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共情的藝術,詩作中的意境與思想,常常與詩人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采用電影化拍攝的手法,呈現詩人的人生經歷。節(jié)目第一期講述大唐初期繁復華麗、細膩纏綿的“宮體詩”占據文壇主流地位的背景下,“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勇于突破固有觀念,主張詩歌的靈魂不在于辭藻的堆砌,而在于生命的真摯體驗與思想的深刻洞察。為了表現這段歷史,節(jié)目實景演繹“初唐四杰”在寒食節(jié)參加斗雞活動,與諸人因詩作風格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王勃因此創(chuàng)作《檄英王雞》的情節(jié),讓觀眾深刻了解初唐詩壇風氣和“初唐四杰”的才情與膽識。節(jié)目還展示了孟浩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生活,表現他如何把山水景象與思想感情合而為一,把唐代山水田園詩推向高峰的過程;聚焦王昌齡的隨軍經歷,講述他與軍營將士同吃同睡、共歷生死,并將所見所感傾注于筆尖,寫就一首首邊塞詩的經歷……節(jié)目在實景中演繹詩人不同人生階段的故事,重點刻畫詩人創(chuàng)作名篇前后的現實際遇和思想狀態(tài),將詩歌中所凝結的情感和壯志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由此走進詩人真切的生活場景,體悟詩人的喜怒哀樂,強化了對大唐名詩的理解和感悟。
《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在實景演繹的基礎上,巧妙變換敘事視角,實現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對話。由主持人與專家學者組成的探訪團,在現實時空與歷史時空中不斷穿梭,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唐詩知識及其文化價值。探訪團成員身著古裝穿越到古代拜訪詩人,與其交心暢談。這種對話提供了展現詩人心境的一扇窗,營造出詩人向觀眾訴說衷腸之感。而回到現實時空,探訪團成員圍桌而坐,共賞詩歌之韻,共話詩人風骨,從專業(yè)評述者的角度解讀詩歌的意蘊與思想。在每集節(jié)目的尾聲,探訪團成員還會帶領詩人“反向穿越”到現實世界,重訪筆下的故土景致。寫下“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的孟浩然看見曾經垂釣的地方,如今已經是一片繁華城景;王昌齡驚覺當年“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的荒涼塞外,今已變?yōu)樾履茉椿兀焕畎装l(fā)現自己“羽化騎日月,云行翼鴛鸞”的夢想如今已經變成了現實——中國自主研發(fā)的火箭能騰空而起,直上云霄。編導將兩種時空結合,形成“演繹-對話-評述”相嵌套的敘事方式,讓觀眾在古今交融的詩歌世界體悟文學之美。

節(jié)目以人釋詩、以詩觀史、以史鑒今,著力挖掘詩人、詩歌背后不朽的思想價值。“初唐四杰”用畢生努力改變詩壇之風,這是文人風骨與理想信念的直接體現,啟示后人要勇于面對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的困境與挑戰(zhàn);王維、孟浩然寧靜別致的田園詩,體現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智慧,與當下倡導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交相輝映。大唐文人的精神氣魄和民族智慧與當下的社會現實互相映襯,繪就一幅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綿延賡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恢宏畫卷。
(作者:吳占勇,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