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叭叭啦》是由江湖人稱“聰少”(程健聰)與新媒體編輯老狗“超哥”(胡利超)負責生產運營的一個自媒體賬號。
今年8月,在廣州海珠區石榴崗路天橋邊,聰少(右)借了臺電動車,跟超哥(左)做天橋坡度測試。
程健聰 日更第100天了,我們后面該怎么搞?
胡利超 說實話,我大多數情況思路不是很清楚,但新聞媒體的身份確實可以用好。
7月21日22點31分,江南西附近的一家小酒館開始變熱鬧,我們坐在吧臺上,看著電視正在重播溫網女單中國選手王欣瑜的首輪比賽。“超哥,今天是我們日更的第100天了。后面我們該怎么搞?”聰少提問的語氣跟過去100多天沒有什么變化,“反正我們只要做‘電雞’相關的話題,不管是支持爭路權還是普通市民反對,數據流量都不錯。”
當錄完《超能叭叭啦》的最后一條視頻“堅持日更100天”時,我們都重重地嘆了一口氣,“自媒體”這碗飯,果然沒有這么容易就吃得著。屏幕上的粉絲數停在1564,不算多,卻像剛抽出幾片葉子的新芽,這就是《超能叭叭啦》——從動態新聞轉型后種下的第一顆種子。
轉型
動態新聞行不通了 選擇做“民生”與“評論”
《超能叭叭啦》的誕生,帶著點“逼上梁山”的意思——雖然我們做了很多年被稱為“動態”的中短視頻新聞,但我們也察覺到這個模式變得越來越陳舊,受眾與我們越來越遠,“老套路已經行不通了”成為了我們所有人的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選擇了“民生”與“評論”作為關鍵詞,和超哥一拍即合,開始了我們IP創設工作。
于是我們扛著設備扎進了煙火氣最濃的市場。超哥舉著白菜聊“AI”,蹲在水產攤前聊“直播間情緒詐騙”,鏡頭里全是活色生香的市井氣息。但數據很誠實:這一系列的視頻,粉絲數量寥寥無幾,播放量幾乎沒有突破2000的,評論區里最多留言是“背景音太吵聽不清”。
市場環境復雜人來人往,使我們難以把控拍攝節奏;不同攤位的燈光不同,導致畫面的亮度難以統一……轉型的壓力像塊石頭壓在心里——這條路走不通,就必須立刻換方向,沒有猶豫的余地。
嘗試
套用“回答我”網梗 沒想到有了首條爆款
我們開始嘗試第二種內容生產方式。這次我和他共同走到屏幕前。我們還是會選擇一些偏生活化的場景,但也會考慮到實際拍攝的可行性。這次,我們在公交車站牌前聊著“消費提振方案”,在居民樓下談論“開盒”,還一起去地王廣場打卡了“谷子集市”,聊“谷子經濟”。賬號也終于開始陸續出現粉絲增長。
3月中旬,當時有一個很火的網絡梗“回答我”,恰逢廣州開始了電動車專項整治行動,我和超哥便以此為主題,套用著“回答我”的網梗拍攝了一條視頻,沒想到成為了賬號注冊以來的第一條爆款——接近3萬人次的觀看,一下就為我們帶來了上百個粉絲,比此前所有視頻帶來的粉絲還多。
爆款視頻的出現,一方面為我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一方面也敲響了一次“警鐘”。
我們意識到,以我們現在的更新頻率和生產效率,是無法從自媒體的殘酷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我們急需找到一個可以源源不斷加速生產的辦法。于是,我們開始做短平快的評論,并努力保持日更。由此,我們開始了“堅持日更一百天”的系列視頻。
思考
想做“街采+評論” 年輕人愛“共鳴”
從此刻開始,我們盯著熱搜,篩選出那些“大家都有疑問或情緒,但沒人說透”的事。
在做《超能叭叭啦》之前,我總覺得新聞評論是“嚴肅的”“理性的”。但這100天讓我明白,評論也可以有溫度。最開始面對鏡頭,我緊張到忘詞,說話像背書。超哥就把稿子改成“聊天記錄”,讓我對著他講。慢慢地,我學會了在鏡頭前挑眉、攤手,甚至偶爾自嘲——有次聊“年輕人躺平”,我笑著說“其實我也想過摸魚,但看到大家還在為生活努力,就覺得得把這些事說出來”。這種“不裝”的風格,反而讓更多人愿意聽。
