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座豪宅樓梯,不斷發出“砰砰”聲響。
一股淡淡的血腥味兒,彌漫開來…
原來,一個渾身名牌的男人,正拖著一具尸體,一點一點往下走…
這不是他第一次殺人。
上一次,是在海邊。
那時候,他還是個窮人,在一艘船上,他正和一個富有的男人談笑風生。
突然,他狠狠砸死了男人,面無表情地把他拋尸…
從此,他鳩占鵲巢。
穿上了男人的名牌衣服,噴上了男人的昂貴香水,住進了男人的大豪宅,霸占了男人的財產…
直到這天,男人的女友,找上門來…
以上這個故事,來自4月4日播出,網飛出品的美國劇情片《雷普利》,一共8集,豆瓣評分從7.3一路漲到8.7。
網友評論:終于有一部沒有大數據味兒的網飛片!現在的網飛屎里掏金,這套是金。
關于雷普利,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經典角色,它最先來自美國小說家海·史密斯的同名系列小說《天才雷普利》,在當年引起劇烈轟動。
他講的是一個青年雷普利,受富翁的委托,去意大利把他那不成器的兒子迪奇勸回來,卻沒想到雷普利竟然殺了迪奇,取而代之騙過所有人的故事。
海·史密斯丨著《天才雷普利》
這是文學史上一個極具魅力的角色,他神秘迷人,野心勃勃,步步為營,同時又瀟灑自如,帶著一種紳士般的優雅,你甚至不忍心把他當做一個完全的反派…
在心理學上,甚至發明了一個專門的名詞,雷普利癥候群。
來指代一種為了往上爬而不斷說謊,用一個又一個謊言,不斷包裝自己,到最后連自己都分不清真相的人格障礙。
相比于之前的雷普利作品,這部網飛限定劇有什么不同?
它完全是一部黑白片,但絲毫不影響它的質感。
黑白讓每一個人物仿佛是一尊羅馬雕像,神秘又易碎。
去掉色彩后,光影明暗更明顯了,無論是那不勒斯的海邊,還是威尼斯的河流,都被拍得極有質感。
而水正是貫穿這部劇欲望的最好體現。
欲望就像烏黑的海水暴漲,深不可測,欲壑難填…
陰沉的海邊鋪天蓋地的濃霧,就像是一幅水墨畫般暈開的夢魘…
沉睡在夢魘里的,是陰魂不散的秘密…有時你真覺得這就是個恐怖片。
劇中更是有大量畫作與建筑,完美融入劇情。
比如突然出現的偷窺雙眼,癱坐在椅子上的人。
比如雷普利殺人時濺在畫作上的鮮血,與畫作里的人慌張的神情相呼應,有一種優雅的驚恐…
特別是卡拉瓦喬的名作。
畫上一個男人拎著另一個男人的頭顱,神情復雜,甚至帶著同情和愛意…
而更妙的是,在卡拉瓦喬的這部畫作中,這其實是同一個人…
也許雷普利殺死的,是那個曾經尚存良心的自己…
主角穿梭在意大利不同時期的建筑里,厚重的建筑密不透風,仿佛隱藏了多年秘密…
建筑上布滿的羅馬古典建筑繪畫,更是添加了一分古典強烈悲劇的沖突感…
這些建筑更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拱門和臺階極多。
這更像是關于雷普利的一個隱喻。
雷普利在這些層層遮蔽,繁復至極的拱門間穿梭,拱門拉長的陰影就像是他的展翅,實現了自己一次又一次蛻變…
他在一次又一次兵不刃血的狡猾欺詐中,不斷向上爬,實現一個又一個階層跨越…
它的拍攝手法非常老派,大多使用固定機位。
固定機位成就了一幅幅人在畫中游的場景,像壁畫一樣雋永凝固,鑿刻著亙古不變的人性…
怪不得有人評價:黑白成就了這版《雷普利》,看完我也想被人丟在意大利的海里。
作為一部地道的犯罪片,它有太多提心吊膽的時刻,堪稱沉浸式犯罪。
比如雷普利戴的手表,背面刻著迪奇的名字,只要翻過來就能看到…
雷普利的行李箱,就放在床底,只要一打開,證物就在里面…
比如迪奇好友找上門來,手好幾次就要碰上護照了,只要打開護照,就能發現偽裝的照片,那就是真相…
真相就像那本沒翻開的護照,床底的行李箱,手表的背面,真相并非消失,但總是欲蓋彌彰…
雷普利一次又一次在僥幸中逃脫,得以狡猾地微笑,得意地享受蠢貨們給予的榮華富貴…
雷普利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他貧窮,住在漏水的房間里,洗澡水都不夠用的。
他窘迫,第一次見迪奇,說不準衣服的顏色,穿衣品味還被嘲笑。

但他有才,學意大利語,學得有模有樣。
天生擅長模仿,模仿迪奇畫畫,連友人都看不出來。
連左手學簽名都如此瀟灑自如,仿佛這名字天生屬于他。
他是個狠人。
明明怕水怕得要死,竟然敢在船上殺人。
他自戀,一遍有一遍在偽造的信中以迪奇的口吻,贊美自己:
雷普利是一個好人,你們都誤會他了…
每寫一封,仿佛都是他的身份認同,每寫一遍,都是他的一次思想高潮…
多面的雷普利,像是無情的棱鏡,照出了這些所謂上層人的虛偽。
他們靠著父母的信托生活,像是爬在祖墳上的寄生蟲。
他們毫無才華,迪奇畫丑畫,瑪吉寫爛稿…
什么劇作家,畫家,玩賽車的,電影制作人,藝術經銷商,什么藝術沙龍高端局,全都尼瑪是一群藝術混子…
他們冷漠。
去藝術沙龍,打聽迪奇并不是真的關心他,而是想知道他死沒死。
要是死了,他那些不值一提的畫,也許就能賣上更高的價錢。
瑪吉更是想蹭失蹤后天天上報紙的男友迪奇的熱度,以此為靈感賣新書…
如果說雷普利是殺人,這些人又何嘗不是,站在別人的尸體上吸血…
相比之下,為什么雷普利可以騙過所有人?
