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有新花樣兒啦!
為了和大家一起分享珠寶圈里的八卦、秘聞和傳奇,我們特意開通了 BAZAARJewelry 官方播客——芭珠樂園,掃碼二維碼就可以和我們一起深挖珠寶圈的有趣小秘密啦!
時隔五年,萬眾期待的《慶余年 2》終于回歸。雖然這是一個由作者貓膩虛構的世界,卻宛如一幅流動的歷史畫卷,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從魏晉的灑脫風骨到漢唐的宏大氣韻,再到宋元明清的深厚底蘊,歷史的印記在劇中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慶余年2》繼承了第一季的精髓,熟悉的角色再加上出乎意料的劇情發(fā)展,帶來接連不斷的反轉和驚喜。
除了劇情,吸引芭珠姐的地方還有比之前更加精美的“服化道”。尤其是毛曉彤飾演的北齊大公主再現魏晉十字髻風華,讓人仿佛穿越時光,置身于那個飄逸而典雅的時代。其實,我們從以往的唐詩宋詞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中式珠寶”工藝精湛,意蘊深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傳統(tǒng)首飾的無限魅力吧!
毛曉彤飾演的北齊大公主
圖源 《慶余年》官博
古時無論男女皆蓄長發(fā),因此頭飾于古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頭飾是用在發(fā)髻、冠帽上的裝飾物,能夠固定裝飾,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分為發(fā)飾和冠飾。正所謂“二十而弱冠,自此成年”,古代的男子要在 20 歲時舉行加冠禮,由長輩為其束發(fā)加冠以表明其正式成年。“冠”其實不僅僅是一種裝飾,還具有禮儀的寓意,無論是樣式、材質和佩戴方式都能夠反映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
與咱們現在戴的帽子不一樣,發(fā)冠其實是罩在發(fā)髻上的一種裝飾物,主要是用來固定頭發(fā)的。《慶余年2》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戴的束發(fā)冠,也叫作小冠,正束在發(fā)髻上,并用簪子固定。最初是在家穿便裝的時候簡單束發(fā)用,后來為了配合不同的著裝需求,逐漸演變成上朝時或是宴請賓客時佩戴的頭飾。
隨著周代禮儀文化的發(fā)展,人們對服飾有了更嚴謹、復雜的規(guī)章制度,隨之也誕生了更多種類的發(fā)飾,比如簪、釵、梳、步搖等等。這些造型功能各不相同的發(fā)飾既可以單獨佩戴,也可以組合搭配形成更加華麗的視覺效果,既實用又好看。
清·鑲寶石碧璽花簪
故宮博物院館藏
其中我國流傳時間最久且古人最常使用的發(fā)飾就是簪釵。簪子由簪首和簪柄兩部分組成,主要是用來固定發(fā)飾,防止頭發(fā)松散墜落的。釵則是古代女性常用的發(fā)飾,由釵頭和釵股組成,整體呈長條形,釵股多為雙股,也有少量三股釵。而在各種古裝劇中常見的步搖,則是用簪子做底,在簪頭下面做流蘇。正所謂“行步則動搖”,佩戴步搖行走時,下垂的金屬珠玉會不停地搖顫或撞擊,發(fā)出清脆的響聲,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美感。
花絲鑲嵌工藝可以說是采金為絲。一根金線被反復拉扯成為細到毫米級的金絲,再運用各種技法將金絲彎曲勾勒成各種造型。而鑲嵌部分則是將金屬片做成托和凹槽,再鑲嵌各種華麗的寶石。經過歷代的傳承、發(fā)展和進化,制作手法逐漸穩(wěn)定,并演變成為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金銀花絲鑲嵌工藝。以花絲為骨,以鑲嵌為裝飾,用線條表達美的同時通過不同技法相互搭配,呈現出立體效果。金屬的柔韌性和延展性與寶石的璀璨通過匠人之手,達到了工藝與材料的完美結合。
老廟黃金
花絲平安扣吊墜
周大福
花絲蝴蝶黃金戒指
螺鈿工藝起源于商代,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瑰寶。將螺殼與海貝制成各種形狀和大小的薄片,這些螺鈿片可以根據設計需求進行修整和造型,然后鑲嵌在器物表面,散發(fā)出絢麗的光彩。其實螺鈿工藝在現代首飾設計中也很常見,比如梵克雅寶的四葉草系列,就是將螺鈿片與金屬材質相結合。這種工藝手法是在傳統(tǒng)螺鈿工藝的基礎上發(fā)展出的簡化版。
無論是花絲鑲嵌工藝還是螺鈿工藝,都用細致精巧的制作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傳統(tǒng)文化中獨特的美。
將寶玉石用在首飾上的傳統(tǒng)可以說在我國歷史悠久,現在流行的一些寶玉石,有些早在千百年前就被能工巧匠鑲嵌在珠寶首飾上。
玉,石之美者。自古便深受中國人喜愛,承載著深厚的玉石文化,歷經千年傳承不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如玉”成為一種崇高的贊譽,象征著品德高尚、溫潤如玉。如果說“最具國風氣質”的寶玉石,有著“昆山之玉”美稱的和田玉當之無愧,它溫潤細膩的質地、從白至青的柔和色調深受大家喜愛。和田玉還被視為吉祥、避邪的象征,很多人相信佩戴和田玉可以帶來好運和幸福。
宋·白玉鏤雕鳳凰墜佩
故宮博物院館藏
最近,遼寧博物館的清代碧璽海藍寶石朝珠可以說風靡各大社交平臺。朝珠作為中國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配飾,一般由 108 顆主珠組成,每 27 顆間穿入一粒大珠,稱為“分珠”,共有四顆分珠。此外,朝珠兩旁還附有三串小珠,名為“紀念”。朝珠通過一條絳帶掛于頸項,垂于胸前。
用碧璽做朝珠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中國文化中,碧璽有“辟邪”的寓意,古人相信它具有辟邪驅災、保佑平安的寓意。同時也象征著權力和富貴,尤其在清代,碧璽成為一二品官員頂戴花翎上的頂珠。將碧璽和其他各類寶石,比如珍珠、翡翠等,通過不同顏色的組合,顯得清新淡雅又不失端莊大氣,即便是與現代服飾搭配也毫不違和。
清·碧璽珠翠手串
故宮博物院館藏
當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深入探索那些被古人偏愛的首飾時,它們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絢爛多彩的珠寶世界。這些首飾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品,更是古代文化、藝術和歷史的結晶,每一顆寶石、每一處雕刻都蘊含著深厚的故事和寓意。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了現代化的裝飾和珠寶。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這些古代首飾時,會發(fā)現它們所散發(fā)出的獨特魅力和文化韻味。
BAZAAR Jewelry 原創(chuàng)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絡我們獲取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