了,那些和正品一樣的售價,就是暴利。”上述人士補充道。
資深歌迷好好(化名)在小紅書看到方大同盜版簽名的唱片,感到氣憤:”居然敢賣1680元。”于是專門開了一個貼幫大家免費鑒定。”出乎意料的是,在評論區求鑒定的簽名,清一色都是假的。知道有的粉絲會被騙,但沒想到這么多。”
圖片來源:小紅書@濾色心情
在防治盜版方面,邱莉則表示,在生產工廠,母盤都有”出生記錄紙”,定期監督報廢;外加整個廠區24小時監控,重要IP資料存放區域是有智能出入管理的,具體按國際IP管理規定執行。
“雖說不到非官方渠道購買,就不會被騙。但現在的黑膠唱片的銷售往往是預售,預售期長達3個月,很多粉絲等不了。更別提,像單依純首專這樣宣稱不再加印的。”好好稱。
來自江蘇的月月(化名)是單依純的狂熱粉絲,也是一名在校學生。她告訴藍鯨新聞記者:”為了買《勇敢額度》,我把閑置的衣服、鞋子、專輯都賣了,中午開始吃飯團。賣三四千真的太可怕了,但由于它獨一無二,所以無論如何都想買到。”
作為行業人士的邱莉則認為,預售模式使得銷售發行方有了銷售數據的支撐,不會造成過多倉存滯銷,資金回籠得到基本保障;購買者也能獲得理性成本下的購買價格,并有第三方平臺去監管銷售方的交期承諾,對銷售發行方及購買者都是一件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現行法規未將黑膠納入”文化收藏品”范疇,升值似乎是一場幻覺:除甲殼樂隊1978年版《White Album》,拍出79萬美元等極少數案例,九成新發行黑膠五年內價格波動率低于黃金。
魏東表示,作為商業流通品的黑膠唱片,其升值空間有限。”你手里的某張黑膠是不是也具有這樣的潛質,不但要靠運氣,還要有漫長時間的洗煉。新買的這些唱片要成為理財產品,那更是鳳毛麟角。”
當資本將”聽見音樂”異化為”看見數字”,當粉絲情懷成為K線圖上的波動參數,行業或許更需要一場冷靜的回歸:音樂載體的價值,終究植根于作品的藝術生命力,而非交易市場的喧囂。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黑膠,喜歡黑膠所具有的儀式感,就像我們喝一杯手沖咖啡一樣。但終究黑膠還是一種聆聽習慣,因為其相對復雜的播放方式,有一定價格門檻的音樂載體沒有普及,也沒有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所以想讓黑膠唱片離大眾更近一些,那就要更多方面的努力,讓黑膠不只是音樂的載體,也能成為一種情感情懷的媒介,讓他自己獨特的歷史價值來展現他本身具有的文化資本。”魏東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