現在打開手機,到處都是觀點,但真正“有用”的評論反而少見。我覺得《超能叭叭啦》的意義,就是在嘈雜的輿論里,做一個“說真話、講真事”的本地聲音。要做出特色,就得“貼著地面走”。本地賬號的優勢,就是離老百姓近。
未來,我們想嘗試“街采+評論”的形式,讓更多普通人對著鏡頭說出自己的看法;也想做“系列評論”,比如跟著一條地鐵線,聊聊它開通后給沿線居民帶來的變化。
至于怎么抓住年輕人,我們發現他們不愛聽“說教”,但愛聽“共鳴”。比如聊“職場內卷”,我們不說“年輕人要奮斗”,而是說“其實老板也該看看,員工不是機器”。下次想試試用vlog的形式,邊吃路邊攤邊聊“年輕人的夜生活”,說不定更對味。
焦慮
養號階段數據反饋很骨感
在賬號建立之后的養號階段,我們設想是在菜市場的環境里借助輕互動、生活氣,以買菜這個行為把職業發展、網絡亂象、生活吐槽相關的話題發散,但是賬號數據的反饋很骨感,好一點的數據僅是播放勉強過千,評論互動基本為0。
怎么才能吃上自媒體的流量飯?我們找了一批媒體人說話題類的賬號作為參考。沒有顏值的民生記者在自媒體上該有的樣子:杜絕說教式的觀點輸出,說點連爸媽也能聽懂的新聞話題,關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多點共情多點嘮嗑。
堅持日更,這種操作是短視頻平臺上常見的一種起號套路,拆解對標賬號的內容生產邏輯、平臺運營的套路,再結合自身內容創作風格進行生產,解析平臺算法對活躍賬號的偏愛機制,提升領域專注度識別,平臺系統對穩定生產賬號的實現流量傾斜,這個過程也是我們的“平臺認知訓練”,而非單純流量焦慮與博弈。
盡管嘴上說不焦慮,但是在日更的過程中,已經養成了在早晚這兩個時間段看賬號數據和評論區的習慣,不管是來自對于內容的建議還是一些不友善的聲音,我們都會關注。哪些進入1萬、10萬甚至100萬播放量的流量池,哪些網友的評論提供了有效的線索,基于互動數據:4條100萬+播放,11條10萬+播放,我們也初步摸清了《超能叭叭啦》的用戶畫像是20-30歲年齡段的普通工薪階層,以男性為主。
探索
以城市微觀察角度再出發
小酒館依然人聲嘈雜,手里來回摩挲酒杯。我的看法是:日更100天算是經過了一個階段,但是總覺得我們需要更仔細地復盤,我們可以用哪些套路,是不是從話題評說這個角度轉向民生實事。
在日更100天之后,我們以城市微觀察的角度開始嘗試,從廣州奇異天橋為切入點,首期回訪過往直播中關注的站西超高天橋,隨后根據網友的線索分別測評了崗頂地鐵口天橋、中山大道科韻路天橋、黃埔大道員村四橫路天橋,每期視頻都有許多不同區域的市民留言求測他們附近的奇異天橋,呼聲比較高的有江海大道天橋、獵德天橋、新市墟天橋等,我們也嘗試邀約關注廣州天橋的人大代表、專家深度暢聊天橋的城市規劃背景,現有天橋的改造以及無障礙建設。
但是流量這碗飯還沒吃上熱乎,網友的情緒化反應也超乎預期。我們在“湖南株洲農行5萬塊卡死救命錢”這個熱點事件,以“流程是死的,銀行的流程是冷的”進行評說,盡管單條視頻點贊超1.5萬,播放量近160萬,但是聰少在后臺私信收到了網友的“開盒威脅”。
跟聰少的聊天還在繼續,“說實話,如果硬讓我說怎么搞,我大多數情況思路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新聞媒體的身份確實可以用好。”
停更一周,我們重新換了賬號的背景圖,修改了賬號簡介:轉型路上的媒體從業者、說點大家關心的身邊事、在自媒體路上小步快跑。
8月初的一周,海珠鳳凰新村疑似出現基孔肯雅熱病例,當天下午跟聰少去鳳凰新村走了一圈,聞到了滅蚊消殺的氣味,向街道工作人員求證當日確實有一例,已組織集中消殺。我們也迅速開始自拍口播模式,當晚這條視頻在視頻號收獲近萬轉發。廣東多地暴雨,跟聰少商量關注暴雨還是繼續做天橋,“我們優先看看哪些地方水浸吧”。
文/圖:南都記者 胡利超 程健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