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這東西,最怕的不是冷場,而是沒得聊。
這次鄧紫棋在香港啟德連開5場,20萬人走進場館,場場爆滿,成績擺在這兒。可你會發現,網上的焦點并不是她唱得好不好,而是——“她怎么一場嘉賓都沒請?”
有人酸她人緣差,有人說她是被香港樂壇孤立。結果,香港本地網友炸鍋了。
5場大秀,20萬人入場
先說規模。
啟德體育場是香港新建的大型主場館,能容納4萬人。鄧紫棋這次一口氣連開5場,總票房大概能沖到2億港幣。要知道,香港演唱會市場一向緊俏,能連續開滿場的,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
在這20萬人里,有香港本地粉絲,也有從內地、東南亞飛過去的。那幾天啟德周邊的地鐵站,人潮洶涌,附近餐廳直接排到街角。
用一句老話講,“一票難求”。
但就是這樣一場場面巨大的演出,卻被人拿來炒作——“沒人愿意來當她的嘉賓”。
黑帖風波:人緣差到找不到人?
8月20日,有網友在某登論壇發帖,標題很刺眼:《有沒發現GEM在香港樂壇人緣差到找不到人做她演唱會嘉賓》。
帖文的邏輯很簡單:
其他香港歌手都會請嘉賓,她沒有。
所以不是她不想請,而是沒人愿意上。
甚至暗示她跟香港唱片公司的關系早就僵硬,本地被孤立,只能靠內地市場。
這帖子一出,馬上被轉到Threads、微博,評論區瞬間炸開。有人跟風點頭,說鄧紫棋確實跟香港樂壇新生代不來電,連送花祝賀的也不多。
一位網友留言:“她的關系全在內地,本地沒人愿意站臺。”
聽上去有鼻子有眼,但真就這樣嗎?
網友反擊:她根本不需要嘉賓
很快,大量香港網友出面反駁。
有人說得直白:“如今的香港樂壇,在她同輩里面,還有哪個夠分量上臺當嘉賓?”
也有人更毒辣:“請個嘉賓上來,不是襯托她,而是被她比下去。”
這話雖然尖銳,但也戳中了關鍵。鄧紫棋這幾年在內地市場殺得風生水起,巡演動輒幾十場,唱功、體能、舞美都拉到國際級。要真找個近年出道的香港新生代來對唱,恐怕現場會出現“實力差距拉滿”的尷尬場面。
更有人指出:其實鄧紫棋過去在紅館、澳門開唱,也極少請嘉賓。她的歌庫、唱功和舞臺設計足夠支撐兩三個小時,她根本沒必要用嘉賓來“拖時長”。
有網友干脆翻出了謝霆鋒、林俊杰這些和她關系不錯的大咖,說:“要是她真想請,完全能搞來巨星,別說香港新生代,放全亞洲都夠震。”
香港演唱會文化:嘉賓是必需品嗎?
事情吵到最后,話題繞回一個根本問題:演唱會到底要不要嘉賓?
在香港,嘉賓幾乎成了演唱會的固定環節。四大天王年代開始,就流行互相捧場,一來給足面子,二來增加噱頭。
久而久之,觀眾習慣了:沒有嘉賓,好像缺點什么。
但你放眼全球市場,歐美歌手開演唱會,大部分是全程solo。哪怕偶爾請嘉賓,也是點綴性質。舞臺敘事本來就是以主唱為核心,觀眾買票進場,就是為了看你一個人。
一位香港網友在評論區說得干脆:“我買票是來看GEM唱歌的,不是看她和誰在臺上聊天的。”
另一位更直白:“最討厭看演唱會插嘉賓,浪費時間。”
這話聽起來有點狠,但未必沒道理。
“人緣不好”的標簽,其實是偷換概念
我個人覺得,把“有沒有嘉賓”直接扣成“人緣差”,就是偷換概念。
人緣差是什么?是沒有朋友,沒有同行愿意理你。可鄧紫棋的朋友圈擺在那里,謝霆鋒、林俊杰、王力宏、周杰倫,她一個電話,真要拉嘉賓,完全不缺牌面。
她沒請,原因更可能是團隊的藝術選擇:舞臺要完整,敘事要統一。
這和人緣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說白了,那些揪著“零嘉賓”大做文章的聲音,本質上還是老一套——對鄧紫棋的成功看不順眼。
鄧紫棋的路:從被孤立到走全球
如果往前翻,鄧紫棋在香港樂壇早期確實有過“不合群”的爭議。她敢說、敢懟,和媒體、唱片公司都鬧過不愉快,甚至有過解約風波。那段時間,她的確和本地樂壇處在“冷戰”狀態。
可10年過去,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她靠內地市場站穩腳跟,成為巡演女王。
歌曲傳唱度高,《泡沫》《光年之外》在全球華語市場都是標志性作品。
音樂節、綜藝、合作遍地開花,事業線徹底跑出香港的地盤。
所以,當有人還在用“本地不合群”來黑她的時候,現實是她已經跳出了那個小圈子,成為華語樂壇頭部的國際化藝人。
在我看來,這場爭論本質上不是“有沒有嘉賓”,而是香港樂壇的心理落差。
當年鄧紫棋被質疑、被排斥,如今她的影響力遠遠蓋過一眾本地歌手,反而讓一些人更敏感。于是,“零嘉賓”成了他們攻擊的切口。
但站在觀眾角度,一場能量拉滿的個人演唱會,比插科打諢的嘉賓表演更值票價。尤其在現在這個娛樂消費升級的年代,大家花錢不是看人情,是看專業。
如果說“沒人緣”,那為啥她能吸引20萬人走進場館?這邏輯說不通吧。
所以,我更愿意把這次“零嘉賓”解讀成另一種宣言:鄧紫棋不需要任何人來證明自己。她就是舞臺的全部。
香港樂壇的確在衰退,新生代歌手沒能撐起市場。而鄧紫棋早就把舞臺推到全球。她這次啟德5場,不僅是音樂成績,也是某種象征——她已經不在乎“圈子游戲”,她要的,是用實力說話。
至于嘉賓?那是錦上添花,不是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