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如期而至。這個傳承了2000多年的浪漫節日,最初并不是情人節。古人表達愛意的方式也頗具特色。
早期的七夕與愛情關系不大,更多是“上知天文,下曉女紅”。早在漢代,七夕便是“天文觀測日”。古籍《大戴禮記·夏小正》記載:“初昏,織女正東鄉(向)。”當織女星位于正東向時,意味著七月農忙開始了。陜西靖邊縣渠樹壕東漢墓出土的天文星象圖中,銀河、牛郎、織女星都有標注,堪稱古代版“星空App”。
七夕又名“乞巧節”,古代女子在這一天會一起切磋手藝。穿針快的稱為“得巧”,慢的則為“輸巧”。明代畫作《漢宮乞巧圖》中描繪了76位宮女乞巧的場景,猶如一場“古代女子技能大賽”。
古人的送禮清單也很有趣。例如,七夕送花椒,《詩經》有云:“視爾如荍(qiáo),貽我握椒。”女子送男子花椒寓意“多子多福”。另外,芍藥也是古人的愛情花,早在春秋時期便以芍藥相贈表達愛意。紅豆在古代南方也有吉祥寓意,甚至還有婚后在枕下壓六顆紅豆的風俗,以保婚姻幸福。此外,古人寫情書也非常動人,馬圈灣漢簡中有一枚特殊的“通關申請書”,公元前65年,一位女子跋涉百里到玉門關,只為給戍邊的丈夫送冬衣,短短49個字見證了2000多年前的愛情。
文人過七夕也有獨特方式。東漢《四民月令》記載七夕要曬書防蟲,宋朝官方還舉辦“曝書會”,藏書、字畫、鐘鼎彝器都拿到外面曬一曬。古人認為魁星主管文運,因此七月初七拜魁星、求中舉成為一種風俗。
吃貨們也不會錯過七夕美食。兩漢嘗黍餅,魏晉南北朝流行吃湯餅,唐朝吃斫餅(寓意圓滿)。宋朝流行吃巧果、蕎、花瓜,巧果的“巧”諧音“橋”,意味著“搭鵲橋”。
至于表白,《詩經》提供了許多經典句子。暗戀可以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追求可以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熱戀可以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官宣可以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個七夕,不妨嘗試一下這些古風玩法,感受不一樣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