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檔年年有,今年尤其多。春節檔近半數影片撤檔的罕見一幕還沒過去多久,五一檔又有一部電影《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以下簡稱《火鍋》)在上映5天后宣布撤檔,被網友調侃為“電影圈有自己的七天無理由退貨”。更讓觀眾大跌眼鏡的是,《火鍋》沒有改檔重映的計劃,而是在撤檔6天后免費上線長視頻平臺。若再加入一個前情介紹——該片原定于1月13日上映,后宣布改檔至五一檔,會更加暴露出片方如同兒戲一般的神操作。
一般來說,電影撤檔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票房成績不及預期,但進一步拆解,會發現票房成績未必完全跟影片質量呈正相關關系,影片風格與檔期的不匹配、檔期選擇的失誤、市場競爭的壓力等都有可能致使電影撤檔。
相較于往年而言,今年更多見的情況是上映后撤檔,這意味著影片前期宣發等投入都打了水漂,如果另擇檔期重映意味著要進行新一輪的造勢宣傳。對影片而言,還有一種隱形的損失,片方言而無信,“打不過就跑”,會直接降低觀眾對影片的期待值,天然形成該部影片質量不佳的印象。這也造成大多數撤檔重映的影片,沒能擺脫票房繼續慘淡的魔咒。因此,這種看似及時止損的做法,事實上并不能真正挽回損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撤檔現象的頻繁發生會進一步殃及無辜,擾亂電影市場放映秩序。在當前國內電影票房大頭依賴熱門檔期的情況下,一些重要檔期是“兵家必爭”的稀缺資源,撤檔又改檔,勢必影響其他影片的放映,某種程度上也會限制觀眾的觀影選擇。
市場檢驗的成本如此之高,與其上映后才后悔,不如好好考慮如何為自己爭取更多觀眾。這是當前國內電影業需要慎之又慎思考的問題。首先,應當找準電影自身定位和宣傳點,實現精準營銷,才能最大化實現影片和觀眾的雙向奔赴。5月8日,《火鍋》在北京電影學院放映時,資深導演謝飛就直言《火鍋》類型不清晰、懸疑不清晰、煽情不集中、楊冪戲份在后半段才出現,造成宣傳找不到點,成為票房失利的一大原因。其次,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合理評估市場狀況,匹配以合適的檔期。春節檔的“慘案”值得給予業界警醒,一味追逐熱門檔期當前已經行不通了。熱門檔期未必意味著高票房,相反,一些潛在冷門檔期反而可以提供很多驚喜。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在精準營銷、檔期選擇策略上更新理念,終究是幫助影片爭取票房的配套措施,最重要的招牌還是電影自身的品質。打造優質內容,鑄造影片的無可替代性,觀眾自然愿意走進影院。(李夢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