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沒有忘記南大碎尸案。
這樁內地第一懸案最近又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都出現了相關的討論。
人們對于真相的興趣與生俱來。
尤其是多年以前的懸案,只要一日未破,總會時不時成為輿論焦點。
不止是內地,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懸案,每次一有新的進展,就會成為社會熱門話題。
比如,香港地區就有備受關注的四大懸案。
包括:功夫巨星李小龍猝死之謎,女模特彭楚盈白骨案,錫安教會雙氧水案,八仙嶺山火之謎。
最近,四起案件因為一檔電視節目的回顧,再度成為熱點話題。
這一回,我們能否撥開歷史的迷霧,解開疑案的真相?
答案也許就在其中——
《真相猜·情·尋》
「過時」的真相
《真相猜·情·尋》是香港一檔真相尋蹤電視節目。
由TVB新聞鐵三角方東昇、黃曉瑩、李嘉嘉共同主持。
其中方東昇被網友稱為「TVB最后的榮光」,是節目質量的保證。
節目主要圍繞香港四件懸案展開。
通過抽絲剝繭的深度追蹤,再尋不曾被人挖掘的證據與資料,試圖完成還原真相的最后一塊拼圖。
而在這四個案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數李小龍猝死案。
1973年7月20日晚,年僅32歲的李小龍在香港九龍塘女演員丁珮家中突然陷入昏迷。
隨后被丁珮與嘉禾電影的老板鄒文懷送往醫院。
最終搶救無效身亡,引起社會嘩然。
當年官方給出的死亡原因是「對止痛藥過敏引發急性腦水腫」。
但這一說法始終無法讓公眾信服。
于是半個世紀后,節目決定重新調查李小龍的死亡原因。
節目找來了14位關鍵的證人,其中包括當初給李小龍說實施急救的醫生與事件第一親歷者丁珮,進行采訪與取證。
他們甚至還找到了法庭內部報告。
在這個過程中,節目組發現在判定李小龍死因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疑點。
其一,鄒文懷與丁珮為何謊稱李小龍在家病倒,而非丁珮家中?
他們在第一次向媒體告知具體信息時,說李小龍是在妻子的陪同下從家中前往醫院。
但到后面在法庭上,兩人才坦白,李小龍其實是在丁珮家中昏迷的。
其二,丁珮為何沒有第一時間叫救護車?
當丁珮發現李小龍陷入昏迷后,并沒有立馬呼叫救護車。
而是等到鄒文懷到達后才叫來自己的家庭醫生。
其三,鄒文懷向急救醫生隱瞞李小龍的病史?
在醫生對李小龍進行搶救時,鄒文懷并未告知他其實李小龍在兩個月前有過一次抽搐暈倒。
以至影響了醫生對李小龍病情的判斷。
其四,李小龍的妻子又為何表現異常?
據急救醫生回憶,當初在他宣告李小龍死亡后,其妻子不僅表現較為冷靜,也沒有像一般亡者家屬那樣詢問死亡原因。
其五,美國軍方又為何參與進李小龍的尸檢中?
節目組發現,香港警方曾多次拜托美國軍方對李小龍死亡原因進行再次檢驗。
美方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于是,節目組就以這些疑點為出發點進行真相探尋。
例如,美國軍方之所以會參與李小龍的尸檢,是因為當時李小龍被懷疑因吸毒過量而死亡。
而彼時正值越戰,許多美國軍人因為在越南吸食大量毒品身亡,因此美方在這一方面有著豐富的尸檢經驗。
最終,結合最新的醫學共識與李小龍的家族病史,在李小龍去世52年后,首次提出了「癲癇猝死(SUDEP)」這一說法。
因為過去的時間太久,當時的證物之一「頭痛藥」遺失。
李小龍的腦組織并未被保留,無法做現代分子病理學檢測。
這一死因,也不能被100%地肯定。
即便如此,這依然被業界認定是迄今為止最合理的解釋。
「證據」之外的聲音
節目播出后,有一些人反映:
為何又把這些陳年舊案拿出來炒冷飯?
實際上,在節目開篇,方東昇就率先提出了這個疑問——
很多人問我們為何舊事重提?
也有人說那有可能找到真相?
還有人說讓你找到真相又如何?
的確。
這四個案件時間最久遠的已經距離我們半個多世紀,近的也有25年之久。
但在魚叔看來,時間并不能成為我們不再回看這些案件的理由。
畢竟,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至少可以給那些上尚處迷霧之中的案件照出一絲光亮。
像這次對于李小龍死因的再探,就是用現代科技給觀眾帶來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不過,這檔節目想讓大家看到,不只是代表客觀的刑偵技術給出的結果。
而是,在這些證據之外還存在更多其他聲音,影響著真相的顯現。
比如,彭楚盈白骨案就是因為「權與利」。
兩年前打破香港影史票房紀錄的《毒舌律師》,便是以此案為原型。
案件曾在1990年代轟動一時。
一個擁有模特夢的平凡女孩與出身富貴的已婚知名律師產生感情。
兩人相戀沒多久,女孩就與家中斷聯。
四年后,已成為一具白骨的女孩在律師名下的公寓中找到。
斷掉的頭骨、毒品注射器、被撕毀的日記、存折中巨額金錢來往、莫名其妙出現的男友稱女孩私生活混亂…….
