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娛出了一件「怪事」。
六年前的老劇《如懿傳》,突然翻紅了。
不過,是被罵紅的。
而且已經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豆瓣最新評論,全是一星差評。
還衍生出一門「懿學」。
![]()
![]()
主演周迅口碑大崩盤。
從劇內的狀態、人設,審判到戲外的情感經歷。
甚至,不少人質疑其演技被高估、「沒作品」。
![]()
![]()
周迅工作室官微也已經被攻陷。
評論區出現大量的嘲諷、P黑圖……
![]()
![]()
說實話,魚叔有點懵。
怎么就鬧到這種局面?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吃吃瓜——
![]()
魚叔大致了解了一下事情經過。
起初是某位視頻博主去年出了一期《如懿傳》吐槽。
卻在評論區受到質疑,索性怒出一系列相關吐槽回懟。
![]()
隨后陣營擴大,各路博主陸續加入。
于是,吐槽《如懿傳》變成了團建項目。
小到道具細節,大到整部劇的劇情和主題,都接受了全方位審判。
![]()
原本,這事不算出圈。
但兩個月前,部分吐槽視頻被投訴下架,又讓討論度加溫。
![]()
最近,相關事件突然上了熱搜,加速出圈。
發展至今,劇和演員都已被罵飛。
到底在罵啥呢?
![]()
![]()
女主角如懿的人設,首當其沖。
部分觀眾覺得這個角色:白蓮花、綠茶、大婆、自私、虛偽、窩囊、雙標......
不想宮斗,只想男人。
自己人淡如菊,壞事別人替她辦,還要被她站在道德高地上斥責。
![]()
![]()
![]()
被拿來跟其他宮斗劇主角對比。
如懿的「戀愛腦」也仿佛深入骨髓。
![]()
![]()
![]()
成為皇后之后,如懿極力維護皇權。
跟隔壁甄嬛的屠龍、魏瓔珞的算計相比,顯然不夠先進。
于是連帶著劇集主題,也被視為封建糟粕。
![]()
同時,部分觀眾對角色的厭惡和對劇集的不滿漫溢到演員身上。
形成了對周迅的「塌房」圍剿。
比如劇中如懿一角年齡跨度大,少女時的她與周迅狀態不符。
于是「裝嫩」「嘟嘟嘴」被嘲,連手部動作也成了「雞爪子」。

對面部表情的處理,也由「呆滯」發展到「演技差」。

同時,角色的不討喜被歸咎于演員的理解能力。
網友還挖出周迅在一檔節目中提到改劇本,以此 嘲諷她的淺薄認知 導致主角被改成了「白蓮花」。
![]()
到這,討論還算圍繞著劇集展開。
但眼下,審判似乎變成了全面討伐。
一方面,針對周迅的演員身份。
![]()
質疑她自帶造型團隊,又擅改劇本,不僅造成角色失敗還是耍大牌的表現。
尤其是當年劇集開播前后,曝出周迅片酬近一億(后被辟謠)的消息又被翻出。
這讓她與劇一起,都顯得愈發不可原諒。
另一方面,針對周迅的私生活。
對如懿一角的詮釋,被質疑投射了她自己的情感價值觀。
于是周迅的各路情史被挖,《如懿傳》也被說成自傳。
![]()
![]()
至此,戲內外的周迅都成了有腐朽感情觀的「大婆」。
曾經靈氣四溢的天才演員,華語影史上首位三金滿貫影后,變成單純運氣好的草包。
似乎是一夜之間,名聲徹底臭了。

![]()
真的有這么差嗎?
魚叔抱著懷疑,再次打開《如懿傳》。
發現有些吐槽,確有其實。
比如跟有嚼勁的《甄嬛傳》相比,這部劇的制作確實粗糙很多。
臺詞半白半文,還總文不對地方。
![]()
![]()
稱謂錯漏百出,人物不今不古。
儀態幾乎沒有,體統教養全部忽略。
太后提褲子坐下罵街,皇帝總愛親自下場踹人。


宮斗劇情,也單調拖沓。
翻來覆去就是懷孕、流產、生孩子、死孩子。
![]()
女主角如懿的人設,也的確不符合當下偏好。
這是一個在宮斗劇里反宮斗的角色。
不要位份要情分,不要權力要情義。
放在部分觀眾眼里,就是要男人不要事業的戀愛腦。
![]()
![]()
被誣陷不解釋不反擊,只有委屈和無奈,所以有了窩囊懦弱之感。
而后期為自保為救人的一些被動選擇,又生出又當又立的味道。
![]()
![]()
可拋開劇情談人設,屬于硬杠。
魚叔復習完劇,發現如懿的人設或許有爭議,但動機與行為始終自洽。
比如她不斗,是站在人物視角看確實沒必要斗。
她與丈夫弘歷從青梅竹馬到少年夫妻,二人始終心意相通。
邁入婚姻之前,她又得到了鄭重的承諾和巨大的安全感。
![]()
如懿的前期失寵,也是二人商定的結果。
每到關鍵時,弘歷又確實站在如懿一邊,全權信任她。
![]()
換句話說,倆人仿佛在這套皇權游戲里,心照不宣地演出假裝不相愛的戲碼。
任憑旁人姿態慌張爭寵奪愛,但他們心里確認彼此的重量。
才有所謂人淡如菊的底氣,畢竟人不需要去爭已經得到的東西。
![]()
而周迅的演技,也根本不像吐槽說得那樣差。
她對情緒的把握依然準確,自然又沒有程式化的刻意。