不是因為他冷酷無情的算計,而是他深入骨髓的察覺。
他幾乎敏銳察覺到了,那些隱藏在人性陰暗角落里的,所有人的需求…
察覺到了迪奇想要充好人的偽善,得以登堂入室…
察覺到了迪奇的父親對兒子的渴望。
只要在信里多寫一點點感人的愛,就足以安撫這位父親,讓他信以為真,什么都沒有發生…
但他更察覺到案發后,這份看似厚重的愛背后的虛偽。
相比于對兒子的愛,他更愛面子,更希望案件趕緊了結…
他甚至察覺到了那位看似精明的探長隱藏的傲慢,把他玩得團團轉…
他幾乎察覺到了每一個人隱蔽的骯臟的丑陋的又無可逃脫的私欲,他所做的,不過是關于人性的順水推舟罷了…
所謂最好的生意,都是人性的生意,你會相信,哪怕他不殺人,就憑這份察覺,他可以做成無數事情,因為什么交易,不是人性的交易?
正如原著作者所說:每一個人都害怕雷普利,但每一個人心底都有一個雷普利…
但相比于1999年版的《天才瑞普利》,這一部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差異。
經常殺人的朋友都知道,殺人容易拋尸難。
相比于99年影版,這一部劇版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處理尸體,事無巨細。
要先費勁把嘴摳開,把酒倒進去,再把尸體一節一節樓梯拖下去…
運完回來還要跪著,一節一節臺階地清理血跡,搞完全程莫娘整個人都累癱了…
他一點也不瀟灑,全程像上班一樣,班味十足,但他到底是為了什么?
全劇幾乎沒有回答他最原始的動機,相比于繁復的殺人過程,動機幾乎是空白的。
這是和影版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就像黑白與彩色的差異一樣巨大,無法忽略。
影版雷普利的殺人,是絕對的激情殺人,雷普利羨慕,他嫉妒迪奇的財富,更嫉妒他和瑪吉的關系,他甚至有點著迷這個與他完全相反的人…
在最后的船上,兩人更是爆發了尖銳的爭吵,雷普利殺人完全是因為他聽到迪奇口中說出:
“我和你距離太近了!你知道嗎?你有時候很無聊,你就是一個無趣的人,你就是一個寄生蟲你不知道嗎?我要和瑪吉結婚了,我愛她…”
這是一個骯臟到令人心碎的故事,愛恨交織讓它變得如此濃墨重彩,你甚至可以忽略他不夠聰明的地方…
因為他裹藏著過于沉重的無法言說的愛意恨意,在理智與情感的暗流洶涌里橫沖直撞…
記得當時對雷普利有一個差評:相比于影史上的各種騙子,他簡直是太嫩了,一點也不天才…
但我認為這也許是一個好評,他就是不天才的,他就是笨拙的,他實在不算是一個明智的殺手,他甚至是脆弱的,因為把心交出來的人總是脆弱的,祈求愛的人總是脆弱的…
但他毫不畏懼。
這脆弱反而變成了最鋒利的利刃,這愛意滋長出的恨反而讓他長出了超乎能力的執著與狠勁,成就了影史上獨一無二的殺手雷普利…
但劇版卻透著一種瀟灑的疲憊,封閉,雷普利甚至臉不紅心不跳地說,我對你只有尊重和友誼…
你不理解為什么下了狠手,不知道他為何要至于殺人的地步…
那種因為心中有愛有恨有滋有味而長出的笨拙的力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無情無愛到你甚至無法解釋這種對金錢的欲望從何而來,又所欲為何…
不再有少年的沖動,只有中年的疲憊,就像是這一版的黑白效果,為情所困的彩色世界已經過去了。
人們不再相信情欲交織野心勃勃取而代之的故事,更不相信可以年紀輕輕跨越階層的敘事,新時代的雷普利布滿疲憊…
有人說,是因為這一版的所有角色都太老了,莫娘48歲,強尼41歲,而原著的雷普利和迪奇才25歲…
但也許這就是當今時代的精準反映,那個生機蓬勃,愿意為情放縱,敞開自我,愿意逼近瘋狂的邊緣搏一把的時代,終究是過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精致的疲憊,所有人都困在這些層層疊疊拱門臺階里,連美如畫的意大利都籠罩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倦意…
黑白畫面,更像是一個古老的傳說,世界早已過去了它,少年的周期…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終于有一部沒有大數據味兒的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