一切都充滿疑團,可最后警方卻以「意外死亡」定案。
節目在查尋真相的過程中發現,當年有幾名警員在調查此案時曾遭受處罰,原因是沒有覺悟。
什么覺悟?
政治覺悟。
因為那位律師的妹妹,是香港回歸后的首任政務司司長。
再比如,八仙嶺山火之謎是因為大眾情緒。
1996年,馮堯敬紀念中學的師生在爬山過程中遭遇山火,造成5死13傷的慘劇。
香港死因庭裁定,山火的禍根應是學生吸煙或攜帶打火機。
而嫌疑最大的是重度燒傷,康復后成為香港「生命斗士」的一名學生。
可最終校方、教育局、警方都決定不再繼續調查追責下去。
因為若最終證實是12歲學生意外引火,將會引發道德困境。
而在李小龍案件中,輿論與情感則成為影響人們看待這件事情的最大因素。
因為李小龍特殊的身份,關于他的死亡,人們非常容易因為個人情感、信念等因素賦予其不一樣的色彩。
像是粉絲們不愿意相信,這個鋼鐵一般的男人,會被一點「小病」被打敗。
于是,好像是為了配上他動作明星的身份一樣,坊間開始出現類似于「復仇」「追殺」乃至是「沒有死」這樣的傳聞。
而身為嘉禾的負責人鄒文懷之所以隱瞞李小龍的病史,并要求丁珮第一時間不要說李小龍的出事地點,也是出于對李小龍的形象的維護。
可這樣的做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李小龍被救治的可能。
更是讓丁珮成為「千古罪人」。
除此之外,在利益的驅動下,媒體對于李小龍死因進行了肆意猜測與傳播。
當時的各種媒體都對李小龍的死因做出夸張的報道。
尤其是報紙期刊專愛選用一些具有聳動色彩的字眼來吸引目光。
他們對于真相、客觀事實與邏輯好像毫不在乎。
那么,他們在乎是什么?
大概率只是想要提升銷售量而已。
「后真相時代」的真相
通過這檔節目,我們可以認識到一件事兒:
很多時候,真相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存在。
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后真相時代」中,即便存在刑偵手段、科學檢驗等過程,人們對于真相的認知也是存在偏差的。
首先,信息的碎片化傳播與泛濫,使得難以分辨其中的真假。
并且碎片化的信息使得公眾難以深入理解事件的全貌。
像是南大碎尸案,隨著時間的流逝,網絡上出現各種各樣的說法。
甚至還出現了所謂的「神秘學」。
每一條視頻,每一種說法都好像有理有據。
即便有些一看便知是為了引流而存在。
但這樣的信息鋪天蓋地出現,總歸是會出現迷人眼的情況,從而導致大眾難以真切了解其中的事實。
其次,因為信息的爆炸,人們也很容易由情緒主導輿論。
人們的判斷更多受到個人情感、信念和價值感的影響,而非客觀事實本身。
這也進一步導致輿論極化與分裂的產生。
不同的群體基于各自的立場和偏好,選擇性地接收信息,導致輿論甚至是社會的撕裂。
之前的「江歌案」就發生了幾次大的輿論反轉。
起初大部分人因為江歌母親慘失女兒而同情她,并痛恨江歌的室友劉鑫。
之后網絡開始出現「斂財詐捐」「江歌母親并非失獨」「疑似騙婚五保戶拿拆遷款」等未經證實爆料。
輿情就從對一方的討伐,裂變為兩邊互撕。
「圣母」與「毒閨蜜」,「失獨母親」與「詐捐騙子」這類二元對立的標簽在洶涌的撕扯大戰中不斷被更新。
包括后來的「清華學姐事件」「武大圖書館事件」,都是因為標簽化、碎片化的信息傳播解讀導致數次反轉的典型例子。
最后,權威公信力的下降更是加重了后信息時代的問題。
例如在周口邵醫生自殺事件中,警方與院方的缺位,導致大眾對于所謂的「結果」爆發強烈的不滿與憤怒。
而以上這一切,都導致了真相最終得到了消解。
在最后一個八仙嶺山火之謎的結尾,方東昇說道:
如果我們找到答案,但沒有汲取教訓,歷史遲早重演,悲劇只會再臨。
到時或者會真正應驗一句話:「真相,被你找到又如何」。
這句話聽起來有些悲觀。
可如果將其放置在這個后真相時代中,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也是印證另一個真相。
那就是尼采的一句話:
沒有真相,只有闡釋。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