被罵成這樣,魚叔覺得另有其因。
這次復習完《如懿傳》,總覺得這部劇給人太多的割裂感。
比如劇集定位。
比起宮斗,這部劇更像一曲文藝的「蘭因絮果」婚姻挽歌。
主角不在爭寵的宮斗游戲里,而只在與丈夫的婚姻中。
她不求權,只求「一生一次心意動」,愛時全心以待。
![]()
而當對方被權力腐蝕得面目全非,愛情消亡情義不在只剩疲憊厭煩。
如懿懶得恨,無力怨。
后位榮華全拋卻,只想速速斷開一切連接。
![]()
愛情的消亡話題具有普世性,原應引起共鳴。
可惜又被放置在了似乎最不需要愛情的帝王婚姻中。
在萬艷同悲的后宮里,為性命攀附、為家族犧牲的女人不勝枚舉。
對比之下,為愛情而活太過幸運、奢侈、天真。
因而讓故事主線有了孤立風險,更難讓觀眾代入。
![]()
想要彌補,便要在劇作上增加觀眾認同感。
比如鋪墊好如懿的性格與愛情部分,增強主角行為的必要性。
或是如懿雖然心里知道不需要爭,面上仍該做出爭的姿態安撫人心。
如此才更符合邏輯,也能讓宮斗成立,符合觀看者預期。
![]()
可惜,劇作邏輯也同主角處境一樣矛盾。
重要的鋪墊部分是后來補拍,打磨倉促,也讓演員狀態更差。
![]()
后期如懿的受難也大多被動。
她喜歡幫人,卻吝嗇自衛,只好讓他人宮斗代償。
矛盾背后欠缺的,是再好的愛情也需經營的主角主體性。
所以在觀眾眼中,如懿或許是另類的宮斗樣本,卻也是喪失生機的主角。
![]()
而周迅與其他演員的表演,也有風格上的割裂。
第一次出演宮斗劇,她仍保留著電影表演技巧。
克制開合,注重眼神。
導演還有意在視聽上與之配合。
但與劇中其他演員,顯然有畫風上的差別。
可想而知,又加劇了主角的孤立感。



![]()
幾重割裂,加之劇作并不過硬,自然埋下翻車風險。
但發展到如今,卻也有些走樣。
所謂的吐槽,一開始還有劇情可依。
但不久之后就變成了惡意的人身攻擊,只為丑化以達到玩梗目的。
基于反對此和版權問題的下架事件,又被用來挑動情緒。
![]()
所謂的一億片酬也早被辟謠。
霸凌同組女演員和耍大牌質疑,也是對幕后采訪的斷章取義。
![]()
如此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陣仗,確實反映出這些年內娛風向的一些變化。
首先,部分觀眾的觀劇標準跟之前已大有不同。
畢竟女性意識覺醒,階級意識加深。
戀愛腦大多被審判,斷情絕愛搞事業成了真清醒。
觀眾越來越青睞有攻擊力的主角,也更共情底層人身份。
所以如懿被罵,從宮女一步步爬上來的反派魏嬿婉成了觀眾眼里的女主角。
而內娛好劇的貧瘠,讓「考古」之風不斷。
從劇到演員,舊瓜新吃也要尋覓新菜下飯。
![]()
另外,泛化的全方位審判,又顯示出「寬容度」的下降。
以前,觀眾討厭一部劇,似乎很容易做到人戲分離,罵完就算。
如今,不僅要罵,罵完還要打倒。角色與演員,劇集與現實全都混為一談。
為了吐槽而吐槽演變成一種趨勢。
用諸如斷章取義、人身攻擊、甚至網暴這類 極端化的方法,轉嫁對劇作不佳、內娛太爛、收入懸殊的怒氣。
![]()
![]()
或許這是內娛畸形生態的惡果。
但審判的短暫快感之后,觀眾又能得到什么呢?
魚叔突然想到,何炅曾在介紹周迅時說:
「如果用獎項介紹她容易,她拿過所有的獎」
在不以流量為王的時代里,獎項仍是對表演實力的專業認可。


而如今,這些榮光似乎都可以被一筆勾銷,只因為一場吐槽狂歡。
仿佛一夜之間,周迅變成了「沒有作品」「亂改劇本」「天價片酬」的娛樂圈反面教材。
魚叔想起前幾天一位魚友的留言:
「現在的年輕人在肆無忌憚地懷疑著過去的一切。」
懷疑,是沒有問題的。
但懷疑就要將其打倒,是有問題的。
批評一部劇,和網暴 一個演員, 二者有本質區別。
一旦逾越中間那條界線,便開啟了潘多拉魔盒。
最終每個創作者,都會陷入「百口莫辯」的境地。
說到底,輿論絞殺一個周迅,救不了一部作品。
當然,也救不了整個內娛。
![]()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