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于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嘴碎”——愛在社交平臺點評圈內事、分享創作觀點,偶爾因直白言論引發爭議;但另一面,他“護犢子”的特質也格外鮮明,對旗下藝人的力挺從不遮掩,從資源扶持到爭議維護,處處透著“我的人我來罩”的態度,這種反差感,讓他成為娛樂圈里頗具爭議卻又讓人印象深刻的制片人。
于正對旗下藝人的“護”,首先體現在“資源鋪路”上——他擅長挖掘藝人的特質,再用自己的影視項目為其量身打造角色,幫藝人快速打開知名度,哪怕是新人,也愿意給“主角機會”。
新人時期的“量身定制”:袁姍姍剛簽約時,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頂流長相”,但于正看中她的韌性,接連讓她出演《宮鎖珠簾》《山河戀?美人無淚》等爆款劇的女主角,哪怕初期伴隨“袁姍姍滾出娛樂圈”的爭議,也始終力挺她“用作品說話”;后來的吳謹言,同樣從新人起步,于正為她量身打造《延禧攻略》魏瓔珞一角,“黑蓮花”人設契合她的清冷氣質,直接讓她從“查無此人”躍升至一線小花,后續又陸續提供《皓鑭傳》《傳家》等資源,幫她鞏固市場地位。
轉型期的“保駕護航”:對于有轉型需求的藝人,于正也會精準匹配資源。比如許凱,初期靠《延禧攻略》傅恒的“白月光”形象圈粉,但于正沒有讓他局限在古裝偶像劇里,而是為他爭取《烈火軍校》的軍人角色、《從前有座靈劍山》的喜劇角色,甚至是正劇《尚食》里的帝王角色,幫他拓寬戲路,避免“被定型”;當許凱因“身材管理”引發爭議時,于正也直接發文“他已經在努力減重,演員也需要成長空間”,為其擋掉部分輿論壓力。
這種“資源托舉”不是盲目給機會,而是基于對藝人特質的判斷,幫他們避開“試錯彎路”,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對于新人來說,這種“有人罩著”的底氣,往往是在娛樂圈站穩腳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