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逐漸被提及,它指的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生產力,這種力量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進而推動社會整體的改變。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與內涵
官方定義的核心:“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簡單理解,就是通過“新”科技,甚至是革命,提升“質”,包括:產品、銷售模式甚至生活方式,即質是要從生產傳導至生活之中。未來的結果,必然是社會進步、大國前行,背后的過程則是“生產力”的極大提升。
不難看出新質生產力聚焦的方向,便是改變生產過程,促進生產力提升,而改變生產過程的本質,就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的重新定義與改造:
1)勞動者:在人口老齡化這一大背景之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意味著未來方向有兩條路:一是產業適當轉移至人口密集型國家,即我們的①出海邏輯;二是單位勞動者效率的提升,即附加價值率,美國附加價值率接近60%,中國僅有約35%,顯然,投入相同的勞動力、資本,但創造的價值量較低,隨著人口紅利減退,低附加價值的弊端將越發凸顯,所以第二個方向②提升高附加價值產業比重。
2)勞動資料,是生產過程的關鍵,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機為標志,機械力取代人力;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實現電能與機械能的轉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信息技術等的應用為主要標志,利用芯片、軟件實現了社會生產的系統化、網絡化及自動化。未來勞動資料,重要生產工具的代表是③智能化和數字化,顯然這也是我們新質生產力聚焦方向。
3)勞動對象,從實實在在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半成品原料,逐步轉向:以數據加工、信息迭代為代表的“無形對象”。因此,④數據要素、處理信息、實現智能化等均成為新的勞動對象。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三要素?
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三要素勞動力、勞動對象、勞動工具進行質的改變。
新的勞動者具有獲得新知識的能力,新的勞動資料將更具環保屬性而非榨取自然資源,新的勞動工具將是包含數字化、智能化的裝備和工廠。
新質生產力與顛覆性創新密切相關,并且后者還需要具有持續性,唯有持續性、顛覆性并重的創新才能將創新成果應用更廣。

如何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必須落實好以下具體措施:
1.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要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首先必須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政府應制定長期、中期和短期的科技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同時,要建立健全跨部門、跨領域的協調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
2.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創新的核心動力。因此,必須持續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這包括增加研發經費、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引進和培養高端科技人才等。同時,要完善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創新活動。
3.強化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產業創新是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加強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包括完善產業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等。同時,要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4.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要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必須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和部門壁壘。政府應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加強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5.優化創新生態環境。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對于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政府應加大對創新生態環境的優化力度,包括完善法律法規、保護知識產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同時,要加強創新文化建設,鼓勵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
6.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對于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政府應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加強與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要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7.注重人才培養與引進。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注重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政府應加大對教育領域的投入力度,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同時,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來華工作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