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多年的實踐過程中,中華民族在絢麗多彩的中國文化舞臺上,創造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從古老的民歌、傳統的舞蹈,到技藝精巧的手工藝品……這些非遺不僅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第二季正式與大眾見面。節目延續了第一季“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創作理念,繼續聚焦非遺傳承與創新,帶領觀眾相繼走進廣西、貴州、浙江等地,開啟精彩紛呈的非遺之旅,在全方位展現非遺的技藝智慧、中華文化的歷史底蘊、中華民族匠心精神的同時,還用時代性的眼光展現非遺在新時代迸發出的活力。
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在體驗中飽覽非遺魅力
中華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并孕育出了既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非遺。如何讓觀眾更好地認識、理解、認同非遺及其價值?《非遺里的中國》第二季以地域為單元,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通過互動體驗、創新表演等形式,生動、立體地呈現非遺,讓觀眾跟隨嘉賓的視角體驗非遺,飽覽非遺的魅力。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節目在廣西南寧的民俗村里,唱響了毛南族民歌《不怕大老虎》、仫佬族古歌《黨和仫老親友親》、瑤族蝴蝶歌《流水歡唱迎客來》、壯族三聲部民歌《生活美如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時代樂章,充分展現出多民族的音樂文化魅力。在貴州黔東南州臺江縣,被稱為“苗繡版《清明上河圖》”的《錦繡臺江》,融合了破線繡、打籽繡、辮繡等十幾種苗繡傳統針法和技巧,每種針法都是繡娘們代代相傳而來的技藝,讓指尖的技藝與心間的記憶交織在一幅長卷中。在浙江湖州,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廣陵散》融入流行曲目《刀劍如夢》,用18人合奏的方式,讓千年古琴奏響悠悠神韻,在裊裊絲弦中和鳴新潮國音。集競技、武術、舞蹈于一體的滾燈表演,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又有武術的動態美。除了集體觀看非遺表演,嘉賓們還現場體驗了火藥雕刻和金石篆刻,品嘗了別具風味的南潯三道茶、寓意“得勝凱旋”的定勝糕等地方特色美食……
融合加創新,講述非遺的時代生機
在聚焦非遺傳承的同時,節目還展現了非遺與當代生活聯結后所迸發出的火花,呈現出富有生命力和張力的非遺,讓觀眾在驚嘆傳統技藝精巧的同時,感受到歷經千年傳承的非遺在新時代蘊藏的巨大能量。
作為生物醫藥制品中的重要輔料,純度達到99.9%以上的“注射級蔗糖”,其提純過程,和古法制糖制作的傳統工藝一脈相承,打破了以往我國“注射級蔗糖”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硬度高、強度大、韌性好的天然牙釉質設備采用的燒結技術,基于陶瓷燒結過程中傳統高溫燒結工藝進行了現代化的升級與運用。大國重器“華龍一號”核島堆內構件使用的特種不銹鋼,其耐腐蝕性和高強度與淬火工藝緊密相關,而這一工藝與龍泉寶劍的淬火工藝一脈相傳,體現出古人的卓越智慧。從古老的金石篆刻到現代的火藥雕刻,盡管時光在變遷,但是在方寸之間傾注心血、專工雕刻的匠心始終不變。
古為今用,與古為新。非遺賦能時代發展,讓人們看到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接軌;時代也為非遺傳承與創新注入了鮮活的力量。
挖掘非遺的文化內涵,傳遞文化自信的力量
非遺的歷史,是人的歷史,也是關乎文化的歷史。非遺傳承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傳統技藝的留存,更在于挖掘和傳播非遺中蘊藏著的精神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非遺里的中國》秉持活態傳承的理念,在深度挖掘非遺背后的文化內涵、鋪展出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動畫卷的同時,也書寫了非遺走向世界的過程,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進一步提升觀眾的文化自信。
湖筆制作的興盛,為湖州贏得了“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譽。湖筆制作技藝的傳承人王曉華,40年秉持“千萬毛中揀一毫”的精工細作的初心,將光彩賦予器物,在歲月慢行中以熱愛對抗寂寞,是偉大工匠精神的生動注腳。還有來自王尚小學的學生以精彩的猴鼓舞表演,呈現出“非遺在校園”的非遺教育成效,展現了非遺在當下不斷傳承、生生不息,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非遺的重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形態,非遺在國際交流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擅長以中國元素結合現代裁剪的服裝設計師勞倫斯·許,以貴州苗族元素為基底創作《蝶》系列服裝,并在法國進行走秀演出,向世界展現中國苗繡之美。侗族音樂的發現,打破了世界對中國音樂沒有復調音樂的誤解。不遠萬里來到貴州侗寨尋找侗族大歌的比利時國寶級音樂家尚·馬龍,在一次次演出中傳播中國民族音樂,推動侗族大歌走向世界。
《非遺里的中國》通過藝術化手段創新講述非遺故事,帶領觀眾近距離走進非遺,挖掘植根于非遺的文化內涵,并借由非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